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靜
摘要:戲劇是以“表演”為核心的一門綜合藝術,電影是以“影像”為核心的綜合藝術。本文從“表演藝術”和“影像藝術”的本質差異、“演員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的核心差異等方面進行闡述,系統(tǒng)地梳理了戲劇和電影的區(qū)別。
關鍵詞:導演中心制 時空特性 電影 戲劇
中圖分類號:J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155-03
同為“講故事”的藝術,戲劇和電影具有一些相同的藝術特性。戲劇和電影都要給觀眾講好故事,它們的表現(xiàn)手段都離不開動作,但從本質上講,戲劇離不開“表演”,電影離不開“影像”,戲劇藝術和電影藝術是兩門相對獨立完整的學科,它們之間主要存在以下八點差異。
一、表演藝術PK影像藝術
戲劇是表演藝術,電影是影像藝術,這一點是兩者之間的本質差異。戲劇要求在現(xiàn)場表演,表現(xiàn)手段和傳播受到一定限制,受眾面小;電影依賴于現(xiàn)代科學和數(shù)字媒體技術衍生、發(fā)展,藝術表現(xiàn)更自由,傳播更方便快捷,受眾面廣。
在戲劇中,演員必不可少,而電影里卻可以沒有演員,只用“鏡頭”展現(xiàn)導演的意圖。戲劇表演追求的是舞臺美,電影表演追求的則是畫面造型之中的鏡頭美;戲劇重視對話,它由言語表現(xiàn)劇的情節(jié),電影卻由動作表現(xiàn)劇的情節(jié),可以完全沒有言語。
二、演員中心制PK導演中心制
戲劇造就明星,電影造就名導。“演員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是戲劇和電影的核心差異。戲劇主要以演員為核心,其他視聽媒介、服化道為輔。觀眾看戲劇,主要看的還是演員。電影的拍攝主要以導演為核心,導演占主體位置,他掌握了整部影片的風格和節(jié)奏。
(一)戲劇“演員中心制”的起源
戲劇的主要思想是由“演員”傳遞給觀眾的,這種“重演員,輕導演”的方式跟“名角挑班制”有著莫大聯(lián)系,最早在1895年,從京劇大師譚鑫培開始,經常是一個“名角”挑大梁,撐起整個戲班,這里的“角”就是演員。在古老的中國戲曲中,主角表演時,其他人都要背過身去,以突出主角的表演,這更放大了演員的作用。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所有協(xié)調者都要退居幕后,演員在舞臺上掌握戲劇的走向。
戲劇的“現(xiàn)場性”決定了不管事先排練過多少次,也不論導演在排練過程中起了多大作用,只要戲一開演,幕布一拉起,舞臺上的發(fā)展就不受導演的掌控了。
(二)電影“導演中心制”的原因
“導”,在《說文解字》里是“頭”的意思,導演就是一部影片的“頭腦”,他主導協(xié)調一部影片的拍攝完成,影片的中心思想主要由他傳遞。
電影載體是“影像”,演員在整個鏡頭中的作用會被其他配角、道具、景物所影響,在同一個鏡頭中大家的戲份同樣重要。通過“蒙太奇”剪輯后,主角可能被大大“弱化”。由于導演地位的不斷強化和演員核心地位的弱化,電影形成了和戲劇截然不同的核心制度。
三、垂直交流PK上帝視角
(一)戲劇更注重和觀眾的垂直交流
戲劇具體、親切的真實感是電影所不能達到的,戲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夸張,動作做作,觀眾能強烈地感受到演員的情緒和現(xiàn)場的氛圍。這樣的交流感和代入感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共鳴。戲劇表演的劇場性特征是它較之電影的最大優(yōu)點。
在戲劇中,演出區(qū)和觀眾區(qū)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演員可以跟觀眾垂直交流,觀眾也可以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演員根據(jù)觀眾的反應隨機應變。劇院的建筑和布景、服裝和燈光都讓觀眾處于一個封閉的小世界里,能高度保持他們對戲劇情節(jié)的注意力。
(二) 電影的劣勢
電影的演員面對的是一臺或數(shù)臺攝像機。缺少了觀眾在場,舞臺和劇場的氣氛蕩然無存,演員被剝奪了真實的現(xiàn)場感,不能根據(jù)觀眾反應來調整表演,還有的演員被剝奪了聲音,后期重新錄制。
電影讓觀眾站在上帝的角度,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看完整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欣賞電影時,觀眾基本屬于被動接受,他們和電影的距離被拉大,因此心神更為渙散冷漠,往往一邊吃爆米花一邊漫不經心地看。
電影導演已經在想方設法地想吸引觀眾,努力給觀眾視覺、聽覺上帶來震撼。比如:頻繁地特寫鏡頭、鏡頭切換;適度夸張、高度逼真以駭人聽聞的聲音手段。
四、假定性PK逼真性
電影界的“亞里士多德”巴贊先生提出,電影是隨一種特殊的心理需求而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就是再現(xiàn)。他說明了電影是一門“再現(xiàn)”生活場景的藝術,好的“再現(xiàn)”除了要有想象力,還應該盡可能的逼真。
中國早期電影理論的開拓者顧肯夫敏銳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世界戲劇的趨勢,寫實派漸漸占了優(yōu)勢的地位。它的可貴全在能夠逼真。”逼真,既逼近現(xiàn)實。他把寫實和逼真的概念首先引入電影理論,非常敏銳地抓住了電影的根本。侯曜說電影“能把真的火災如實地攝影出來。”
(一)戲劇的假定性
戲劇的假定性是相比電影而言比較特殊的一點特征。在整個戲劇表演過程中,戲劇人物假定、場景假定、道具假定,每一個舞臺的場景都要求表演者和觀眾沉浸在一個“假定”的世界里。舞臺上不需要一匹真的馬,演員一個漂亮的翻身上馬,能讓人感受到馬的高大昂首;舞臺上沒有一朵真的花,演員一個嗅的動作,大家也仿佛看到了花。
(二)電影的逼真性
電影的精髓是“真槍實彈”。電影演員的表演相比戲劇演員,更加真實,電影里的場景和道具都比戲劇更加逼真。戲劇是在虛擬的空間里“演繹真人真事”,電影是在現(xiàn)實空間里“演繹真人真事”。有一種電影是根據(jù)真實電影改編,把現(xiàn)實中真實發(fā)生的事搬上了銀幕,這種“再現(xiàn)”就更具有真實性、逼真性。
五、“第四堵墻”PK時空特性
(一) 戲劇打破“第四堵墻”的嘗試
在傳統(tǒng)戲曲中,名角上臺之前都要“亮相”,這種自報家門讓演員從角色中跳出來,打破了第四堵墻。20世紀初,布萊希特從中國戲曲的亮相吸取靈感,提出了“間離學說”。
3D技術、VR技術的出現(xiàn)讓電影更炫目、更具視覺沖擊力,同樣也給戲劇打破“第四堵墻”的可能提供了技術支持,可以讓舞臺上下、左右旋轉,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利用VR技術,給觀眾身臨其境、參演戲劇的真實感受。
(二)時空特性:電影得天獨厚
電影的另一個典型的非戲劇性功能就是制造幻想,虛擬幻想和奇異的旅程,它的時空不受限制,容量更大。戲劇只是一個舞臺,只有幾個或多個場景的變化,電影卻可以有十幾個甚至上千個場景的變化。
六、現(xiàn)場直播PK蒙太奇手法
在表現(xiàn)手法上,戲劇要求把這個完整的動作過程按照順序自然地再現(xiàn)出來,戲劇演員必須一口氣從頭演到尾,進行現(xiàn)場直播。電影卻可以把一個完整的動作過程裁剪成一個個細小的碎片,然后通過“蒙太奇”連接在一起,電影的拍攝并非是一氣呵成,它允許出錯,允許NG。
在電影后期的剪輯加工中,景別的運用,尤其是特寫鏡頭的運用,是電影擺脫了戲劇、區(qū)別于戲劇的重要標志,不同的景別不僅可以讓觀眾有不同的感受,也能體現(xiàn)導演的個人風格。
(一) 電影的“切入”鏡頭
電影可以借助攝影和剪輯的功能,把一個場面中連續(xù)發(fā)展的動作切開,中間插入其他場面的動作片斷,構成特殊的情緒效果。像武俠片中,主角被一群壞人包圍,包圍圈之外,可以切入主角援軍和反派的打斗戲。這種處理動作過程的方式,稱之為“切入”鏡頭,這種處理動作過程的特殊方式,是戲劇無法完成的。
(二)更自由地運用“反應鏡頭”
優(yōu)秀的舞臺劇導演,善于通過舞臺調度指揮觀眾的視線,及時把全場觀眾的視線一起轉移向動作者或反應者,但觀眾仍然可以不聽導演指揮,只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由地轉移視線。電影導演卻可以剝奪觀眾自由轉換視線的權利,“反應鏡頭”可以突出再現(xiàn)人物對某一事件、某一物體以及某一人物的主要反映。場中兩個人物交流,要表現(xiàn)另一個人的反應,戲劇導演可能還需要燈光,道具等輔助;電影導演只需要換他的鏡頭,觀眾就會被帶入關注這個人反應的戲中。
(三)電影轉場的靈活性
戲劇是靠分幕分場的方式實現(xiàn)對時間的壓縮,電影則是借助鏡頭的分切與組合。電影可以把壓縮時間的范圍擴展到每一個場面內部,戲劇在場面內部不能對時間進行壓縮。因此電影的轉場更靈活,也更頻繁。
在表現(xiàn)“我推門進入房間,走到桌子旁邊拿起桌上的照片哭泣”這一情節(jié)的時候,戲劇需要表現(xiàn)完整的動作,而電影只需要兩個短鏡頭,“我推開門走進房間”和“我坐在桌旁拿著照片哭泣”。
七、一次性消費PK多次消費
戲劇都是現(xiàn)場表演的,只能一次性消費,不具備復制性,這也是戲劇表演的魅力所在。電影制作和表演全部在放映前就完成,之后通過熒幕不斷放映,可以多次消費、無限復制。它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更為廣泛。
八、電影可以作為一種媒介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被電視、網絡轉播。電影也可以對其他表演藝術進行記錄、壓縮,并通過自身特有的轉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電影的媒介性。當我們用電影拍攝話劇、芭蕾、歌劇之時,觀眾關注的是被拍攝的藝術,而不是電影本身。電影可以是一種媒介,戲劇卻不能成為一種媒介。
九、結語
本文從“表演藝術PK影像藝術”“演員中心制PK導演中心制”“垂直交流PK上帝視角”“假定性PK逼真性”“第四堵墻PK時空特性”“現(xiàn)場直播PK蒙太奇手法”“一次性消費PK多次消費”和“電影的媒介性”八個方面系統(tǒng)論述了戲劇和電影這兩門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獨立的學科。
參考文獻:
[1]宋家玲.電影學前沿[M].北京:中國傳媒大出版社,2006.
[2]張先.戲劇藝術藝術教室[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顧肯夫.發(fā)刊詞[J].影戲雜志,1922,(01).
[4]李永軍,孫彤姝.戲劇與電影的本質區(qū)別淺談[J].戲劇之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