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英
摘要:作為英語老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教學難度和學生適應性的把握,讓學生能夠適應英語,喜歡英語,最后真正的運用英語。
關鍵詞:有效課堂;初中英語
隨時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以及國家提出的新課改理念的深入發展,對于基礎教學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初中英語課程作為初中階段重要的基礎課程,它的課程改革及有效教學發展成了目前的熱點話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一、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性的基礎。課堂教學活動中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與學是相對的,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學生喜歡一名教師,對一名教師有好感,他們對這名教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并且會特別重視這一門課。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等情緒的變化,像朋友似地關心理解學生,像親人般地愛護學生,教師就更容易和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1902-1987)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學生親近教師,打心眼里信任教師,和教師關系融洽,在教師為其營造的良好教學氣氛中,就會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師主導的教學活動中去。
二、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靈魂,也是判斷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定位要準確、恰當,要有信度。教師確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考慮所定目標的難易度。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加強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興趣、樹立信心。有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恰當地安排設置教學內容,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一切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著目標展開,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確保學生學有所得。
三、有效的課堂導入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成功課堂的一半。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課堂導入,將學生置于豐富的英語情境中,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對于初中英語課堂導入而言,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導入形式,但導入設計必須遵循這樣幾個原則:1.課堂導入必須有針對性,讓學生明確本堂課所學習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比如,在講解語法時,開門見山,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要學什么語法;2.課堂導入必須緊密聯系教學內容;3.導入需要有一定的新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課堂導入形式。比如,音樂或者視頻導入,抑或英語小故事導入等多種形式。
四、有效的問題設計
問題是課堂學習活動的核心,一般都是圍繞問題展開課堂教學活動,所以問題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有效的問題設計不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還有助于師生積極互動交流,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等等。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提問的技巧,所以教師對于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到:1.問題的難易度。問題設計的難易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學習內容,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原則;2.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由于同一個班級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與能力參差不齊,所以在設計問題時要兼顧全體學生,提問時可用分層提問,以便給每位學生提供平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3.注意提問的頻度。問題不宜過多,并要將問題設計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處,防止頻繁的提問導致學生表面應付,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同時,對于問題的回答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對于較為容易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在英語情境中進行回答,以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
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必須以課堂教學內容為核心,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比如,在英語詞匯學習中,教師可巧妙地創設能夠使用需學生掌握的詞匯的具體情境,在情境中,學生會主動地掌握詞匯,并學會應用詞匯。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通過扮演、模擬等方式在課堂上表演出來。這個過程既能促進課堂互動,又能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再如,對于剛學習過的英語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按照對話的人數和內容分成雙人或者小組合作完成,在形式上可以將之演變為對話、表演、討論、辯論、演講等。豐富多彩的師生互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愿望,從而達到從知識向能力轉化的目的。
六、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
課堂學習是學習英語的重要環節,也是能否學好英語的關鍵所在。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首先要強化自覺學習的意識。在課堂互動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通過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每個活動,還要引導他們勤于思考,認真做好課堂筆記。這樣,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感官,使他們養成眼、耳、口、手并用的聽課習慣,對于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如重點短語、重點句型的用法等,做好記錄并在課后及時整理復習。積極開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七、改革教學評價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之中,實現多元化評價,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喚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如新課教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講講活動體驗,說說經驗教訓。亦或引導學生集體交流討論,分組展示學習成果,然后相互評價,提出各自的意見與建議。再如試卷講評課,也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首先課前引導學生構建學習小組,明確分工,各自準備試卷不同部分的講解。課堂上,組員講解與分析自己負責的有關題目,組員可予以補充,而其他小組學生可質疑、提問,最后教師點評、總結。這樣,既活躍了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深化了認知,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容旺.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4(32)
[2]朱磊.淺析鼓勵性評價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67-69課程教育研究CourseEducationResearch外語·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