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教學科學概念之前,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呈現錯誤概念,引發認知沖突;尊重學生前概念,不作簡單否定;促進構建活動,形成科學概念。
關鍵詞:關注;學生;前概念水平;有效;探究活動
在科學教學中,學生的前科學概念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正確的前科學概念對學生的學習有促進作用,但是錯誤的前科學概念對學生的學習有阻礙作用。在教學中如何正確的利用和轉變是很關鍵的。教師如果能夠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就會使得教學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如何關注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將孩子的前科學概念引導提升為科學概念呢?
一、教學科學概念之前,充分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
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可能是正確的,也有一些可能是不正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如果科學概念和前概念比較一致時學生就會容易理解科學概念,反之則會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帶來困難。例如: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玩過磁鐵,已形成了磁鐵能吸引像釘子、回形針、金屬調羹等一類物質的前概念,因此在教學“磁鐵能吸引鐵一類的物質”這個科學概念時,學生很容易接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麻雀、燕子、老鷹這樣會飛的動物是鳥的前概念,因此他們很難認為雞、鴨也是鳥,而會飛的蝙蝠卻不是鳥。可見要轉變這些前概念,其實質就是讓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走出來,重新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的引導。但我們也發現學生前概念的形成具有自發性、隱蔽性、頑固性等特點,一經形成若要改變,光靠老師的簡單說教是很難起到效果的。它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學生的前概念,分析原因、調整策略、主動建構、鞏固遷移促進學生前概念逐步轉變為科學概念。
例如《食鹽在水里溶解了》一課,可以讓學生看看糖水,說一說水里的糖去哪兒了?很多學生都會說:“糖在水里溶解了。”“溶解是怎么回事?”學生認為變小了,消失了就是溶解的表現。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前概念設計過濾分離、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等環節來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先設計一連串的情境呈現給學生,情境必須與學生所學的科學概念的事例有關,依情境詢問學生,引出學生判斷的理由,了解學生原有的想法。例如教師在了解學生對恐龍的認識時,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首先,教師給學生看恐龍的圖片,然后提出這樣的問題:
(1)你聽說過恐龍嗎?從哪兒認識恐龍這種動物的?
(2)你知道恐龍的身體特征嗎?
(3)你對恐龍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你知道恐龍都吃哪些食物嗎?
(5)想象一下,恐龍時代的環境是怎樣的?
通過以上問題,教師發現許多學生對恐龍這種動物非常感興趣,他們對曾經的恐龍的身體那么龐大充滿了好奇,但對恐龍當時的生活環境的相關知識卻一無所知,這就使教師的《尋找進化的證據》一課的教學內容充滿了意義。
二、呈現錯誤概念,引發認知沖突
當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之后,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使科學概念與學生的前概念產生沖突,當學生無法用自己已有的前概念來解釋、回答看到的現象,就不得不對已有的前概念進行反思,經歷思想上的沖突和震撼。在實際教學中,設置沖突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組織學生討論,乃至爭論,讓某些學生充分暴露自己前概念的不合理性;安排類似的實驗和生活情境等等。如學生對物體的沉浮大多認為“重的沉,輕的浮”。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拿來較重的木塊,和分量很輕的回形針分別輕輕放入水中,學生所看到的恰恰是重的浮,輕的沉,事實與學生的前概念發生了沖突,從而有效的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引起他們更深的思考:我原先的認識是錯誤的,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究竟與什么有關呢?難道和重量沒關系,與體積有關?那與體積又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是“體積大的浮,體積小的沉,還是體積小的浮,大的沉?”這時的學生內心充滿了疑惑,他們既對自己原先的認識產生了否定的態度,但同時又無法尋找到合適的答案,探究欲望強烈。老師如果在教學中能根據需要為學生建立這樣的一種認知沖突情境,能鼓勵學生不斷地對已有的觀點產生懷疑,不斷發現新的疑問,不斷做出新的假設,他們的探究欲望將會非常強烈,他們的學習狀態也將從“要我學”進入到“我要學”。教師如能抓住機會,順著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學生提供新的有結構的材料,必將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學生前概念,不作簡單否定
前概念是學生學習新概念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前概念出發,對于學生的前概念教師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們作為一種嘗試性的解釋加以處理,教師要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發現自己前概念中的錯誤之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情境所引出的問題就不能太分散,否則學生無法對自己的已有認識進行驗證和澄清。不能武斷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學”的前概念。要從學生的身邊的、感興趣的和存疑的問題入手,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教學規律。
四、促進構建活動,形成科學概念
實驗是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科學現象的過程,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典型、更生動、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認識。比如《熱脹冷縮》一課,在讓學生建立液體受熱體積會膨脹,受冷會收縮的概念時,通過讓學生做對比實驗觀察水、果汁、醬油、酒精等液體受冷受熱時的變化獲取事實。并讓學生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又如《食鹽在水里溶解了》通過讓學生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學生觀察高錳酸鉀溶解的過程中,形象地觀察到了高錳酸鉀從可見到不可見的過程,水從無色到紫色的過程,水由濃變淡,擴散后均勻分布的過程。從而學生順應地理解了食鹽、白糖一類物質的溶解過程和溶解后在水中的分布情況。這時,學生頭腦中溶解的概念又豐富了一層:物質在水中溶解的過程是慢慢擴散的,溶解后是均勻分布在水中的。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起更深入的“溶解”概念。
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要引導他們運用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方法,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可以運用表格分析歸納法、表達與交流歸納法等,幫助學生構建形成科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