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姣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一節明確地提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其實,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質是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方法的革命。它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除了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以及自主獲取語文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技巧的運用顯得至關重要。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了一些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不同運用。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教學意境
創設意境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靈丹妙藥。只有讓學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潛在的情感,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來說,意境的創設應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開頭的激興導入就讓學生置身于課文內容的氛圍之中。如《蘆花蕩》的導語:“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但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資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二、融洽師生關系
學校教育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將來的他們應有健全人格、富于創造的、能促進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人才。課堂上,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欣賞學生,做學生的朋友。記得在教學《智取生辰綱》一文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是由學生扮演文中情節,然后讓學生分析自己在情節中的行為,進行評價。由于時間和機會發生矛盾,我就讓學生先自演,但在練習過程中,情況很不樂觀。經了解,一位學生談到:“因為,我們沒有觀眾,表演很沒意思,不大開心……”意識到自己的被動影響了學生表演積極性,我馬上改變方案,由各小組商量后再表演,并組織觀看表演比賽。我利用學生所說的話進行傾聽教育,并很好地把它當作一種課程資源加以利用,與學生同樂同憂,同學同研,同思維共創造,學生渴望的課堂便是這種民主、真誠、和諧、充滿人情味。
三、利用課本插圖
設計課文導語,也可打破傳統,用插圖新鮮引入,能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如講授《紫藤蘿瀑布》一文時,鑒于本地學生親眼難以見到紫藤蘿,就首先讓學生觀察彩色插圖中的紫藤蘿,先整體觀察花瀑,再細看花穗、花朵,直觀地了解了紫藤蘿的特點,緊接著發問“紫藤蘿是怎樣一種花?”讓學生談感受。在學生對紫藤蘿花有初步印象后,再順理成章地朗讀課文,這比朗讀課文后再看插圖效果好得多。
如《背影》一文插圖是“望父買橘”過程中父親爬上月臺的情形,這是文章的精彩片段,重點是細節描寫。教學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畫出重點動詞揣摩,在品味父親“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中“微傾”、“努力”這一細節時,參照插圖就更能真切地感受父親爬月臺之艱難,愛子之情之切。
四、鼓勵質疑問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人類打開宇宙之門的金鑰匙。有了疑,才能啟動創新的閘門,觸發想象與思考;敢于質疑,才嫩發揮聰明才智,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巧設疑問,引起學生質疑問難。如讓學生談談感受、想法,對重點詞句是如何理解的等,發揮學生思維的潛力,只要說得有道理就算對了,教師應及時表揚。例如,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時,我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介紹一下寫作背景,而是首先點撥學生聯想“安史之亂”與“暴風雨侵襲,茅舍”這兩幅慘景。經過“社會背景”與“自然背景”的點撥,即把學生引入到深沉的歷史回憶之中,拉近了時間的距離。
五、運用德育滲透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有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周總理——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實施以良好的影響。
六、多元解讀詩詞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于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于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