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進海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二、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
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四、借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課學完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的知識學完以后,我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完成一定數量的生活化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讓學生調查本班學生學習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加工數據,然后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一串串的數字中不僅提高了應用能力,還知道了同學們學習用品的種類、消費的金額和哪種學習用品消費最大,認識到同學們對學習用品浪費比較嚴重,提出要節約使用學習用品。
五、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讓講臺成為舞臺、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寫“數學日記”,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里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素養。
總之,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讓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