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摘要〕一名聾生出現逃課和自殘現象,輔導教師通過了解該生的家庭情況,分析了造成其問題的原因,通過空椅子技術、意象對話、家庭系統排列等方法,幫助學生接納自我,與親人對話,喚醒其自我成長的動機。
〔關鍵詞〕聾生;自殘;輔導個案;空椅子技術;意象對話;家庭系統排列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1-0055-05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玲玲(化名),女,現就讀于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啟音部六(2)班,家住瑞安市寧益鄉雙坑村,家庭貧困,父母離異,現由她的外婆外公撫養,學生的接送以及和班主任的聯系主要是由她的舅舅負責。
我第一次和她單獨接觸是在她又一次逃課時,原因是前一節課上語文老師批評作業沒寫的學生,當然她也是其中一個,還沒說到她,她就沖出教室了。玲玲說:“我不喜歡老師,她很兇,學生們也不喜歡我。別人都在上課,我躲在廁所里百無聊賴地隨便看看,難受起來時就用小刀在手上割,只有這時候我感覺自己是舒服的。”
輔導師觀察:個子中等,身材瘦小,頭發因好幾天未洗黏成一縷一縷的,扎著馬尾辮,劉海遮住眼睛。意識清楚,雖然手勢挺少,但溝通過程中較為合作,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有自知力。左手手腕至手指上清晰地留著一道道細細的疤痕。
班主任反映,自己擔任該班班主任已是第二年了,當時從前任班主任哪里知道這個學生就是很愛哭,老師的批評或是學生的指責都會使她躲起來,但是過一段時間她自己就會出來。上學期開始情況日益嚴重,不僅會用隱藏自己來逃避老師的批評,還不時用小刀割自己的手指來傷害自己。另外,她常常跟班主任說學生不喜歡她,討厭她。為此班主任也跟她談了好幾次,剛談完效果不錯,但是實效不長,學生間無意的玩笑話都會讓她心里受挫,再一次躲藏。
二、問題成因
(一)生物學原因
1.來訪者女性,13歲,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劇變時期。
2.沒有器質性病變。
(二)社會原因
1.家庭貧困,父母離異,現由她的外婆外公撫養,但是學生的接送以及和班主任的聯系主要還是由她的舅舅負責。缺乏安全感。
2.人際溝通不好,與學生關系一般,沒有知心朋友傾訴,缺乏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
(三)心理原因
1.性格不穩定,有點自卑,害怕孤單,比較敏感,多愁善感,容易情緒化。
2.行為上:缺乏積極、合理、有效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行為模式;因家庭際遇感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容易放大自己某些不良情緒和行為。缺乏正常的人際交流。
3.情緒上:受到擔心、害怕等不良情緒的困擾。
綜合心理社會因素及對她的訪談我嘗試著對玲玲的內在心理機制做如下假設:
玲玲在成長經歷中由于父母離異、隔代撫養,外婆、舅舅會打她,內心非常缺乏對父母親的愛的體驗,也缺乏對家庭溫暖關愛的體驗,同時也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家庭的溫暖。她覺得這世上只有媽媽才是最愛她的,可媽媽又在她四五歲時離開她去嫁人,之后就沒有見過,留給她的只是小時候媽媽和她合影的兩張照片。外婆曾威脅她說:“再不聽話,就把你還給你媽媽去了。”可她媽媽又無處可尋,因而玲玲在心里覺得自己是沒人要的,她竭力地搜尋媽媽的蹤跡,當老師批評她或是學生指責她時,在她看來她的安全受到了威脅,于是她用媽媽的方式躲起來處理。這種方式有兩個好處:
老師或學生因此會停止對她的批評或指責,大都采取遷就她的方式,她因此得到了好處。
她用這種方式和媽媽形成了連接。
玲玲個性內向,與周圍的人缺乏交流和交往,這會造成她既壓抑又敏感的心理狀態。渴望父愛母愛的滿足卻又不得不自我壓抑,同時如果在生活情境中出現關于父母的愛或者家庭溫暖的話題或場景的時候,她往往會比較敏感。
在此案例中,來訪者外在表現為不受學校紀律約束,沒心思上課;內在卻是因為尋找安全感而導致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她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極易出現嚴重心理問題。
三、輔導目標及方法
輔導目標:幫助玲玲在個性和生活態度上產生改變,以提升她的能量感,提高她的適應能力,不再躲避、自殘。
輔導方法:
空椅子技術、意象對話、家庭系統排列。
輔導思路:
我們和來訪者一同生長著、一同被滋養著。我們只要去相信、欣賞和贊嘆來訪者,去禮贊、發掘來訪者內心蘊藏的巨大寶藏,讓彼此的愛激活出來,就能讓他們的愛流動出來,讓他們將自己生命中的原有的芬芳散播出來!
1.探索玲玲的心理社會原因中相關的積極因素,提升她的能量感。
2.幫助玲玲重塑并體驗到來自于父母親的愛。
3.引導玲玲在人際交往和親子交流上做一些嘗試性的改變,以增強她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以及從社會支持系統中獲得資源與心理支持的能力。
四、輔導過程及分析
第一階段:心理評估階段
找到玲玲的閃光點加以肯定,與她建立安全、溫暖的輔導關系,收集資料,進行心理診斷,確定輔導目標。
因為她是我任教的學生,我平時對她關注會多些,看到她劉海蓋過眼睛,就對她說:“你長得很漂亮,可是你的劉海那么長,就看不到你漂亮的眼睛了。”然后讓她去剪掉。她剪掉劉海或去洗頭了就夸獎她漂亮。
由于我的辦公室和她的教室近,有時看到她在看別人打乒乓球,我就鼓勵她說:你怎么不打?
她說:“我不會。”
我說:“不會就學,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的,別人也是學會的。”然后陪她打,有一點點進步,我就夸獎她。終于她會發球了,于是她在心中認為自己會打乒乓球了。所以一有空她就會來告訴我自己洗頭了,我就豎起大拇指夸獎她變漂亮了,每每聽到我的表揚,她就瞇起眼睛羞澀地笑。于是她就跟我越加親近,每當上我的課,她就第一個走到心理教室,來撫弄撫弄我的衣領或小鳥依人般靠近我。
第二階段:輔導階段
心理對話,接納兒時的自己
幫助來訪者呈現兒時在媽媽離開自己時大哭的畫面,讓現在的自己與她進行對話,從而發現自己在沒有別人幫助下也能健康成長是多么了不起,然后從心里接納自己。
以下截取其中部分對話:
師:告訴我,在你的記憶中你媽媽離開你,你當時的心情怎樣?
玲玲:我很怕,就在那里大哭。
師:當時你幾歲?
玲玲:五六歲的樣子。
我拿來一張椅子:“假如你的媽媽就在這里,你會對她說什么?”
玲玲眼淚流了出來,過了一會兒,說:“媽媽,你不要離開我,我愛你。”
師:你媽媽聽了你的話有什么反應?
玲玲:不知道。
師:你的心情怎樣?
玲玲:很難過。
我拿來一個布娃娃,并再拿一張椅子,說:“玲玲,這個布娃娃就是五六歲時的你,當你發現媽媽離開你,你在大哭。請你坐到我剛拿的這張椅子上,這是13歲的玲玲。請你想想13歲的玲玲,也就是現在的你看到這個五六歲的在恐懼中的玲玲,你會說什么?”
玲玲:我也想哭。
師:嗯,這個五六歲的玲玲看到你哭,有什么反應?
玲玲:她哭著對我說:“媽媽不要我了。”
師:你怎么安慰她?
玲玲:媽媽要結婚,她不能帶著你,你不要傷心。
師:這個五六歲的玲玲,聽了你的話有什么反應?
玲玲:不哭了。
玲玲豎起大拇指,臉上露出了一絲喜悅。
師:玲玲,這個五六歲的你,會有什么變化?
玲玲:她笑了,說“我喜歡你。”
師:玲玲,沒有媽媽的陪伴,你依然能健康成長,這是多么的了不起!
玲玲說:“是的,我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承擔。”
師:你媽媽看到現在的你,她會對你說什么?請你坐到代表你媽媽的椅子上。
玲玲:孩子,你長大了,我都認不出來了。
師:你聽了她的話會說什么?
玲玲:是的,媽媽。
師:你覺得她還會說什么?
玲玲:不知道。
師:你覺得媽媽希望你在學校里表現怎樣?
玲玲說:“她希望我努力學習。”
師:嗯,請你坐到代表你媽媽的椅子上,模仿媽媽的樣子對玲玲說說。
玲玲:孩子,你要認真學習。
師:你聽了她的話會說什么?
玲玲:知道了。
師:你覺得媽媽聽了你的話,臉上表情怎樣?
玲玲:她笑了。
師:你看到媽媽笑了,你的感覺怎樣?
玲玲:挺開心的。
師:好,隨著你的呼吸,你把媽媽對你的祝福深深地吸進你的身體里回到以后的生活中。
電影賞析,表達對愛的渴望
這是一個中午,我陪伴她看完電影《風雨哈佛路》,跟她討論了兩個方面的話題:
第一,莉斯是個追求親情、渴望父愛母愛的孩子。父母的愛,特別是母親的愛是她最渴望的,雖然父母是癮君子,可是她始終還是愛著他們,她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雖然他們忘記了。她對父母有著無私的愛!
師:我知道你也跟莉斯一樣深愛著你的父母。
她點點頭。
師:好!你想讓父母知道你的愛嗎?
她的眼里閃過一絲亮光繼而變成了遲疑。
師:來吧,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的。讓你和父母有個聯接。請你選擇一個你覺得舒服的地方和姿勢坐好,調整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的姿勢和感覺,讓自己覺得輕松舒服就好。你覺得需要的話,還可以稍微調整一下你的姿勢,讓自己更放松一些。然后做五次深呼吸,每一次呼吸都會讓你更加放松。接下來,你一邊放松,一邊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尋找、去體會……你過去那種很舒服的狀態……當你找到了,體驗到了的時候點一點頭……同時你自己確認一下……那就是你希望變成的樣子。
師:告訴我,在你的記憶中你父母有哪些事情讓你想起來會感到幸福、開心或為自己感到驕傲?
玲玲: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師:除了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讓你感到幸福之外,還有其他的事情讓你想起來是開心和幸福的嗎?
玲玲:沒有了,沒有媽媽就沒有幸福了。
師:你能告訴我,在你的記憶中,什么情景是你和媽媽在一起最幸福的時候?
玲玲:媽媽帶我出去玩。
師:媽媽帶你出去玩,你心里是什么感覺?
玲玲:很幸福。
師:你媽媽穿什么衣服?臉上是什么表情?她對你說什么?
玲玲:媽媽穿著紅色衣服,臉上帶著笑。我聽不懂她說什么,就是感覺很溫暖、很舒服。
師:非常好,仔細體會這份幸福,隨著你的呼吸,你的腰桿挺得更直了,呼吸更加通暢,身體更加有力量……這份幸福是你的體驗,它們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就是你自己,這種體驗會永遠駐留在你的內心和你的身體里,成為你的一部分。你就帶著這種幸福的感覺、身體有力量的感覺、腰桿挺直的感覺和呼吸通暢的感覺回到以后的生活中。
她的眼里有了幾分堅定。
停了一會兒,我說:“你的父母已經給了他們能夠給的百分之百的愛,包括他們愛的方式。現在請感覺自己父母雙手搭在你的肩上,感受到他們能給的百分之百的愛。感受到就大力地吸氣,直到覺得足夠了就點頭。”
幾分鐘后,玲玲微笑著點點頭。我說:“請你看著父親的眼睛,跟隨我的引導,對父親講一段話。我說一句,你跟著我在心中默默地說一句。每說完一句你點點頭我就知道了,如果其中有任何一句是你不愿意說的,你搖搖頭我也知道,明白么?”
玲玲點頭確認以后,我繼續引導:
你是我的父親,我是你的女兒,你是大,我是小。謝謝你和媽媽給予我生命,讓我來到這個世界。我想你,很想感受到你更多的愛。我過去沒有完全接受你,并且也體會到難過和痛苦。你和媽媽之間的事情是你們大人的事情,不應該讓我去承擔,現在交還給你們。我只是你們的女兒,作為女兒接受你和媽媽的愛。同時,我也在心中接受和尊重你作為我的爸爸。爸爸,我想你,我愛你。請你祝福我,謝謝你。
接著我用同樣的引導語讓她在心里對媽媽說話。
第二,莉斯是用堅強與自信來改變命運。她說:“我為什么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在我的指引下玲玲明白了:挫折并不是不幸,而是變得更好的契機。當我們遇到我們所認為,或者別人所認為的不幸時,我們是永遠地沉浸于這份不幸,讓自己永遠的不幸?還是抓住這個不幸,竭盡自己所能來改變它,或者說是改變自己呢?其實,回顧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會更多地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為正是這些挫折讓我們改變、進步、長大、成熟……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沒有經歷過失敗,可是他們都能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后比一般人更快地站起來,更加堅定地追求他們想要的東西。
簡析:《全日制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觀察、體驗、操作是聾生獲得外部信息,提升認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十分注重直觀性原則,關注聾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充分利用聾生的多種感官,通過多種形式的實際觀察與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接感受和體驗。”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聾生的視覺補償能力,讓學生通過看電影,在極強的色彩、畫面中,推動學生在相仿的命運里解讀自己的生命體驗,在深層次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重新塑造自我。通過在想象放松狀態下使用家庭系統排列的處理手法,化解來訪者對父母親的思念之情,幫助來訪者在心理層面真正接受自己的父母,并與他們產生愛的連接[1]。
第三階段:回到現實,促進與親人溝通
玲玲總要從我和她共同營造的愛的氛圍中回到現實生活,于是我讓她的媽媽、外婆、舅舅知道她的需求,促進雙方的溝通,讓他們被阻礙的愛流動起來,讓玲玲從社會支持系統中獲得資源與心理支持的能力。
我從心理知識普及的角度,給玲玲的舅舅講了父母的愛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時我也鼓勵玲玲把她想和父母見面的事情講出來,把自己想和父母多交流的愿望講給舅舅聽,舅舅在感動中答應了玲玲,表示自己會聯系她媽媽和她見面的事情。
雖然玲玲父母并不在場,但我能感受到此時此刻這個家庭系統的成員終于都開始回到了自己應該在的位置。從家庭系統排列的角度來說,這個家庭的愛的秩序正在回復自然,家庭成員的角色和關系正在逐漸擺正。
五、效果評估與體會
(一)效果追蹤
目的:
(1)鞏固輔導效果,使來訪者把學到的東西運用于今后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結束輔導
過程:
(1)全面回顧和總結,引導來訪者回憶這一段時間以來的變化并加以肯定。
(2)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在老師的幫助下逐漸獨立,并做到自我監督與自我控制。
(3)結束輔導,肯定來訪者的變化與潛能的挖掘,相信來訪者在今后會做得更好。
布置家庭作業,讓班主任繼續與她簽訂行為契約。
(二)輔導成效
經過幾次輔導,有效地化解了玲玲的焦慮和擔心,現實生活中玲玲和母親的接觸以及相應的和父親的意象進行內在對話的過程,理清了玲玲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重塑了愛的感受,滿足了玲玲愛的需要,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中去尋找支持和實現自己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因此,玲玲的自殘行為就得到了較為徹底的解決。
其后進行跟蹤隨訪,玲玲的躲藏、自殘行為沒有再出現過,并且本學期成績也進步了很多,班主任反映玲玲在班級中的人際關系也比過去有好轉,跟學生說話也多起來了,人因為開朗皮膚也亮白起來了。
六、輔導反思
盡管聾生因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會落后于健全的孩子,但是他們和健全孩子還是有基本的共性,比如對愛的渴求和向善的渴望。世界著名的演說家、教育家利奧·巴斯利說過:“我們經常低估一次觸摸、一個微笑、一句暖心話的力量,一雙傾聽的耳朵、一句誠實的贊揚,抑或一個微乎其微的關愛之舉,這些善行都可能改變一個生命。”和學生的交流、傾聽,能讓我們真正了解學生的心聲和喜怒哀樂[2]。這不但能讓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而且能讓學生感覺到來自教師的接納和尊重。這一份接納和尊重,使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從而生活得更像一個孩子。
事實證明,教育成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信任與理解”。成長是不斷犯錯、不斷矯正的過程;成長也是不斷戰勝脆弱,喚醒自己內心巨人的過程。我們要堅信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向善的,只是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需要我們的指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善于做一個喚醒者與推動者。下面讓我借溫州市外國語學校校長金戈的一首詩來表達我心中的教育夢想: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座山
每一座山上都長著樹
每一棵樹上都住著小鳥
讓我們吹拂每一座山
讓我們搖動每一棵樹
讓我們喚醒每一只沉睡的小鳥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輔導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朱建軍.滋養和安頓我們的心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