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軍
(廣州市創景園林設計院 廣東廣州 510000)
“美麗鄉村”的設計暢想
——由廣州白山村看鄉村景觀的多樣性
盧成軍
(廣州市創景園林設計院 廣東廣州 510000)
城市景觀的整體形象需要多樣化,項目通過對鄉村自然景觀的改造、升級,提升鄉村景觀綜合水平,對鄉村旅游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帶動作用,同時極大的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及生活質量,對于穩定和諧、優美的社會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展示未來,白山村將建設成為:廣州農業旅游示范經濟圈,鏈接珠三角的城市旅游休閑平臺及國際鄉村代表的旅游勝地。
美麗鄉村;生態、文化維度;經濟效益與功能維度
為貫徹“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建設美麗城鄉”的戰略部署,白山村作為選定的美麗鄉村試點創建村,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核心的鄉村展示用地。白山村初步景觀總體規劃面積約56萬m2,一期規劃面積約26.6萬m2。規劃用地現狀擁有豐富的山、水、田、園等自然資源,是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以及人文遺跡、民俗風情為主導的旅游產業。
2.1 項目情況
本項目位于廣州市建成區北部,太和鎮東部、帽峰山森林公園南部,一環路、北二環高速公路東西向慣穿全村,規劃紅線用地約26.6萬m2。
2.2 用地現狀
規劃用地現狀為丘陵地區,地形四邊高、中間低。現狀主要以耕地為主,用地周邊已建較多民建,且總體外形效果良好。場地有自然溪流貫穿南北方向,總體植物生長良好。
2.3 場地條件及評價
有利條件:四周環山,整體呈下凹且較平整的盆地形態,山、水、田、園等自然景觀元素豐富,場地整體綠化植被生長良好,農耕作物豐富、土地肥沃。
不利條件:用地內部交通較為凌亂,房建環境較差,田埂分布零碎,植物品種雜亂。
3.1 生態、文化維度
生態景觀與文化景觀是“美麗鄉村”設計的主流,根據本項目的現狀及區域文化特色,把自然景觀、民族文化融入到傳統旅游文化中,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生態、文化元素:
(1)桑基魚塘:作為珠三角地區獨有的自然形態,其文化性彰顯著嶺南文化的精髓。
(2)梯度禾田:作為坡地景觀的自然形態代表,其文化性、趣味性及景觀性尤為凸顯。
結合珠三角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元素進行造景,以最有效利用、保護及改造鄉村環境為出發點,創建優質旅游、文化鄉村景觀價值。本設計以“桑基魚塘、梯度禾田”為主要造景元素,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從新(新農村)至舊(生態農村)慣穿用地西北,凸顯生態、文化景觀魅力。

圖1 總體鳥瞰圖
3.2 經濟效益與功能維度
合理的功能布局對鄉村旅游規劃有著區域性宏觀規劃的指導作用,對策劃設計的重點版塊的微觀落地意義。
根據項目的總體概況分析,本項目總體定位為七個景觀功能區,其分別為:分為七大功能區,具體為:鄉村印象(門戶廣場區)、花海迷宮(門戶景觀體驗區)、云中部落(林中探險區)、戲水童趣(兒童及垂釣區)、萬里飄香(特色農莊、采摘區及露天燒烤區)、快樂農耕(企業認耕及禾田保育區)、花海千層(梯田花海體驗區)。

圖2 設計總平面圖
3.2.1鄉村印象(門戶廣場區)
現狀的思考:①現狀廣場面積直線開敞,缺乏收放空間造景。②兩側景墻體量小,設置功能不明顯,無法與大門形成圍合對話。③樵夫人物雕塑文化較弱,缺乏體現鄉村文化元素。
設計建議:在保留原設計大門的基礎下,融入流水、船亭、鄉野植物(蒼蒲)、標識景墻等文化元素,以大小尺度空間營造“鄉村印象”。同時,將內廣場段道路置換成廣場,使之與服務中心融為一體,加強其景觀的整體性。
3.2.2 花海迷宮(門戶景觀體驗區)
現狀思考:①缺乏文化及景觀特色,難以把人流留住。②現狀地形平坦,一馬平川,豎向空間缺少變化。
設計建議:①注入“桑基魚塘”的自然形態造景,彰顯嶺南文化的精髓,變乏味的自然田埂為趣味的花田迷宮,增加其參與性及趣味性,同時,現代的幾何構圖呼應了“新農村、美麗鄉村”的設計主題,加強景觀的“記憶性”以達到門戶景觀的需求。②利用內部地形的挖、填高差變化解決一馬平川的場地效果,其中,道路外側5~10m范圍為填方區,此區比道路高1.2~1.8m;內核為挖方下沉區,此區比道路低1.5~1.8m。同時,考慮到景觀功能的需求,在景觀硬景方面增加了“觀景眺臺”、“花海之窗”、“窗亭”等景觀小品,在保證景觀配套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增加景觀豎向的視覺變化。

圖3 鄉村印象、花海迷宮
3.2.3 云中部落(林中探險區)
現狀思考:①本區為門戶景觀的視覺軸線端點及高點,景觀效果尤為重要。②現狀山體泥土裸露、植被破壞嚴重,對場地景觀效果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設計建議:①作為本區域的核心軸線及高點,本區域以“云中部落”為主要設計理念,通過空中走廊,觀景眺臺、歷險步道(棧橋)、安全小屋等景觀元素造景,營造特色的林中探險區。②局部增加高大喬木種植,部分被破壞的植被進行復綠設計,其中,在其軸線位置以“花海瀑布”的設計理念造景,呼應“鄉村印象”——花海迷宮——云中部落的景觀主軸。
3.2.4 戲水童趣(兒童及垂釣區)
現狀思考:兒童區現狀為耕地,風水塘位置植物設計零散,且缺少水上活動功能。
設計建議:兒童區設置在主入口廣場區附近,便于兒童步行活動需要,其中,主要考慮的設計元素有:兒童沙池,休息亭及趣味迷宮等。風水塘位置進行局部植物升級,同時,增加水上活動設施,如垂釣臺、景觀棧橋等。
3.2.5 萬里飄香(特色農莊、采摘區及露天燒烤區)
現狀思考:特色農莊區現狀環境良好,且保留了一個農家建筑及兩個魚塘,植物環境較好。燒烤區為田埂及坡地,植物環境良好。
設計建議:改造及優化本處的民居建筑為“農家樂”鄉土建筑,保留原有魚塘,增加園路及垂釣區,同時,增加特色水果采摘園。露天燒烤區以臺地設計為準則,根據山丘的地形變化設置園路、燒烤場,整體風格以生態為主,同時考慮設置燒烤管理建筑。
3.2.6 快樂農耕(企業認耕及禾田保育區)
現狀思考:現狀田埂環境良好,地形高差較為凌亂。
設計建議:對現在地形期開發發展需要,對部分田埂進行“企業租賃”,給高品企業提供一個體驗耕作及游覽休閑的活動場地。
3.2.7 花海千層(梯田花海體驗區)
現狀思考:用地現狀南低北高,南北方向高差約10m。其中,道路與場地高差約1~1.5m,整體形態下凹,且生態植物凌亂,梯田生態環境形態較弱。
設計建議:①對現狀高差進行合理優化、整改,注入“梯度禾田”的自然形態造景,彰顯臺地文化景觀的精髓,變乏味的自然田埂為趣味的花田活動板塊,增加其參與性及趣味性,同時,利用規則的條形臺地景觀與優美的自然山體形態相結合,使現代花田與生態自然景觀合理過度。②增加山體自然過度段景觀,融入人流活動及休閑功能。總體視覺景觀空間導向為西向,保證其西邊道路享受到最佳的景觀效果。③塑造特色的景觀觀景小品,增加其景觀豎向空間的變化。
4.1 植物現狀
“美麗鄉村”白石村景觀規劃項目位于丘陵地帶,其用地性質多為農耕用地,土壤條件優越,自然植物與農耕植物長勢良好。
4.2 總體設計
植物設計上總體分為自然恢復部分和高度園藝化種植部分,其中,自然恢復部分占場地大部分山體、坡地,只有局部采摘園區及空中走廊區需增植。度園藝化種植部分包含二大部分,即花田植物、及水系水生植物等。
4.3 主要分區設計
花田類植物種植:本區域主要以色葉植物、觀花植物及農耕植物搭配為主,色葉植物可長時間維持本區域的色彩格局,不用時常更換,如蔥蘭、薰衣草、黃瑾、白茅、狗尾草、日本丁香樹-象牙、胡椒木、南天竹等,觀花植物可根據季節的變化時常進行變換,如波斯菊、醉蝶花、孔雀草、一串蘭、羽葉美女櫻、月季、非洲菊、薰衣草、薄荷等,農耕植物根據季節可進行較大面積的種植,如向日葵、油菜花、玉米、菜花等。
水系類植物種植:水系植物主要以護坡、保持水土穩定劑凈化水系為主要作用,主要代表植物有菖蒲、茭白、千屈草、慈姑等。
山地及復綠植物類種植:山地植物主要品種為大葉紫薇、鳳凰木、白蘭、楓香、臘腸樹,復綠植物為挑花、薰衣草、黃瑾、白茅、狗尾草等。
采摘及道路類綠化種植:荔枝、葡萄、木瓜、龍眼等。
本項目注入“桑基魚塘、梯度禾田”的自然形態造景,凸顯嶺南文化“開放創新及勤勞樸實”的文化精髓、響應“新農村-生態農村”的設計主題,對生態、文化維度及經濟效益與功能維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合理論述,為“美麗中國”、“美麗鄉村”設計提供了可貴的設計經驗。
[1](美)阿倫特,編著.國外鄉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2.
[2]顧小玲,編著.新農村景觀設計藝術.東海大學出版社,2011,5.
[3]《公園設計規范》(CJJ48-1992).
TU982.29
A
1005-7897(2017)12-0026-03
2017-6-1
盧成軍(1982-),男,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景觀園林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