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摘要:禪宗思想演化于印度傳入我國的大乘佛教,禪在梵語中的意思是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禪宗美學對國畫意境影響深遠,甚至在某一歷史時間段內還曾經主導過國畫的發展。國畫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代代禪師對禪宗思想在畫作上的體現和發展,禪宗思想對國畫形成、發展、傳承的整個過程都有持續并且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國畫 禪宗美學 意境 創作藝術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042-02
意境是國畫精髓的集中體現,是作畫者主觀的感情與客觀的景物相互滲融的結晶,因此一副國畫的意境便是一副畫的靈魂和核心。國畫意境的形成與發展深受禪宗美學影響。禪宗美學起源于禪宗,禪宗是自救式宗教,它教化人們不寄托于神、佛,而向自己的內心求佛,從而實現自救。禪宗的核心思想中“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含義是感受生活的本真,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精神感悟,從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一、國畫創作藝術與禪宗美學之間的關系
我國的禪宗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原,六傳至慧能開創南宗,在中晚唐之后成為漢傳佛教的主要流派?;勰芩鲈娋洌骸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备橇鞣贾两?。他推崇通過生活本身來悟禪,輔以內省來修行,排除一切形式主義的修行手段,以此來追求了悟自我本性。由此,禪宗美學強調領悟,拒絕采用具體的表達方式,常常通過寫意來隱喻和比擬,通過聯想來思索和感悟。它反對人工的刻意雕飾,力求感悟宇宙中蘊含的真理,用簡練的手法來表現自然,反應內心。
禪宗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經過漫長的歲月其已與我國本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成為了我國所特有的佛教,即老莊化的佛教,佛教化的老莊。禪宗是一種探索人性的科學,更是一種賞識人生的藝術,它探索的是主觀世界而非客觀世界,它欣賞的對象是內在心相而非外在物象,它要求人們向內觀照而不是向外覓求。這與國畫意境的含義:“人的最深心靈與宇宙人生相與融合而生成的境界?!甭撓瞪钸h,是一代代禪師在畫作中對禪宗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縱觀我國宗教、詩、畫的歷史,國畫在整個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以及傳承時期都深深地被兩類人影響,分別就是文人與僧人,當然在家佛教徒等人也包括其中。在我國歷代名人中集文人、士大夫、居士、詩人等身份于一身的畫家不勝枚舉,如唐代詩人王維、宋朝大家蘇軾等。在這其中許多畫家、名人都以禪宗為信仰,因而更進一步地擴大了禪宗美學對國畫創作的影響。
二、禪宗美學對國畫創作藝術的影響
(一)國畫中的禪學 “空寂”觀
禪宗哲學以解構為主,用的是“減法”,通過對思維定式的消解,對情塵意垢的遣除來解悟心性。禪宗是儒家、道家、釋家三大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不僅對國畫有特殊意義,對我國的思想史、文化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在禪宗傳入我國之前,老子、莊子等的思想中就有強調“妙”字的空寂美感觀,這與禪宗思想:“超脫物象之外,尋求心靈的無邊際?!庇兄鴺O其相近之處。
中國古代的畫家喜歡畫“遠”,此類畫家不局限于畫單個的人物或物體,常常突破有限的對象,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用相對極簡的筆畫描繪心中的意象,圖畫通過大幅留白或純色渲染來體現空寂之美,抒發作畫者對于人生的感受,以獲取宇宙與人生的總體性的根本認知。例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充分顯示了中國畫創作中的禪學空寂觀,其空白處營造了該藝術作品整體畫面氛圍,形成了于“無畫處皆成妙處”的審美效果?!逗氠瀳D》用一葉扁舟,一位老翁,加上虛白一片,構建出獨特的意境,“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處?!边@幅畫作因此成為傳統藝術的經典之作??占鸥性谶@幅作品之中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國畫中的禪學“禪境”與 “畫境”
禪宗傳入我國后,古代不少的禪師們都是從大自然中感悟禪機的,例如:曾有一僧人問稱門文偃:“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說:“春來草自青”。禪師們在冷幽靜謐的深林里觀照自然勝景,返境觀心,頓悟瞬間永恒的真知。因此觀賞國畫亦不可拘泥于客觀景物而無視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國畫中禪意的魅力與奧秘在于,根據客觀的外界物體形象之“有”,去具體表達作畫者內心原性之“無”,達到色空不二,求得情與景的統一。國畫中隱含的“禪境”指的就是能夠在畫物的同時抒情,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禪境與畫境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又息息相關。“畫境”是修禪者用筆墨來表達禪道,通過畫作來表現自己感悟的境界。而“禪境”是作畫者以簡略筆法,隨心應手寫出胸中丘壑,寥寥幾筆,一點一劃,無不體現作者的心靈印證。比如:巨然的《層巖叢樹圖》、蘇東坡的《瀟湘竹石圖》等,其詩畫中無一字直接言情,但又無一字不在言情,作者的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我們稱其有禪境。而巨然的《層崖叢樹圖》《秋山問道圖》《煙浮小景》和法常的《漁村夕照圖》等追求空寂、豁達的皓然之氣的畫作,往往被認為有虛靜、幽遠的“畫境”。
(三)國中的“逸品”追求與藝術表現
逸品亦稱“逸格”,屬于中國古代美學用語,是指技藝或藝術品達到超眾脫俗的品第。宋代的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把“逸格”提到“神”“妙”“能”諸格之上,認為畫中“逸格”最高。逸格不拘常法。宋初黃休復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币萜肥恰爱嫷缴鷷r是熟時”的一種境界,是“奇思異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結果,是無法使人楷模的。
元四家都曾參禪習佛,因而品味不俗,其中倪瓚最上。他早年修習禪門,其畫凈人清,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能有“逸筆”之法,其畫定屬“逸品”之例。一些著名的國畫逸品有倪瓚的《楓落吳江圖》 、梁楷的《八僧故事圖》等。
三、禪宗美學在國畫創作藝術中的歷史地位
禪宗是我國佛教民族化宗派之一。它深刻地影響了我國佛教乃至包括我國文化在內的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中國畫論,有“文人畫”(士人氣)與“非文人畫”(工匠氣)之分,這也是受禪宗南北分宗的影響,同時把水墨渲染法、披麻皺、遺貌取神的文人畫視為神品,比喻為禪宗南宗的慧能;把著色鉤斫、斧劈皺、貌像無神的工匠畫比喻為禪宗北宗的神秀。首開禪畫先河的,當為唐代王維;唐末貫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和弘仁;近代的虛谷,現代的弘一、豐子愷,在禪畫史上都很有影響?!八觅|,墨彩染空塵”,成就了文化史上蔚為清流的禪畫大觀。禪畫起于五代,盛行于宋元,下及明清,仍遺其馀韻。禪既是宗教意義上的信仰,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文化,生活文化一般分為有形與無形兩種,有形生活文化主要體現在物質生活方面,而無形生活文化主要體現在人們的精神思想方面。數千年來隨著禪宗的發展和傳承,禪宗美學已經完美地與國畫創作藝術相結合,成為了我國禪宗所特有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上的寶貴財富。
四、結語
禪宗的文化與生活是在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法思想導引下,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范。數千年來隨著禪宗的發展傳承,禪宗文化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同時也逐步融合到了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禪宗美學要求國畫藝術作品內容中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藝術創作與美感中的理知因素與情感因素有機統一,從而達到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轉為獨特的畫面裝飾效果。國畫的意境都是與作者的緊密相聯的,是與情感相交融的,即是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潤的記憶表象,在審美的這種意境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笔亲髡呓涍^一悉錘煉,升華的境界,這種境界才是審美的最高明的境界,也是中國畫的精髓之所在。中國畫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單單在于用筆、法,更重要在于作者的要表達的的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巍.國畫創作藝術與禪宗美學意境之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6,(24).
[2]傅千里.十年來禪宗美學研究綜述[J].云夢學刊,2009,(01).
[3]苗琳.“境”中“靜”之美——論設計中的禪宗美學[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09,(04).
[4]戚晶.國畫意境中的美[J].藝術科技,2013,(04).
[5]王玉強.國畫藝術的意境表現手法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7,(01).
[6]徐暢.淺析中國畫藝術中的意境表現手法的變遷[J].美術教育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