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清桂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下關于素質教育理念的一種表現。相關教師應該摒棄掉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在夯實學生基礎和交叉運用不同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知識建構。在日常教學中重視生活實踐和實驗操作,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自主學習,以實現學生生物素養的多方位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綜合能力;培養探究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倡導下,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教學形勢下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意識。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學生綜合能力,即指他們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對生物科學的探索和創新意識,以及他們能否將學科知識延伸到自然與社會當中進行拓展和實踐。顯然,傳統應試環境下的“填鴨式教育”已經不再適用于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生物素養,這便要求教師從學科的系統知識建構、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等方面著手,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進行探究。
一、系統的知識構建
想要提升學生在高中生物學科方面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學科系統知識的構建。而這種系統構建的前提,建立在引導學生夯實基礎、進行學科知識交叉運用的基礎之上。
(一)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
此處的夯實基礎,即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度把握。對于生物課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細胞、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基因、蛋白質等要素的特質,以及它們彼此間的內在聯系,學生應該有明確的概念界定,倘若其中有混淆不清者,教師應該給予及時的糾正和指導,這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前提。
(二)認識到不同學科知識間的交叉性
生物學科從來都不是脫離掉社會環境的單一學科,它與語文、數學、化學、地理等學科都存在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比如孟德爾對顯性與隱性遺傳概念的提出,正是建立在數學學科中統計學和概率學的理論基礎之上。另外,生物學中關于生態系統的研究,也脫離不了地理學科中的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因此,只有認識到不同學科領域知識間的交叉性,并鼓勵學生將其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另一項前提。
(三)學科知識的系統建構
基于鑄就學生良好的知識基礎和對不同學科理論交叉性指導的前提,教師可以采取相關策略,在日常教學中建構出科學的知識體系。這便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而又不限于教材,將前后具有關聯性的知識點進行發散性聯系。比如在對“線粒體”進行復習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憶呼吸作用、能量轉換、相關的基質、細胞衰老等相關知識,并且采用圖表、線段等元素將它們串聯起來,以方便學生的理解記憶和思維發散。
二、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生物實驗
生物學科本來便是與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便能使得學生體會到該學科的應用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理論聯系實際下的學科價值體現
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生物知識并不少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多加引用。一方面,教師可以用生物知識聯系學生生活,比如,面對具有“去污能力更強”之稱的“加酶洗衣粉”,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家人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過程中對水溫的處理是否違背了這條生物學常識?”“用加酶洗衣粉洗衣服需要先泡制一段時間,原因又是什么?”如此一來,教師便能將“酶”的分解原理注入到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當中,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生物學知識促成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的生物運作模式,甚至是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環保主題公園,并在此過程中普及相關的生物學常識,以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傳遞出生物學科的人文價值。
(二)重視生物實驗
實驗操作本身便是當下已經成文的生物學系統知識的重要源頭。帶領學生進行生物實驗,對于提升學生的應用操作能力、幫助其認識到生物學探索與發現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生在今后的生物學領域進行思維拓展和創造性研究的基礎。
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實驗條件,以高效率的操作實踐來盡量減少對課堂時間的消耗。比如,在引導學生進行“植物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根尖解離和漂洗環節各自至少需要十分鐘,在等待的空檔時間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和提問,或者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對過程進行觀察,使得實驗過程物盡其用,學生學有所得。當然,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和觀察,以實現對學生生物素養的多方位提升。
三、倡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想要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關鍵之一便在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高中學生具備著比低年級學生更多的知識儲備量和更成熟的思維模式。因此,自主學習模式在高中生群體中也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自主學習要素可以涵蓋到日常教學各個方面。首先,教師應該確立起學生“自立自主”的地位,變以往的“理論灌輸”為“學生先學、教師后講”。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自主的知識梳理和理解,而自己則充當引導者和總結者的角色。其次,教師應該利用好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比如建立起相關的“QQ群”、“微信群”并上傳相關的課件和網絡學習視頻鏈接、鼓勵學生在其中就學習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等。此外,“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上臺試講”等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師也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借鑒和利用。
總之,在高中生物的日常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絕不是從某項單一要素出發就能達成的任務,而是基于各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學生生物素養的全方位培養,表面上看是對他們進行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培養,深層下,其實是對學生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對問題的探究和解決能力、以及站在時代和社會層面,對生物學科進行的人文價值感悟。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生進行系統的知識建構、認識到生物學科與外界的聯系、將學科理論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以上探究僅是基于一定條件下的粗淺的探索,新時代下,想要提升學生在高中生物學科領域的綜合能力,還需要教師確立起素質教育的培育觀念,采取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教育模式和手段,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