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婷
雪龍集團:股權轉讓眼花繚亂業績增長遭遇瓶頸
本刊記者 張婷
雪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龍集團”)近日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公司擬發行不超過3747萬股A股,募集資金4.5億元,主要用于無級變速電控硅油離合器風扇集成系統升級擴產項目、汽車輕量化吹塑系列產品升級擴產項目、研發技術中心建設項目和償還銀行貸款。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通過閱讀招股說明書發現,近年來公司業績增長不僅放緩,而且2015年還出現較大程度的下滑。此外,公司在成立之后的多次股權轉讓與資產重組令人眼花繚亂,而其真實意圖卻很難琢磨,公司擅長資本運作的手段彰顯無疑。
招股說明書顯示,雪龍集團是一家從事發動機冷卻系統產品及汽車輕量化塑料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公司具備塑料改性、模具制造、沖壓、鍛打、機加工、吹塑、注塑等全流程生產能力。主要產品包括發動機冷卻風扇總成、離合器風扇集成系統及汽車輕量化吹塑系列產品等。
2013年-2015年,以及2016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42億元、2.46億元、2.23億元和1.99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794.18萬元、7467.55萬元、4846.31萬元和5141.16萬元。
上述數據不難看出,2015年公司的業績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營收下滑9.35%,凈利潤下滑程度更甚,達到35.1%。而且,受營收凈利雙雙下滑的影響,公司2015年的業績尚不及2013年。

表一:雪龍集團八次資產重組的內容及意圖
顯然業績增長已現瓶頸,然而公司的毛利率卻遠高于同行業公司,與顯得十分反常。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雪龍集團的主營產品毛利率分別為55.24%、57.22%、56.94%及58.89%,同行業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平均分別為40.72%、37.21%、34.22%及32.08%,公司竟然高出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
對于毛利率較高的原因,公司方面給出了六大解釋:一是公司產品是發動機冷卻系統關鍵零部件;二是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三是全流程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四是公司是整車廠的一級配套供應商;五是產品具有定制化、差異化的特點;六是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但是奇怪的是,雖然雪龍集團毛利率高出平均水平一大截,但是公司業績卻比同行業的公司遜色不至一點點。就拿寧波高發(603788)來說,該公司2014年和2015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0.48%和17.18%,連續出現增長,而雪龍集團卻是在2015年大幅下滑。因此,該高的毛利率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落實到業績上來看,仍然逃脫不了遇瓶頸的命運。
雪龍集團的前身為雪龍有限,該公司于2002年成立,注冊資本500萬美元,不過公司的實收資本一直到兩年之后才真正繳齊。
自2004年開始,雪龍有限開始了一系列的股權轉讓,而其中一家名為寧波雪龍汽車風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汽車風扇制造”)的股東的一系列股權轉讓行為頗引人注目。
汽車風扇制造是雪龍有限成立之初的原始股東,2002年其以實物出資225萬美元、貨幣出資50萬美元,共計認繳出資275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55%;2004年,汽車風扇制造出資方式變更為以實物出資12萬美元,以貨幣出資263萬美元。并于當年8月終于認繳完畢。
2005年,汽車風扇制造將持有的雪龍有限30%和25%的股份分別轉讓給賀財霖、賀群艷。轉讓價格分別為1237.75萬元和1031.46萬元。本次股權轉讓的定價依據為原出資額。然而,本來已經全身而退的汽車風扇制造沒想到在2007年殺了一個回馬槍。
2007年4月16日,賀財霖、賀群艷、賀頻艷分別將其所持雪龍有限25%、25%及25%的股權均作價157.50萬美元轉讓給汽車風扇制造。本次股權轉讓的定價依據為原出資額。至此,汽車風扇制造對雪龍有限的出資額變為472.5萬美元,出資比例為75%。
相關資料顯示,汽車風扇制造主要從事發動機冷卻風扇生產及銷售相關業務。2006年至2007年,該公司陸續將相關資產、業務、技術全部轉入雪龍有限及其子公司體內。2008年7月,汽車風扇制造更名為群頻電子,維爾賽控股2009年6月吸收合并群頻電子。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汽車風扇制造轉讓雪龍有限股權,再到2007年受讓股權,這兩年間,汽車風扇制造正馬不停蹄地將資產、業務等轉入雪龍有限及其子公司體內,其選擇的時間點和做法令人疑竇叢生。
除了上述眼花繚亂的股權轉讓外,雪龍集團數次資產重組也讓人覺得難以理喻。
2014年3月,雪龍集團將捷斯特100%股權轉讓給維爾賽控股;到了2015年5月,雪龍集團又從維爾賽控股處受讓捷斯特100%股權。兩次交易價格均為原始出資額500萬元。如此折騰一家公司的股權,雪龍集團給出的原因分別是維爾賽控股戰略安排,調整下屬子公司股權層級結構和避免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
同樣的還有,公司對麥迪威、長春欣菱等多家公司股權的轉入與轉讓(見表一),其時間之快,動作之頻繁,嘆為觀止。而雪龍集團給出的理由也都大同小異,無外乎“避免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擴大業務規模”等。
實際上,這樣的轉讓只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公司的戰略規劃并不清晰,同時公司的內控制度也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