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波++夏權
摘要:三維動畫創作題材可選取可以民俗藝術的傳播與傳承進行展開,探索其傳播的新形式新方法,總結動畫表現形式演繹地方文化內容的制作規律,傳統歌舞素材和歌曲片段制作劇情動畫,提高動畫短片的制作質量和藝術水準,運用影視動畫技術讓傳統民俗藝術重新煥發生機,讓更多的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兒童更好地接受和喜愛。《花鼓傳奇》創作中采取結合學校動畫專業教育和國產動畫目前的實際情況,吸收地域藝術特色以計算機動畫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手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繼而為國產動畫創作和大專院校動畫專業教學以及CG動畫制作愛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三維動畫 花鼓燈 CG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171-03
動畫作為一種視聽語言,迎合觀眾需求并不斷改進自身形式,結合新的動畫內容,發展出新的動畫種類,是動畫發展的必然,動畫作為視聽藝術與中國傳統歌舞結合是其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吳江曾說:“戲曲動畫是一個很好的創意,京劇本身的形態和動畫有著天然的聯系——二者都是動態藝術。京劇的程式化、虛擬性使用了夸張、象征的手法,這也是動畫的美學特征。”[1]因而,戲曲動畫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香蘭在 《中國動畫與戲曲藝術(上)》文章中提出:“中國動畫片的制作,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接受了傳統戲曲中的精粹,從而創造出了盛極一時的中國動畫學派。”[2]闡述了戲曲藝術在動畫片的運用,使得中國早期動畫片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
一、民俗藝術題材動畫創作現狀
新世紀之初全球動漫產業發展很快,中國動畫有再次崛起之勢,但傳統題材的動畫很少,反而國外卻制作出了《功夫熊貓》這樣風靡全球的動畫作品,舊“事”重提,更多地是民族題材而非民俗題材。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是中國民俗藝術題材動畫的搖籃,很多影視作品將動畫影像與民俗文化相結合,使全球觀眾有機會觀賞到中國的民俗文化,體現了很好的本土文化內涵和民俗文化價值。2017年6月2日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建廠60周年的紀念日,其發布了13部影片,首當其沖的是水墨動畫《斑羚飛渡》,當然還有《新版雪孩子》《阿凡提新傳》將展現3D形象。
臺灣民俗動畫短片《櫻時》獲2013東京國際動畫節最高獎,配音選用閩南方言,是一部文化風格濃厚的動畫短片,廟宇內鬼怪神靈富有濃郁的民俗文化氣息和地方文化特色。2015年中國唱詩班系列短片,手繪動畫《元日》《相思》演繹的是古詩和歌曲,中國傳統文化與音樂的結合,它將召集更多有志于中國民族文化教育的人們,為民族文化美好的未來攜起手來共同努力。2016年《大魚海棠》原汁原味的中國風,取景地土樓,是客家人的傳統居所,主要分布于閩南及珠三角一代,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2016年《風生水起——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制作完成,淮南五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制作,淮南師范學院動畫專業老師也參與其中,二十四節氣的故事題材來源于《淮南子》,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民俗藝術題材動畫的特質
民俗藝術題材動畫特質具有民族性、通俗性、傳說性。
(一)民族性:特偉創立“中國學派”,讓中國動畫擺脫了對他國動畫的模仿,走上了民族化的創新之路,動畫影像民俗文化形成是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民風民俗的熏陶、民族性格的滲透以及地域條件的差異。
(二)通俗性:民俗動畫題材在創作中,更多是描寫特定人群的行為和思想的習慣性事象。故事和美術設計需要通過研究經濟、社會、精神、游藝四個方面來構思,涉及在生產、生活和生存發展中等眾多民俗符號,如影片《小門神》中包含140多個角色,上千件道具。
(三)傳說性:近年來民族藝術題材動畫創作有回暖的趨勢,不斷有新作品問世,將動畫影像與民俗文化的統一性作為研究對象,從民俗的角度對動畫進行提升和改進,如2014《神筆馬良》、2015年《大圣歸來》、2016《年獸大作戰》。
三、民俗藝術題材動畫的創作手法和途徑
(一)動畫制作流程
現代動畫的制作流程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前期策劃階段,作品設定;2.中期設計制作階段,劇本編寫,美術設計包括花鼓燈元素動畫形象化,分鏡故事板和2d、3d動態分鏡、攝制表、配音等;3.后期制作采用影視后期合成,包括非線性編輯、特效合成等。 以動畫短片《花鼓傳奇》為例,該片是一部以淮河地區花鼓燈藝術題材的CG動畫短片。該片的制作歷時七個月,期間三維動畫制作組應對了種種壓力,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創作了一部三維動畫。“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3]女主角常玉蘭正是一個具有勇氣的女孩,為她制作動畫的時候,她的經歷也在激勵著我們。
(二)《花鼓傳奇》具體制作過程
合理控制周期:初期對質量要求做了科學合理的統籌計劃。前期創意進行策劃、劇本、人物設定、場景設定,把確立短片的核心環節,指定短片節奏。中期制作開始于人物三視圖、畫面分鏡頭、三維模型建模、拆分UV、繪制貼圖、骨骼綁定、分配權重、動作調節、前期配音、3d動態分鏡等;影片后期創作,渲染、合成、特效、最終配音并輸出。
劇本創作過程:劇本創作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按照美式三幕36場編寫,然后運用劇本20問答來完善結構,最后再編寫細節。
分鏡頭注重流暢和節奏:分鏡頭臺本是一部影片最終要的部分。[4]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把劇本的文字敘述轉化成畫面,也就是說分鏡頭首要的是能夠立場的講解故事,導演和編輯的溝通很重要。
角色造型新穎:在美術設計中里角色設定無論是造型、發式、服飾還是膚色都很重要,對于如何努力讓他們鮮活起來,一定要要下一番功夫。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動作表演可以強化角色性格。
場景設計注重細節:最能體現環境、時代、氣氛,故事片頭介紹故事背景,禹王廟的大場景烘托節日的氣氛,美麗的雙旗鎮、神秘的震巽天后宮殿、危險重重的十二音律神宮殿烘托劇情。
道具設計:短片道具按照生活中花鼓燈表演用具,包括鼓、鑼、镲、襯子、帕子、扇子等,從現實中取材,按照劇情需要設計花鼓燈“神器”,道具貫穿與各個劇情,適應影片要求,為了在制作流程中不出差錯符合邏輯要求,就要制定嚴謹的制作環節。
動作設計:原畫賦予動畫靈魂,讓角色“真實”的演出,把劇本中文字和分鏡中的畫面變成生動的表演,使得角色鮮活起來,如果運用動作捕捉和面部捕捉系統,會讓動畫制作如虎添翼。
聲音編輯:聲音效果包括人聲、音響和音樂三種元素,配音融入東方風格和古代傳說的氣氛,花鼓燈音樂的特殊性和畫面中夸張與浪漫的情節合二為一,提高了藝術形象,構成了全片的節奏。
后期合成:后期是動畫制作的提升階段,是質量把握的關鍵。后期的部分是對氣氛效果的塑造,首先是色彩要統一;其次對時間光影、天氣狀況的處理。
(三)制作方法和途徑總結
《花鼓傳奇》從策劃到制作完成歷時七個月,能最終完成作品,主要是團隊一直遵循著集體主義原則,有了問題大家一同解決,短片是主創人員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三維動畫制作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部分,11項制作流程分工分和36場戲分配給14個組員。雖然CG短片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缺點,但是這部動畫傳遞出了我們團隊做一部優秀動畫的決心。動畫目前的發展狀況是缺乏民族特色,因此結合地域文化發展,對于研究本課題來說,動畫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產業價值,對花鼓燈的傳承和發展都有一定意義。從不同層面分析花鼓燈風格特征、音樂效果、文化特性等,歸納和探討花鼓燈獨有的風格及其審美價值。制作出專門的動畫作品,對研究歌舞動畫、戲曲動畫、MV動畫等不同動畫分類的演變和擴充具有可用價值。具體實踐過程中涉及三維建模、綁定蒙皮、布料、流體、毛發、動作捕捉系統、等高級動畫技術,對動畫專業系統教學和學生自學都提供技巧資料,對提高教師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具有重要實用的價值。
四、關于民俗藝術題材動畫創作的建議
美影廠能創作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是因為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作品享譽全球,表現手法上采用民俗藝術形式如水墨片《牧笛》、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動畫片《驕傲的將軍》、木偶片《神筆》等從選材都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內容上采用民俗藝術題材動畫創作。對動畫與民俗文化相結合的歷史根源、現狀以及困難和出路進行深入探索。
而今《大圣歸來》的成績讓讓我們又重新認識到了“經典IP”的力量,有前作基礎的電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擁有不可否認的觀眾號召力。筆者指導創作的CG動畫《花鼓傳奇》以民俗藝術“花鼓燈”的傳播與傳承進行展開,探索其傳播的新形式新方法,總結CG動畫表現形式演繹地方文化內容的制作規律,“花鼓燈”素材和歌曲片段制作劇情動畫,提高動畫短片的制作質量和藝術水準,運用影視動畫技術讓傳統民俗藝術重新煥發生機,讓更多的年輕人包括青少年兒童更好的接受和喜愛,更好地將花鼓燈傳承下去。結合時代背景并通過相互比較的方法對現有的國內動畫界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尋找問題的根源。研究內容可查閱國內外關于民族歌舞表演的理論書籍與文獻,分析經典動畫作品,歸納出動畫影視作品中常用的剪輯方法、鏡頭語言,探索其運用的內在規律,運用CG動畫制作方法運用于項目研究。
參考文獻:
[1]周懿.戲曲動畫的特征及傳播途徑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2011年.
[2]香蘭.中國動畫與戲曲藝術(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9,(06):71-82.
[3][美]約翰遜.丘吉爾[M].宋偉航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美]貝格萊特.從文字到影像:分鏡畫面設計和電影制作流程[M].何煜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