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俞先
摘 要:伴隨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傳統藝術的審美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木洞山歌作為傳統藝術,必須面臨著現代化的嚴峻問題。木洞山歌怎樣融入現代生活,怎樣發展、創新,這是今后藝人們和木洞山歌研究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藝術的角度研究木洞山歌的表現形式、文化內涵,從藝術學多角度的思維方式研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洞山歌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木洞山歌;傳承;發展
木洞鎮位于重慶巴南地區北部,自古以來,直接以木洞為題的詩詞歌賦就很多,木洞山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每逢春播、秋收時節,一曲曲高亢粗獷、婉轉悠揚的山歌,就在廣闊的田間此起彼伏,2006年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木洞山歌正式走進人們的視線。
1木洞山歌的現狀
1.1木洞山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的變化
通過與山歌傳承人以及一些年長者演唱者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在以前還是以集體性的山間田野勞作以主要經濟勞作方式的時候,大家一塊勞作,一塊唱歌,除了在生產、生活和民俗活動中演唱山歌以外,大家還會聚在一起比賽演唱山歌,舉行一些大型的歌會。
因為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出現和民風民俗的演進,例如船工號子、作坊號子等山歌已經或正在逐步消失。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木洞山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表演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加工與創新。山歌的演出場地也由過去的田間院壩逐漸走上了文藝舞臺,一些新型的歌會正在蓬勃發展。
1.2木洞山歌流失的原因
1.2.1語言環境的改變
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木洞山歌的演唱依附于當地方言,它在山歌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許多歌曲只有用方言演唱才能達到語句押韻、音調平和、朗朗上口。如果改用標準語言,會導致許多音律不平,也失去了山歌獨有的韻味與特色。但是隨著生活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大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為了便于交流都講普通話,使用方言的機會變少,也不準確。
1.2.2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
特殊的生活環境會改變人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習俗,木洞居民由于受開放的文化經濟影響,對面山而作、面山唱歌的生活已不感興趣。此外,大多的年輕人已投入到現代化都市生活,收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對本地的山歌不再感興趣,甚至是遺忘。所以唱山歌的任務交給了老人與孩子,同時以歌傳情的舊有情感表達方式也慢慢被年輕人摒棄,與之相應的名俗歌謠,也逐漸消失于歷史舞臺。
1.2.3山歌傳承人數的減少
社會在發展,民俗民風在演變,加上流行音樂的侵蝕,民間音樂都在漸漸被人們遺忘,木洞山歌也不能幸免。山歌的傳承主要是通過人們代代口耳相傳,隨著老藝術家的衰老,過去張口即能演唱山歌的歌者已寥寥無幾。以前人們唱山歌只是一種自發的娛樂方式,但要專門從事山歌的整理、收集工作,對普通人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況且,現在年輕人負擔重,競爭壓力大,這也是導致山歌傳承斷裂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以及全球化的發展日益加快,民間文化遭受的沖擊日益加劇,各個國家和地區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可能日益消亡的擔憂也日益加重,甚至形成了一種全球化的焦慮,這可以說是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普及的重要基礎。
2木洞山歌的保護與傳承
2.1加大山歌的保護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了豐富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對于民間音樂這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要保護其具體表現形式,更要將其作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依托人而存在,保護山歌藝人是傳承的核心,他們既是山歌的傳唱者也是山歌的傳承人,只有充分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山歌的保護工作才可以順利開展。傳承人的身份一旦公布,就應該具有相應的法律地位,享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2.2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僅是單個群體和個人權益的實現,更是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是社會公益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木洞山歌的保護工作要以政府為主導,結合保護現狀的存在的問題采取保護措施。第一,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及時的出臺具體的、針對性更強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條例,并相應的制定保護的具體方案和便于操作的保護性法規條例。第二,建立政府主導的管理機制。保護木洞山歌,除了需要必要的法律保障,政府也要明確責任,提高保護意識,充分意識到木洞山歌帶來的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的經濟效益,各級政府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有序的將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2.3整合資源,提高木洞山歌藝術水準
首先,加強普查挖掘,收集更多的山歌資料。其次,加強理論研究,并定期邀請全國、市級專家深入木洞鎮進行調研采風,專題召開木洞山歌理論研討會。最后加強藝術打造,聘請資深音樂專家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根據木洞山歌特有的音樂風格,結合現代人們生產生活的特點,對山歌在不失去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作出適應新一代年輕人文化生活的新山歌,吸引更多年輕人的注意。
2.4加強學校的山歌教育
在中小學教育中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通過編制專業的山歌課本和開設課堂的方式加強廣大青少年的傳統民間文化教育,使他們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特有的一些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提高他們對山歌的保護意識。同時,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中小學生深入民間老藝術家中親身體驗,從小孩子抓起,從小對他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使他們從小樹立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2.5利用傳媒手段加強宣傳力度
在當地加強民間音樂的開發利用宣傳,爭取各級政府的有關部門,如文化局、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支持與幫助。提高木洞山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社會力量了解木洞山歌,認識木洞山歌,并加入保護和發展保護木洞山歌的隊伍中。另外,通過電視節目、網絡媒體等方式進行重點宣傳和保護,在充分展示木洞山歌特色的同時,還可以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
3結語
木洞山歌是巴渝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巴渝文明史的生動寫照和歷史見證,保護傳承木洞山歌對豐富我國民間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山歌的保護會遇到更多的問題與挑戰,需要人們從一個更新的角度剖析山歌內涵,探索木洞山歌保與傳承的特殊道路
參考文獻:
[1]鄭麗娟,劉順偉.木洞山歌[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2]孫偉,王黎黎.重慶木洞山歌的藝術特色和保護研究[J].四川戲劇,2014.
[3]安德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