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給側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新常態,也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高校應當樹立“供給側”改革思維,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話語、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環境等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轉型升級,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供給側思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7-0102-03
基金項目:2015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機理及教育路徑探究”(15SKS001)的階段成果之一。作者簡介:白強(1969-),男,重慶酉陽人,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供給側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領域改革和發展的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和優化供給方生產結構,從而提高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簡單地說,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決定生產要素的配置。供給側改革作為一種宏觀經濟調控思維和方式,也為高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效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正面臨著全新“生態”——多元文化的沖突、意識形態的碰撞、利益結構的改組、學生個性化的日益彰顯等新情況、新問題,打破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出現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新的矛盾。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與大學生現實思想政治狀況出現錯位。網絡的普及、信息的開放,給喜歡追求新潮和時尚的青年大學生們提供了“漂洋過海”“暢游全球”“博覽古今”的“大通道”,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但是,這也給正處于身心成長期的大學生帶來了深刻的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在“花花綠綠”的網絡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出現了精神狀態低迷、價值觀扭曲、理想信念迷茫、集體主義淡漠、心理素質較差等現實問題,個別大學生甚至走向思想和行為極端。其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端”體系與“需求端”體系發生錯位。主要表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遠離學生現實生活場域,與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聯系不緊,特別是與學生的學業就業、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心理困惑等實際問題聯系不緊,引不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教育話語生硬刻板,過于“理論化”“知識化”,讓學生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高在上”,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教育方式過于傳統,家長式“一言堂”的單向性、強制性“灌輸”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由此可見,要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平衡。
作為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精神生產活動,其根本目的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把集中體現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政治素質、價值追求和實際行動,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應樹立“供給側”改革的新思維,[2]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全面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供給”質量,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高質”“精準”和“有效”的教育“供給”,才能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從而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提高實效性。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面對多元文化的價值沖突和日趨激烈的意識形態斗爭、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進一步優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新思維、新理念,對于高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領導權和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方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新發展。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歷史性進展,但在如何正確處理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關系的認識上卻一直存在著理論上的困惑和實踐上的迷茫。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地位的最終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逐步走出了“姓資”與“姓社”的認識誤區,迎來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春天。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在多元的文化沖突和日益尖銳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教育對象思想和訴求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面臨著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經濟領域肯定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供給側改革思想,不僅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方向,也為當前高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新思維、新理念和新視角,為有效破解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的新難題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顯然,這是新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運用、新發展、新貢獻。另一方面,“供給側”改革思維對于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提高實效性具有重大實踐指導價值。當前,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利益格局進入重大調整期,一些制約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性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一些制約和阻礙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的問題也日益顯露——教育理念與發展變化的新形勢要求不相適應,教育內容與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節,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契合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思維方式,教育手段與當今網絡信息社會的現代傳媒特征不相吻合等等。這些問題表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發生了矛盾,出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需”不平衡,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發生了錯位。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路徑在于根據教育形勢、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變化,適時調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供給”結構,優化教育資源“供給”要素,在教育“供給產品”“供給方式”“供給質量”等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創造性改革,才能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縱觀全球,供給側改革也是西方高校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實踐的成功經驗。新世紀以來,國際交往的全球化、信息聯通的網絡化,不僅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挑戰,也給世界各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現實困惑。在此形勢下,西方高校也一直在不斷地改革其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供給側,以期化解其價值教育面臨的諸多危機,美國哈佛大學就是一例。面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衰落,哈佛大學在教育資源供給上持續開展了多次本科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不斷增強道德推理課程在其核心課程體系中的比重,以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早在2006年,哈佛大學就推出了多達13門的道德推理課程供全校學生自由選擇,使學生在學習這些道德課程中“反思諸如正義、義務、公民職責和權利、忠誠、勇敢和個人責任”。[3]在教育方式上,美國高校除了課堂的道德教化外,還通過廣泛的校內外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滲透力,這方面美國加州大學就是一例。加州大學不僅對學生開放校內工作崗位,還鼓勵學生在讀期間去校外企業兼職,從而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廣闊的社會生活,充分利用社會公共環境資源渲染美國主流價值觀,培養符合美國“民主”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4]由此可見,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共同策略。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特殊性
從本質上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是新常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改革行動,其根本目的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為高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務。這一本質的規定性又決定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特殊性。
其一,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精神支柱,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中,必須始終按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明德、修身、篤學、躬行。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當根據時代的發展、環境的改變和對象的變化采取與時俱進的靈活改革行動,才能永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機與活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立德樹人的引領作用。
其二,方向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政治性決定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性。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但是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把握時代特征,深入研究教育對象,緊密結合青年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場域和實際成長訴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的新思維,改進教育“供給”,才能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
其三,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從“需求”出發改革“供給”結構,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加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進程。但并不是被動適應學生的“需求”,也絕不是一味迎合學生的“口味”,絕不能丟掉原則性、政治性和方向性,而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原則、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敢于亮劍發力,敢于抵制“低俗化”,反對“庸俗化”,傳遞正能量,傳播好聲音。
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選擇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供給結構”的綜合改革。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要義在于通過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要素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為學生提供有效的供給、精準的供給、創新的供給。[5]這種“結構性”的綜合改革,涉及到教育“供給側”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話語、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環境等諸方面。也就是說,只有對教育“供給側”諸要素進行新的優化整合,建立新的“供給側”結構,才能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促進“供給”與“需求”的互動。
一是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新思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視野,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大業中去統籌謀劃,堅持為學生服務的“人本精神”,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回應學生的心理訴求,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供給側”拉動“需求側”思維,多從“供給側”一端反思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是否融入了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教育話語是否對接了大學生的話語特點,教育方法是否契合了學生的心理特征,教育環境是否有利于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等等,從而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供給側改革新思維,指導教育工作者調整和優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最大程度地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教育“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
二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置于現實生活場域。“思想道德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道德踐履的土壤。”[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教育“供給”的核心“產品”,但這個“產品”是否有吸引力并被學生接受和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否融入大學生現實生活場域,是否貼近學生實際,是否貼近學生生活。現實生活場域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深厚土壤,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生活、融入生活、贏得生機、煥發活力的源泉。為此,高校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緊緊相聯,熱切關注和解決學生們在學業就業、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心理困惑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及時回應學生們在多元文化、多元價值沖突中遇到的思想困惑,科學引導學生們在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中學會鑒別、判斷和取舍,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成為大學生修身、篤學、明德、養性的行動指南。
三是要轉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話語表達。話語雖然只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它卻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直觀的載體,是把教育內容作用于受教育者的重要工具。同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取得實效,也離不開富于時代特征的話語表達。只有把握時代的脈搏,深入研究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話語特點,創新教育話語的表達方式,才能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從目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話語表達方式上看,作為“供給”主體的教育者應當著力改變傳統的“理論化”“說教式”的話語表達方式,要在堅持“政治性”“方向性”“原則性”的前提下善于把核心價值觀教育話語從“邏輯化”“體系化”“知識化”的話語轉換為學生愿聽、愛聽、樂聽的“時代化”“大眾化”“中國化”的話語,從而消除教育話語空洞乏味、學生感到“高高在上”的弊病。
四是要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毫無疑問,教育方式方法也是直接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因素。就像“生產者”向“消費者”提供“產品”一樣,有了好的“產品”不等于就有好的“市場”,不等于學生樂于接受。要贏得好的市場,讓學生樂于接受,并在內心認同,還必須有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使學生實現道德價值上的自我建構,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穩定的價值信念和行為準則,這是一個需要發揮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轉化過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傳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方法,要從單純的教育者正面灌輸為主轉向以學生主體自我價值建構為主的教育軌道上來。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更多地運用討論式、辯論式、探究式、啟發式等更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情感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學生在多元化的價值沖突中,學會自我思辨,學會自我批判,學會正確選擇,真正增強他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是要優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輿論環境。輿論是任何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環境要素。優良的輿論環境對于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而言,輿論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產品供給”。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深刻影響和悄然改變大學生思維觀念的新形勢下,優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輿論環境重在營造優良的輿論氛圍。高校應立足校園文化建設,在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歷史文化建設的同時,還要善于因勢利導,主動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現代新媒體平臺,統籌謀劃、科學整合微信、微博及校園論壇、紅色網站、移動APP等宣傳載體的功能,把新媒體建設成為隨時隨地“弘揚主旋律、唱響好聲音、傳遞正能量”的現代立體化輿論陣地,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營造出優良的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輿論氛圍,從而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良的環境“供給”。
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要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著眼于學生的現實訴求,從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側”一方入手,對教育“供給側”諸要素進行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質量,建立新的“供需結構”,實現新的“供需平衡”,促進良性“互動”,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馬建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與途徑[N].人民日報,2016-06-24.
[2]侍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N].光明日報,2016-03-16.
[3]張小敏.哈佛道德推理課程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7,(1).
[4]魯宇紅.美國加州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及其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6).
[5]李奕.教育改革,“供給側”是關鍵[N].人民日報,2016-01-14.
[6]趙惜群.生活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N].光明日報,2009-07-22.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