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摘要:2017年5月25日31日,2017中國—東盟音樂周在廣西省南寧市廣西藝術學院圓滿召開,共有來自東盟十國、美國、法國、中國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數百位專家學者參與,音樂周共推出音樂會、高峰論壇、學術交流活動等系列板塊,其數量之多、內容之廣,旨在推廣介紹新作品、增進各國音樂文化交流。
關鍵詞:中國—東盟音樂周 南寧 交流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029-03
2017第六屆中國—東盟音樂周在充斥著懷緬之情的端陽佳節之際于南寧隆重召開。5月25日至31日,這一匯聚了國內外數百名杰出音樂家和19個樂團的音樂周,以20場專場音樂會、3場高峰論壇、2場學術交流活動、1堂大師班及作曲(鋼琴獨奏作品)比賽、當代音樂評論比賽等系列板塊,為廣大觀眾呈現了高水準、高效率的音樂之周。中國—東盟音樂周把握地緣優勢,以推廣介紹新作品、增進東盟與廣西音樂文化交流為主要內容,本屆音樂周延續以往的辦會理念,在保持精良學術性與藝術前瞻性的同時,將音樂與社會緊密結合,逐步面向大眾,以大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現代音樂精神。
一、萬眾矚目的開幕式音樂會
5月25日晚8時萬眾矚目的中國—東盟音樂周開幕式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在廣西音樂廳奏響。上海音樂家學會主席許舒亞、中國—東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孫健華、東盟十國室內樂團執行副總監蘇替潘·努查亞陸續致辭,最后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侯道輝宣布第六屆音樂周開幕。
中國—東盟音樂周自創辦以來,一直致力于推介當代作曲家極具特色的音樂新作。開幕式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共演繹了9首風格各異的作品:戴偉的《絲路歡歌》拉開了音樂會的序幕,東盟十國特色樂器搭配廣西風格濃郁的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使人感受到絲綢之路——友誼之路上的歡樂場景;雷蒙·帕卡楊·桑托斯的《交響協奏曲》讓觀眾感受到分配樂器力量創造的不一樣的音響效果;周龍的《琴島序曲》講述著作曲家眼中青島的“前世今生”;久洛·費凱特的《我對你的愛》是對巴托克的致敬曲目,作品直抒胸臆,感人至極;許舒亞的《冬雪》將冬日陽光下一望無際的冰雪場景刻畫的如夢如幻;葉國輝的《望大陸》通過廣西交響樂團與極富感染力的女高音李秀英默契配合,表達了對著名教育家于右任的感懷;齊格蒙特·克勞茲創作的《出埃及記2016》散發著在絕望邊緣人們的殷勤渴望;葉小綱《天津組曲》為大家演繹了“盤山風光”“楊柳青”“北塘暮色”“大沽風”四個段落;壓軸之作的鐘峻程《第七交響樂—塵Ⅰ》融入了作曲家對“塵世間”的理解及感悟。
二、百家爭鳴的高峰論壇
三場高峰論壇歷來都是中國—東盟音樂周期間的重頭戲之一,26日—28日上午9時30于廣西藝術學院漓江畫派一樓會議廳舉行的三場高峰論壇專題分別為:“當前形勢下高等音樂院校辦學中國際視野與地方特色的關系”“中國—東盟音樂10+1專題研討”“思想與觀念的深度交流”,共有來自東盟、歐洲、亞洲各國專家對其研究領域的議題展開發言。
(一)論壇一
首場高峰論壇在印尼萬隆藝術學院副院長YUSUF教授的發言下拉開序幕,YUSUF教授以萬隆藝術學院發生變化的教育方式為視角談論當今藝術院校應如何保護區域傳統音樂,他指出文化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傳統文化需要跟隨社會發展變化而變化,必須要進行文化重建和創新才能使其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第二位發言的是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高雁教授,高雁教授就本場議題提出了“國際視野是高等音樂院校發展的方向和使命,培養學生要有國際化的胸懷、知識、結構和能力”以及“要在國際化交流中堅守優良的辦學傳統,突出地方特色優勢,以特色促辦學質量、促學校競爭力提高和求自身更大發展”兩個主要觀點。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許舒亞教授以上音為例,為大家講述了中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的教育和創作等兩方面的問題。李斯特音樂學院布達佩斯分校得久洛·費凱特教授首先就李斯特音樂學院的發展作了縱向梳理,爾后就其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論述。最后發言的是中國—東盟音樂周東道主廣西藝術學院的副院長侯道輝教授,候院長緊扣“一帶一路”重要戰略部署、黨中央賦予廣西發展“三大定位”和2016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通知等當下時代熱議話題,梳理了國內外在中國東盟音樂舞蹈藝術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并客觀闡述了我校在該領域研究的優勢和意義。
(二)論壇二
第二場高峰論壇圍繞“中國—東盟音樂10+1專題研討”這個主題展開,共有九位來自中國、東盟的專家學者進行發言,本場也是發言人數最多的一場高峰論壇。
首先進行發言的是泰國東盟輔音音樂總監ANANT NARKKONG先生,他運用大量有趣的視頻資料向在場人員介紹泰國的特色樂器,講述了泰國的音樂特點及其帶領的當代音樂集團Korphai的發展歷程。緊隨其后發言的是來自馬來西亞文化中心、皇宮傳統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MOHD YAZID ZAKARIA先生,他也對馬來西亞音樂特點進行了簡要介紹,并闡述了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國家民族音樂文化相融合之處。第三位來自菲律賓并于2001年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音樂委員會副主席的雷蒙·帕卡楊·桑托斯先生,他就“與亞洲相關的集體存在的靜態的情感和動態的音程關系”一題作出了簡要論述。爾后來自越南國家音樂學院的NGO TRA MY女士對越南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獨弦琴的形制、表演方式等方面一一進行了介紹。隨后來自文萊的DADANG SUPRIATNA先生向在場人員介紹了文萊七個少數民族及其特色樂器,并且采用現場演奏的方式向大家生動的展示了三種鼓點節奏型。第六位發言的是身為柬埔寨文化藝術部藝術指導的CHANDARA YOS教授,他對柬埔寨具有宗教功能的“Arak”樂隊的形式進行了介紹,并在進行對比分析后指出各樂隊形式在其演奏場合、風格演變、功能傳遞等方面的異同點。老撾藝術表演文化部副部長DOUANGCHAMPY VOUTHISOUK博士簡要介紹了老撾的地理位置、民族及音樂舞蹈文化等,隨后著重介紹了老撾的音樂種類及特色竹制樂器Kheen。第八位來自新加坡的發言者是JOSEPH PETERS博士,他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其團隊自主研發的一款既可以做音樂分析又可以根據輸入的關鍵詞進行分類整合的軟件,隨后又向大家介紹了全球絕無僅有的一架名為“FLVID PIANO”的法國鋼琴,它不僅擁有回放的功能,還可以邊彈邊進行調音。本場論壇最后一位發言的是來自廣西藝術學院的楚卓副教授,她系統的向大家介紹了廣西民間音樂資源的分布情況、廣西民族民間音樂使用的基本音列以及廣西多聲部音樂的發展思維。
(三)論壇三
最后一場高峰論壇共有五位來自中國及來自荷蘭、日本、意大利的三位學者進行了精彩的發言。
來自中國音樂學院的姚藝君教授就其題為《概說中國民歌的特點》進行了發言,她指出民歌是一個完整的音樂形態,并且列舉了兩首改編自陜北民歌的音樂作品《有吃有穿》《藍花花》來闡明其觀點:民間創作的精華是值得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梳理、總結和借鑒的。荷蘭作曲家約埃爾·邦斯教授發表了“跨文化的音樂合作”的主題演講,他指出同源樂器在不同文化發展下將會各具特色,并對當下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傳統與創新表示肯定,最后向在座介紹了荷蘭新樂團與跨文化音樂交流下的阿特拉實驗。日本作曲家中野浩二以作品《時間之歌》為例,從發聲法的角度提出了如何處理音樂材料、如何使用作曲技術使音樂往不同方向發展等思考。香港作曲家陳永華先生從其創作的八部交響樂作品切入,對其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進行了深入的自我剖析。意大利作曲家Luca Antignani先生,通過在日常工作中得到的“重復與波浪發展”的啟示,對相同主題的流行與管弦樂作品進行具體分析中得出“重復與循環中會帶有新動力變化”的結論。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王小玲教授的發言名為“粵韻——多聲部的技法運用”,她例舉了兩部學生作品,并分析其調式和聲、風格等特點,進而對扎根于不同調式土壤中的作曲技法運用進行闡述,指出當今創作中的技法難點和相應解決辦法。同為星海音樂學院的任達敏教授以“爵士樂和聲技法在嶺南元素音樂創作中的應用”為題,結合視頻資料為大家講解了兩首客家民歌《落水天》《落雨大》加入爵士樂和聲元素后的演變,還對應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加強對外文化的吸收與借鑒,以求突破局限、傳承創新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三、彰顯魅力的各色音樂會
2017中國—東盟音樂周在七天的時間內總上演二十場風格各異的音樂會,各國作曲家、演奏家跨越地域的限制,齊聚南寧為大家展現音樂周獨有的藝術魅力。
(一)現代音樂會
音樂周期間,上演的專場現代音樂會包括:泰國Sawasdee木管五重奏專場音樂會、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管樂團當代作品專場音樂會、波蘭ASDCP&TON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菲律賓Ripieno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法國Les Tempa 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廣西藝術學院漓江室內樂團與各音樂院校交流專場音樂會、天狼星三重奏專場音樂會、莫斯科現代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越南國家音樂學院越南國家音樂學院Fantasia Band&越南“紅河”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等。
音樂周不僅邀請到指揮家約瑟夫洛·齊洛·托萊多(菲律賓)、盧厚敏、梁志承(香港)、劉順,鋼琴演奏家Pascal Gallet(法)、Zygmunt Krausze(波蘭)、古箏演奏家劉樂、高雁等多位知名演奏家,還集聚了東盟十國C—ASEAN Consonan樂團、菲律賓RIPIENO、法國Les Tempa Modernes等十余個活躍在國際、國內前沿的室內樂團,這些室內樂團大多本著演奏、推廣現代音樂的炙熱理念,為觀眾呈現了諸多不同感受的現代音樂體驗。如波蘭ASDCP&TON室內樂團演奏了數位波蘭20世紀初期著名作曲家以及陸培、鐘峻程的作品;致力于演奏東南亞現代音樂的菲律賓Ripieno室內樂團演奏了來自中、菲兩國作曲家近年來創作的作品,整場音樂會中、菲兩國的特色音樂元素交替進行,使觀眾感受到兩國文化的碰撞,紛紛為止驚嘆。
(二)傳統音樂會
本屆音樂周由臺灣琴園國樂團、日本傳統樂器演奏團為觀眾帶來了兩場民族傳統音樂會。30日下午3時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上演的《說書人音樂劇場——大唐盛世·李謩傳奇》不同于以往音樂會形式,臺灣琴園國樂團采用說書的方式結合詩、畫、樂等元素將唐代李謩不同人生階段演繹的淋漓盡致。舞臺、道具、服裝等等都透露著一種古樸內斂雅致之氣。演奏家們運用南管、琵琶、抵腳鼓、尺八、鼻笛等近十種風格各異的民族特色樂器,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演奏琵琶獨奏《十面埋伏》、竹笛協奏《揚鞭催馬運糧忙》、琵琶協奏《姑蘇行》、鼻笛獨奏《山靈》等十九首樂曲將觀眾引入一個時而緊張、時而歡愉、時而靜穆又時而悠遠的微妙氛圍之中。
稍事休息后日本傳統樂器演奏團緊接著上演了田中之雄薩摩琵琶演奏會,田中之雄、手藤久美子、福田輝久輪番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薩摩琵琶、尺八的視聽盛宴。值得一提的是在薩摩琵琶彈唱《敦盛》、薩摩琵琶與錄音帶《旅》以及薩摩琵琶尺八二重奏《日蝕》等三首樂曲中采用“不插電”演出形式,座無虛席的音樂廳全然沉寂在譜架燈那僅有的一抹光亮下映射的薩摩琵琶聲中。
(三)民族元素音樂會
27日晚八時中國&東盟C-ASEAN Consonant“友誼超越國界”專場音樂會共上演了14首中國及東盟十國不同風格的器樂、聲樂作品,各國作曲家都將該國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入到樂曲中,使觀眾連連叫好,掌聲不斷。
印尼甘美蘭&廣西民歌展示專場音樂會于28日下午三時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成功上演。一首由印尼萬隆音樂學院副院長Yusuf與廣藝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團隊合作完成的甘美蘭民族音樂salendro為音樂會做了一個華麗的開場表演。緊接著三個篇章的廣西各族民歌展示頓時將音樂廳化作一片歌舞的海洋。
30日晚八時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舉行的廣西藝術學院合唱團專場音樂會的現場觀者云集。分兩個半場舉行,上半場合唱團為觀眾演繹了由陸培、陸在易、陳怡等著名作曲家創作的中國色彩濃郁的合唱作品以及三首由廣西藝術學院鄧軍書記填詞的作品。下半場則是《廣西尼的呀》《喜鵲登枝》《藤纏樹》等極具廣西音樂風格的七首合唱團經典演唱曲目。
四、人才輩出的作曲、評論比賽
激發和鼓勵年輕一代音樂人才一直是中國—東盟音樂周的主旨之一,本屆音樂周設立作曲比賽和音樂評論比賽兩個單元,經過數月層層篩選,最終由專家組評選出:作曲比賽十九部獲獎作品,其中一等獎一位、二等獎兩位、三等獎六位、優秀獎十位;音樂評論比賽十二篇獲獎文章,一等獎一位、二等獎兩位、三等獎三位、優秀獎六位。
作曲比賽已經走過五個年頭,本屆作曲比賽以鋼琴作品為主題,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知名藝術院校的108部參賽作品,最后一、二、三等獎作品于5月26日下午3時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由鋼琴演奏家吳玥、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青年教師孟巫娜及廣西藝術學院鋼琴系數名青年教師傾情演繹。
本屆音樂評論比賽參與人數相比上一屆來說有了顯著地提高,參賽文章的水平也較去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于5月30日上午9時30分在廣西藝術學院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行。入圍的前六位選手進行10分鐘現場宣講,由評委評選出各級獎次。最終一等獎空缺;二等獎三名分別花落來自廣西藝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劉睿和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劉青、劉雨矽兩位博士生手中;三等獎的獲得者為兩名廣西藝術學院學生劉益行、劉莎及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沈曼竹。在宣講過程中,劉青字字珠璣的行文、溫婉清潤的話語與劉益行精簡干練的語言透出的狹義氣質形成鮮明對比,給評審和在場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兩場比賽均得到了到場專家學者們的一致肯定,但專家們也就比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肯的評價,這不論是對音樂周主辦方還是參與比賽的選手來說都是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值得深思,相信今后的比賽會越來越完善,水平也會愈上一層樓。
五、結語
在歷經六年的洗禮后,中國—東盟音樂周已愈發抓住自身特色,規模也愈漸擴大,這其中離不開組委會的精心策劃及眾多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盡管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是積硅步以致千里,相信中國—東盟音樂周會繼續緊扣時代主題,把握多元文化發展趨勢,成為東盟與中國文化交流的穩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