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迅猛發展的互聯網金融促使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發生變革,商業銀行需要立足自身特點,有度有節地融合互聯網金融,降低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從互聯網支付及互聯網金融兩個角度切入,總結其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第三方支付
一、互聯網支付定義及影響
互聯網支付是以新型的支付機構為交易中介,依托互聯網技術完成資金交易雙方之間的資金劃轉服務。謝平(2012)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支付系統可能會顛覆傳統銀行業的支付方式,未來中央銀行的支付賬戶將會占據主導地位,支付清算電子化完全覆蓋,移動支付代替銀行支付體系,最終二級商業銀行賬戶體系將被取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縱深發展以及電子商務的活躍,第三方支付規模快速壯大,移動支付占比不斷提升。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創新方式主要包括通過融合支付渠道、變革信用評價體系和創新零售金融服務等(于小洋和高雪林,2013)。潘靜(2013)指出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服務創新特點和可能的路徑,據此提出要重視移動互聯網的價值。互聯網支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傳統支付方式取決于其比較優勢,只有不斷的融合創新才能推動互聯網支付的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在支付方式上顛覆了傳統商業銀行的模式,已有文獻對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部分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支付方式下對傳統商業銀行產生的風險和影響無法預期。章連標和楊小淵(2013)從互聯網金融的長期影響分析角度,認為憑借在電子支付領域的強大優勢,第三方支付組織對銀行形成倒逼之勢,使其能夠在眾多銀行中獲得更低的支付手續費,更有些第三方支付組織甚至要求銀行在支付領域開放更多的客戶、提供更多的系統接口。在此基礎上,劉勤福和孟志芳(2014)基于商業銀行視角下認為理論上,互聯網金融偏低的市場準入與市場監管成本是最有可能逆轉的因素,但金融服務天生就具有規避這兩個因素的本性,且互聯網金融對比傳統渠道的金融服務更具經濟性,這些因素從根本上決定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因此,互聯網金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不變,并將不斷對商業銀行形成沖擊。
二、互聯網融資的定義及影響
(一)P2P及眾籌融資的定義
P2P網絡借貸平臺通過減少借貸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高效地撮合個人與個人間的小額借貸,并提供信用評估、投資咨詢、債務催收等其他服務。陶婭娜(2013)指出我國P2P借貸業務區別于國外同類業務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除了純粹的“中介平臺模式”外,還存在大量的“理財模式”P2P融資;二是絕大多數的國內P2P公司都向客戶以不同形式提供償付保障。多數研究探討了P2P網貸平臺的風險與監管問題。李博和董亮(2013)也認為P2P網貸平臺存在諸多風險,包括潛在的技術安全風險、信用信息交換成本高、外部監管及法律規范缺失等風險,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和引導。
眾籌融資平臺是項目發起人和投資人之間的中介平臺,通過展示創意項目或活動吸引投資人直接參與項目融資,并給予相應回報,包括投資對象的服務、產品、股權或未來利潤。黃玲和周勤(2014)的實證研究表面,資金需求量較小的創意項目傾向于選擇眾籌模式,另外,有效的質量信號在滿足投資人偏好類型條件下能夠誘發投資激勵,并通過眾籌社區反饋渠道迅速傳播,推動創意項目取得成功,反之不利的信號往往帶來相反的結果,這就是所 謂的眾籌自反饋效應。
(二)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袁博、李永剛和張逸龍(2013)提出由于在成本、效率及風險分散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從長期來看,網絡貸款對傳統信貸的替代將會越來越明顯。從而倒逼商業銀行實施信貸經營管理的智能化轉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模式將成為主流。而戴國強和方鵬飛(2014)從利率市場化的角度,認為隨著互聯網金融規模增大,貸款供給增加使貸款利率降低,由于企業家會選取更低風險的投資項目,因此發展初期影子銀行降低了傳統商業銀行風險。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規模擴張,貸款利率的降低沖擊了銀行的盈利能力。此后,吳昊和楊濟時(2015)從客戶行為的視角分析,得出越來越多的小額借貸行為以網絡融資的方式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直接匹配,對商業銀行信用中介主體地位造成沖擊。
但是,楊才然和王寧(2015)基于銀行視角認為對于圍繞電商平臺開展的融資業務,需要大量運用數學模型來識別、計量和控制信用風險,但模型所依賴的數據積累時間較短,可能會低估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重塑傳統銀行業的競爭格局。在此基礎上,吳曉求(2015)還發現互聯網金融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使得信用風險識別更具有效性和準確性,能夠提升商業銀行識別風險的能力,從而降低其破產風險。
三、小結
總體而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而言從支付方式及網絡融資的角度,一部分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產生巨大的沖擊,將逐步蠶食傳統商業銀行的主體地位。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程度在可控范圍內,并且兩者的碰撞融合會產生互補共贏的結果。絕大對數文獻都認為不論產生的風險及影響程度是否可控,其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風險的承擔能力能分析卻寥寥無幾,同時,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轉型也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 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楊才然,王寧.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銀行視角[J]. 中國金融,2015,07:56-57.
[3] 吳曉求. 互聯網金融:成長的邏輯[J]. 財貿經濟,2015,02:5-15.
[4] 袁博,李永剛,張逸龍. 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2):66-70.
作者簡介:石奇(1993—),男,漢族,浙江樂清人,學生,本科(在讀研究生),單位: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