陳關秀
為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通過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分析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注重知識生成過程,合理評價課堂教學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例,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一些看法。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滯后,不利于數學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力豐富和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完善小學數學教學的路徑,是擺在廣大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們在學習數學時心情更輕松愉悅,教師在傳授知識和進行課堂教育時,效果也將更顯著。因此,要想在小學數學當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天性特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方法,通過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等情境創設的手段,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數學知識都可以應用到具體的生活當中,構建和數學知識有關的生活情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實踐能力,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用處和樂趣,激發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比如,學習鐘表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孩子帶鬧鐘到學校,對鬧鐘有一個基本認識,當對該章節知識進行基本講解時,學生們能夠基本掌握時針、分針和秒針的讀法,教師在黑板上寫出11點30分28秒等具體時間,然后讓每一個學生把鬧鐘調到教師所寫的時間。同時,筆者還會詢問孩子們每天早上起床的具體時間,然后讓他們在下課之前都調好鬧鐘,方便第二天起床。因為鬧鐘等物品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也經常會用到的物品,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采用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們的印象,鞏固知識點,還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分析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還是通過具象思維進行學習,而數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思維,比較抽象的學科,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征,掌握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基本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加減法基本運算的時候,教師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李英有25元錢,去超市買筆和書本一共花了12元,李英還剩多少錢?當學生計算完成之后,教師讓學生討論一下自己是怎么計算的,有的學生用25元減去10元再減掉2元,有的學生則是用20元減掉12元再把剩下的5元加回來等。通過這個方法教師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學會從不同視角來分析、探索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更重視應試教育,教學方法也是以灌輸式為主,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只能聽老師一個人不斷地講解,然后做練習鞏固知識點,學生在數學學習上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新課改的推進要求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位置,讓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們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必須改變其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創設一個小小的購物超市,可以先以自身舉例,小王帶了30元到超市購物:蘋果3元一斤,一共買了2斤,鉛筆5角一支,一共買了4支,另外還買了一本故事書,花了10元錢,那么小王花了多少錢買東西,還剩多少錢?這個計算當中就涉及了四則混合運算,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方便,等到教師在講解了“先進行乘除后進行加減”等基本知識點之后讓學生自行到小超市進行購物,然后計算自己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同時,還要注意將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注重知識生成的具體過程。
四、合理評價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師的贊許和信任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使用積極性的語言進行講解和鼓勵,如果學生們對于所學的數學知識存有疑問,即便是比較簡單的數學問題教師也應該有耐心的進行講解和鼓勵。若是遇到一些學生提出的有一定合理性的問題,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組織全班學生一起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并使用數學知識和策略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發散性思維的能力。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改要求,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征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讓小學數學的基礎教育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并與其保持一致,真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