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釗
摘要:物理可以說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不僅學生學得困難,教師教得也困難。不是教師不會教,而是有時教學方法不對口,使得學生無法較快地接收信息知識,從而加大了物理教學困難。為此,許多教師都在不懈探究物理教學的有效方法,從而達到輕松教學,學生輕松接收物理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物理;輕松教學;措施
物理在各學科中相對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到:“物理難,化學煩,幾何數學習題做不完”。其實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只要師會教、生會學,一切難題都好解決。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會教、會學呢?作為傳授知識的我,從事教學工作已有近10年,因為我非常熱愛教育事業(yè),更熱愛學生,這也是我的職責,所以,在教學期間我曾精心的研究過應該怎樣把握好課堂,怎樣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益。我愿將我小小的成果與大家共享,望能供同行們參考與借鑒。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怎樣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筆者認為要抓好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 用愛征服厭學
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學習中要有老師的愛時時從在,才能保障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從在。興趣是孩子們學習任何一門課的最好的老師,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fā)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做的不僅是讓學生喜歡物理實驗,喜歡物理,更要做到讓他們喜歡老師,喜歡自己的教學風格。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也會喜歡你,靠近你,把你的講授看成是自己喜歡看的小說、電視,這樣學生對物理就有濃厚的興趣,學起來不會發(fā)愁,有困難會無拘無束的和老師請教。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樂學、好學、輕松的去學習物理。利用一切手段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用無私的愛說話,使課堂變得和諧,溫馨,孩子們的學習才會更輕松!
二、用實例穩(wěn)定興趣
中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例如:學了“浮力”后問: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里?學了“大氣壓”后,問:水槍為什么能吸水?學習“重力”后問:為什么起跳后的我們又會落地?學習“電學”后,提出為什么“100W”的燈比“60W”的燈更亮?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后問:為什么會有影子的出現呢?學習了“光的折射”后問:放在水杯中的筷子為什么是彎曲的?為什么有彩虹的出現等。由于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fā)生的物理現象,所以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啟發(fā)了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同時也知道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又穩(wěn)定了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三、 實現信息技術在課堂里的有效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也不斷地走進了各行各業(yè),在我們的教學中也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輔助。多媒體深入到物理課堂中,給物理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因為多煤體手段具有生動形象的直觀性,不受時空限制的再現性,運動變化的易控性和模擬性,色彩鮮艷的啟發(fā)性,以及及時反饋等多種功能。在教學中,運用多煤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內容豐富的感性材料,展現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實驗過程,從而突出和強化了初中物理教學的觀察與實驗機制。另外,多煤體課件的展示能夠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的直感作用,提高學生興趣,從而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維的拓展。因此,多煤體教學為物理教學改革,開辟了一條新途徑。但這也離不開老師們的合理利用。心理學表明: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前提。針對目前初中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畏難情緒和對物理現象缺乏感性認識的實際,運用將自然界、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另一方面增強了教學氣氛。對初中學生來講,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活潑有趣的課堂氣氛可以刺激學生積極思維,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在講《運動和力》一課時,教師按排學生觀看課本圖12.1-12.12,1-2,然后播放錄制的影片,使學生充分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提高對機械運動概念的認識,再觀看足球比賽影片片段,回答相應問題,由淺入深地提高對機械運動的理解,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師抓住時機,以片設疑,機械運動有什么特點呢?接著讓學生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機械運動的概念,這節(jié)課雖然只用了兩次放映影片,但它卻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景。再結合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點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機械運動這個概念生動形象地逐步表達出來。而且通過學生的反應也可以知道,學生對這種學習方法感興趣,概念容易理解,記憶也既深刻又牢固。
四、 拓展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聯(lián)想,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教師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學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誘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聯(lián)電路實驗后,利用串聯(lián)電路中只要有一處斷開,整個電路中沒有電流這一特點以及電鍵與用電器一般只有串聯(lián)這些學生已有知識,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電路有一個電源,一個電鍵k兩個燈泡L1,L2,這兩個燈泡串聯(lián),當電鍵K斷開時,L1,L2均發(fā)光,但K閉合后,L1不發(fā)光,L2發(fā)光。這種情況可不可能存在,畫出可能的電路圖。由于已有知識的干擾,就將學生置于“矛盾”之中。學生只有敢于想象,沖出“電鍵只能與用電器串聯(lián)”的定勢,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后的今天,要求教師改變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要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由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的發(fā)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特長。讓每個學生都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汲取知識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生本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的樂園!
參考文獻:
[1]杜菊平《談中學物理教學有效教育的實現》《新課程:教育學術版》 , 2009 (7) :35-35
[2]孫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淺談如何實現初中物理有效教學》 《新課程·中學》 , 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