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昕



摘要:陳白露與薇奧萊塔分別是文學著作《日出》與《茶花女》中的重要人物,她們同時也是金湘歌劇《日出》與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的主要角色,這兩個人物在歌劇中有著相同的身份與相似的悲劇命運,文章通過對兩個角色在歌劇中的人物設定、主題音樂設計與和聲運用的分析與比較,探討兩部經典歌劇中悲劇人物音樂形象的塑造問題,并為觀眾理解陳白露這一角色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角。
關鍵詞:金湘 威爾第 歌劇 主題 和弦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001-04
2015年6月17日晚,由金湘作曲,萬方編劇,李六乙導演,呂嘉指揮,國家大劇院親力打造的原創歌劇——《日出》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正式揭幕首演。該劇改編自曹禺先生的同名戲劇作品,以交際花陳白露悲劇的一生為主線,反映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環境的真實與丑惡。值得注意的是,曹禺筆下的女主人公陳白露總是會被人拿來與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著作《茶花女》中的女主角薇奧萊塔進行比較,兩個悲劇人物的身份、生活遭遇、對愛情的渴求以及最后的結局都十分地相似,因此不少觀點認為曹禺的《日出》是借鑒了小仲馬的《茶花女》來創作的,各種賞析、比較、漫談更是直接指向一個結論——陳白露就是中國版的茶花女。1853年,由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作曲,皮亞維編劇、作詞的歌劇版《茶花女》在意大利鳳凰歌劇院首演,從此該劇在全世界聲名大噪,而薇奧萊塔的藝術形象也得以通過另一種途徑深入人心。國家大劇院將《日出》首次以歌劇的形式搬上了舞臺,使陳白露不僅在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上與薇奧萊塔爭相輝映,更在音樂形象上得以與茶花女進行深入的比較,通過對陳白露與薇奧萊塔的人物設定、音樂主題與和聲運用進行分析與對比,不僅能從中了解到中西方作曲家在歌劇中對悲劇人物藝術形象塑造方式的不同,同時也為觀眾能夠深刻理解陳白露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提供了一個參照體及開拓不一樣的視角。
一、人物設定的對比
在金湘創作的歌劇版《日出》中,女主人公陳白露是一個出身于書香門第且具有一定學識與才氣的美麗女性,由于其父親的突然病故使陳白露的生活一時陷入了困頓,與詩人婚姻關系的破裂,導致陳白露在無奈之中墜入風塵并成為上流社會紅極一時的交際花,陳白露更與年齡可比擬她父親的大銀行經理潘月亭長期保持著曖昧的男女關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的舊中國,陳白露過著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她不甘墮落卻又泥足深陷無法自拔,造成了人物形象表現上的矛盾性與復雜性。隨著“小東西”與詩人的再次出現,漸漸點燃了陳白露內心對光明的向往,她渴望通過拯救“小東西”來救贖自己正在腐壞的人生,同時也憧憬著與詩人間真摯、美好的愛情能帶她脫離苦海,讓她得到美好的未來。但拯救“小東西”行動的失敗,讓陳白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根本無法被改變,此時潘月亭銀行的破產、金八的逼迫加上詩人的決意離開,終于壓垮了陳白露脆弱的神經,最終,她選擇了在日出前結束自己那年輕而美麗的生命。
而在威爾第創作的三幕歌劇《茶花女》中,女主角薇奧萊塔是個出身于農家的貧苦女子,因她喜愛茶花,因此她又被人稱為茶花女。薇奧萊塔十五歲到巴黎謀生,后被G公爵相中,從此投入了上流世界,成為輾轉于達官貴人間的人形商品,并成為巴黎最負盛名的高級妓女。薇奧萊塔與陳白露一樣,內心都渴望著純潔的愛情與自由的生活,因此當她遇到年輕的作家阿爾弗雷德并與他雙雙墜入愛河后,便決心告別奢靡的生活與愛人結伴到鄉間過上簡單而幸福的生活。但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喬治卻因薇奧萊塔是妓女而看不起她,并用種種理由扼殺了男女主人公間淳樸的愛情,愛人的誤會與愛人父親的阻擾迫使薇奧萊塔不得不返回巴黎重操舊業,最后,薇奧萊塔在貴族的摧殘、債主的逼債及病魔的纏繞等種種折磨下,在自己的公寓中含恨而終。
陳白露與薇奧萊塔這兩位女性角色的經歷雖然非常相似,但這兩個角色實際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陳白露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墮落,而薇奧萊塔代表的卻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人物的毀滅,兩人的結局雖然都是走向死亡,但陳白露顯然比薇奧萊塔更勇敢、果決,她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快速地結束悲情的一生,薇奧萊塔卻選擇了一條類似于慢性自殺的道路讓自己在種種折磨下最終病逝。兩個人物都是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角色,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兩人是模仿與被模仿的關系。
二、人物主題的設計
在歌劇《茶花女》中,威爾第為薇奧萊塔設計了兩個主題,分別為“悲劇主題”與“愛情主題”,這兩個主題貫穿出現在整部歌劇中,是女主人公薇奧萊塔悲劇人生的體現,同時也對增強作品的凝聚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歌劇《日出》中,金湘同樣為陳白露創作了兩個主題,即“陳白露主題”與“愛情主題”,這兩個主題在歌劇中的運用表現了陳白露“墮落——渴望獲得救贖——走向滅亡”的三個階段,具有強烈的連接作用與表現性。
(一)人生主題
在歌劇《日出》中,表現陳白露人物特性與暗示其人生發展的“陳白露主題”首先出現在歌劇上部曲一的詠嘆調《你是誰》中,該詠嘆調是陳白露在歌劇中的首次登場,樂曲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對現實的思考,后半部分則采用了花腔表達了對明天的渴望和對日出的期待,”①而“陳白露主題”正是在詠嘆調的前半部分中出現。(見譜例1)
該主題旋律由兩個樂句構成4+4的方整性結構,后一樂句為前一樂句的變化重復,樂段使用收攏終止,旋律為B商六聲調式,主干音為B、#C、#F三音,旋律線條呈直線形以同音平行進行及上、下行級進為主;從譜例中可以發現,“陳白露主題”在問句旋律上采用斷續進行的方式并以大二度的音程進行為主,表現的是女主人公內心的迷茫和對自己的詰問,而旋律中僅有的大跳音程皆為#C音與#F音組成的四度大跳與五度大跳,這兩組大跳音程一般在陳白露形容自己的外貌與妝扮之時出現,特別是高音區的#F音總出現在強拍的位置,增強了樂音的重音效果,象征著陳白露的矛盾心理與自我掙扎;在句末,作曲家連用了三遍#F-#C-B的音型,形成了排比句式,強調了陳白露外貌特征的同時也為她日后年輕美好生命的消逝埋下了伏筆。
在歌劇《茶花女》中,表現薇奧萊塔悲慘命運的“悲劇主題”最早出現在歌劇序曲的前奏部分,表現的是薇奧萊塔凄涼悲苦、病魔纏繞的音樂形象。(見譜例2)
該主題旋律由小提琴聲部以極弱(PPP)的方式奏出,聲音清淡柔和而富于顫抖性,旋律同樣由兩個樂句構成7+9的發展性對比樂段,前樂句在b小調上作開放性終止,后樂句經過e小調在主調E大調上作收攏終止;“悲劇主題”在旋律進行上以小二度音程為主,形成較多的半音進行,表現了痛苦的情感,前樂句旋律先伏后起,后樂句旋律先起后伏,兩樂句構成旋律性呼應,后一樂句第6-7小節是一組移位模進,這種前長后短的嘆息性音調由半音下行加休止符構成,“在第三次模進時,達到樂句最高音升中音,然后作為和弦外音留音下行大二度替代小二度,形成‘抑抑格動機型,這個音型既象征抗爭音型,又象征悲慘的掙扎呻吟音型。”②這組音型猶如危重病人的嘆息,預示著女主人公與病魔斗爭而終于免不了厄運降臨的悲慘結局。
(二)愛情主題
“愛情主題”可以說是歌劇《日出》與《茶花女》中最重要的主題,這個主題象征著女主人公們內心對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實際上“愛情主題”是女主角們悲慘命運的反襯,這個主題的出現預示著現實對女主角們的殘忍摧殘,因此“愛情主題”是作曲家們在歌劇中著墨最多、貫穿性最強的主題。
在歌劇《日出》中,“愛情主題”出現在歌劇的上部曲十二《愛的詠嘆》中,這首樂曲是詩人與陳白露的二重唱,表達的是兩人對愛情與未來生活的美好幻想,“愛情主題”從第一句歌唱旋律中開始出現,并在全曲中不斷再現,強調了男女主角對真摯愛情的殷切期盼。(見譜例3)
歌劇《日出》中的“愛情主題”由詩人與陳白露共同唱出,歌聲婉轉動聽,展現了情人間的溫柔與甜蜜,該主題旋律是一段由兩個4小節樂句構成的開放性方整樂段,第二樂句是對第一樂句在四度上的模仿,樂句后半部分發生變化,使旋律樂段形成同頭異尾的結構,“愛情主題”調性為A調,主干音為A、#C、E、#G四個音,旋律在前后樂句的開頭都使用了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大三和弦的使用為音樂注入了明亮的色彩,表達了愛情為人生帶來的新希望,旋律進行以音階式級進為主,在制造了浪漫氣息的同時又弱化了旋律的明亮程度,為主題音樂帶來一絲溫馨與感動,在樂段結尾部分作曲家連續使用反向的音階式進行來表達有情人對美好的幻想與不懈追求,“這種大幅度的直線旋律在聲樂曲中是較少使用的,但其本身特有的張力使得此處的運用與所表達的情緒具有較高的吻合度,因此使人聽來不覺得生硬”③。
在歌劇《茶花女》中,“愛情主題”依然是在歌劇的序曲中出現,“愛情主題”是《茶花女》的主導主題,它代表了男女主人公的共同心聲,表達了兩人對純真愛情的無比渴望。(見譜例4)
歌劇《茶花女》的“愛情主題”仍由小提琴作為主奏樂器奏出,該主題為4+4的方整性平行樂段,第一樂句由一個連續下行級進的旋律呈示及原樣重復一次構成,第二樂句由高音區的G音開始曲折下行至中音區的B音,其中出現了數個帶附點節奏型的下行二度音程,特別是第二小節處密集出現的帶附點的大二度音程,形成了訴說性的音調,代表著女主角的心聲傾吐,后旋律再返回高音區的G音,接著以連續二度下行結束樂段;“愛情主題”的調性為E調,旋律進行以下行二度級進為主,旋律線呈“V”字形,音效顯得高昂激動又柔情似水,生動地塑造了薇奧萊塔這一角色的心理活動及人物形象。
三、和聲的使用
歌劇中和聲的運用實際上包括了織體、調式、調性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但和弦結構是其中最易被直接感知的要素,且“和弦也是構成音樂作品的基本結構材料之一,”④因此本節中的和聲運用將主要分析《日出》與《茶花女》兩部歌劇作品中描繪女主人公音樂中和弦的構成形態。歌劇作品中主要使用三度疊置的和弦及傳統的功能性和聲來表現音樂的發展,但其中也不乏獨具色彩性的和弦,這些和弦的使用不僅為歌劇增色,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日出》中的純五度復合和弦以及《茶花女》中的變和弦。(見譜例5)
(一)純五度復合和弦
譜例5-1與譜例5-2中的和弦皆來自于歌劇《日出》中陳白露的詠嘆調,且這兩個和弦都為純五度復合和弦,“純五度復合和弦是數個純五度音程縱合形成的復合結構和弦,在作曲家金湘近30年創作中有體系化的運用,”⑤可以說純五度復合和弦已成為金湘音樂創作中的一種標志性和聲手法。和弦下方的大寫字母與數字為這個純五度復合和弦的和弦編號,其計算方法為:“大寫字母J表示‘金氏,J后跟的第一個數字表示有幾個純五度進行復合,第二個數字表示該和弦在此類和弦中的排序”⑥。
譜例5-1是《日出》上部曲二陳白露的詠嘆調《你是誰》中第47小節的和弦,該純五度復合和弦由d-a與#f-#c兩個五度音程的根音按大三度的關系復合而成,屬于傳統(三度疊置)性的純五度復合和弦,該和弦實際上可排列成d-#f-a-#c傳統和聲中的大七和弦,但由于歌唱性的主旋律調性為民族性的A宮六聲調式,旋律中并沒有d音的出現,因此將此伴奏和弦以純五度復合的方式排列既可豐富音響的色彩與女主人公此時躁動難安的心情相呼應,又不破壞整體旋律民族調式的特性,從而使歌唱旋律與器樂伴奏旋律得以保持一致。
譜例5-2是《日出》下部曲十二陳白露的詠嘆調《訣別》中第24小節的和弦,該純五度復合和弦由a-e與b-#f兩個五度音程的根音以大二度的關系復合而成,屬于五聲性純五度復合和弦,該和弦出現在“陳白露主題”再現后到下一歌唱旋律出現前的空白段落中,這里僅由樂器連續演奏和弦作連接,純五度復合和弦的使用增加了音樂的張力,特別是變化音#f音的突然出現雖然為旋律帶來了不協和的變化,但由于五度協和的特性使整體的和弦音效聽起來只覺增加了緊張感并無突兀之嫌,這種持續使用和弦進行音響強化的方法渲染了陳白露此時絕望無依的悲苦心情,也為其即將決然赴死的凄慘結局作出了很好的鋪墊。
(二)重屬變和弦
譜例5-3與譜例5-4是歌劇《茶花女》中的和弦,兩個和弦均為重屬變和弦,“在各類重屬和弦中,將調式的Ⅵ級音(即重屬的五度音、重屬Ⅶ級的三度音)降低半音(在小調是將調式Ⅵ級音還原),加強進入屬音(主和弦的五度音)的傾向,即構成重屬變和弦。”⑦重屬變和弦中包含著特性音程,在屬和弦內三音與五音構成減三度,轉位后變為增六度;在Ⅶ級和弦內根音與三音構成減三度或增六度,由于這個特性,再加上重屬變和弦在實際運用中常以增六度的形式排列,因此重屬變和弦又被稱為增六和弦。
譜例5-3是《茶花女》序曲中第6小節的和弦,該和弦由g-#c-#e-b四個音構成,樂曲的記譜調號為E調,但此處旋律調性為b調,和弦中的g音實際上是加了降號形成的還原音,即這個和弦是一個降五音的重屬三四和弦,此種類型的重屬變和弦被稱為“增三四和弦”,俗稱“法蘭西增六和弦”。該和弦在歌劇中的運用增強了旋律半音化的色彩,它出現在“悲劇主題”的旋律中,是在前一個重屬和弦的基礎上低音作半音下行發展而來,最后解決到屬七和弦上。三個屬和弦的連續使用,給人以音樂懸而未決之感,令人覺得壓抑,預示著薇奧萊塔悲劇人生的發展。
譜例5-4是《茶花女》第一幕第三場薇奧萊塔的詠嘆調《啊!他就是我渴望見到的那個人》中第129小節的和弦,該和弦由bc-be-bg-a四個音構成,此段旋律的調性為bE調,因此這個七和弦是一個降了三音與七音的重屬導五六和弦,因和弦為減七性質,因此又稱為“增五六和弦”,俗稱“德意志六和弦”。這個重屬變和弦的出現與歌唱旋律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在此和弦出現的前后樂器聲部均是一片空白,突出了德意志六和弦的音響效果,將薇奧萊塔在愛情與奢靡、幸福與痛苦中搖擺不定苦苦掙扎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隨后和弦解決到正格終止式的進行中,主四六到屬七最后解決到主和弦的進行以一小節一個柱式和弦的方式進行,配合薇奧萊塔花腔式的歌唱旋律,告訴人們薇奧萊塔最終還是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而選擇了讓她痛苦無奈的現實生活。
四、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與比較可以看出,陳白露與薇奧萊塔在歌劇中的藝術形象除了在人物設定方面較為相近以外,在音樂形象塑造的各個方面都相互獨立、各領風騷,金湘與威爾第都是不同時代中杰出的作曲家,對于歌劇人物形象的創作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雖然有威爾第創作的《茶花女》珠玉在前,但金湘先生創作的《日出》仍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令人拍手稱絕。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并未能將兩部歌劇中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音樂素材一一呈現,事實上,將不同國度的兩部作品放在一起對比,是為了向欣賞歌劇的人們提供更明晰的思路與角度,同時亦可增加人們觀賞歌劇的興致與熱情。
注釋:
①徐文正:《蕓蕓眾生像 悠悠日出情——歌劇<日出>評析》,《人民音樂》,2015年第12期,第24頁。
②曾憲林:《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悲劇形象塑造初步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第16頁。
③徐文正:《蕓蕓眾生像 悠悠日出情——歌劇<日出>評析》,《人民音樂》,2015年第12期,第23頁。
④高霏:《淺談基本樂理教學中和弦的構成》,《音樂大觀》,2011年第10期,第43頁。
⑤魏揚:《五正聲純五度復合和聲的和弦體系》,《音樂研究》,2014年第1期,第87頁。
⑥魏揚:《金湘創作中的“純五度復合和聲體系”探究》,《音樂研究》,2013年第3期,第69-71頁。
⑦桑桐:《和聲學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頁。
參考文獻:
[1]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260-267.
[2]張蕻.陳白露與茶花女的藝術形象比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09):74-76.
[3]宮玉靜,齊子萍.同途殊歸:陳白露與瑪格麗特形象之比較[J].山西師大學報,1998,(04):39-43.
[4]徐文正.蕓蕓眾生相,悠悠日出情——歌劇《日出》評析[J].人民音樂,2015,(12):25.
[5]魏揚.金湘創作中的“純五度復合和聲體系”探究[J].音樂研究,2015,(03):69.
[6]魏揚.民族根,中華情——《探究無垠·金湘音樂論文集之二》書評[J].人民音樂,2015,(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