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貴
(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湛江524048)
高校培育合格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范式探析
蘇 貴
(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湛江524048)
梳理黨中央近幾年執政主題的演進路線發現,合格黨員具有四個特征,分別是問題指向性、信念指向性、意識指向性和實踐指向性。在此基礎上研究認為,合格大學生黨員具有知、情、意、行四個特性。大學生黨員在走向合格的過程中,歷經認知階段、情懷階段、意志階段和實踐階段。需在社會實踐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修養、政治紀律與政治規矩約束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合格黨員;特性;社會實踐;范式
1.1 問題指向性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1]。從近幾年黨中央執政主題的演進來看,黨中央始終圍繞著問題指向和問題導向進行治國理政。問題指向是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而問題導向則是把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解決對象。2013年6月至今,黨中央執政主題演進詳見表1:

表1 黨中央執政主題演進路線表(2013-2016)
由上表可知,黨中央執政的思路是直視黨員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務實為取向,重視群眾的力量,重視理論學習的力量,重視紀律約束的力量,解決黨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一名合格黨員,首先要具備問題意識,善于查擺和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遵守黨紀黨規。何以如此重要?以還原分析法來看,黨員是黨的“原子”,只有黨員自身清風正氣,才能夠爭取群眾,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1.2 信念指向性
國家在問題的聚焦與解決中發展。不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還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都共同指向黨員的理想信念問題。黨員的理想信念問題攸關黨員是否具有黨性,是否能夠保持作風優良。回歸黨史,從建黨初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歷屆黨中央都把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全黨教育的核心。其主要原因為理想信念是黨員政治身份的標識,是由普通人轉變為合格黨員的內驅力。每一個人都是生物體,都是一種目的性存在,都會為實現目的而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人作為行動主體,會面臨多種價值的選擇。當反復確認某種價值取向為真,就會把它作為人生的追求,而這成就了一個人的理想信念。
新常態下,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是“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實現共產主義是共產黨員的最高信念,是終極精神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在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表現的具體內涵有所不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內涵為“四個自信”,也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我們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2]。“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是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3]
由上述可知,合格黨員要有信念認同感,把追求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的理想信念,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3 意識指向性
縱向比較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會發現意識指向性越來越明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側重于改進“作風”問題,改進黨員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改進方法是出臺“黨中央八項規定”、嚴令各級黨組織查擺問題,從嚴治黨。但是,如果細細分析“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會發現,“兩學一做”除了重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重視的黨員理想信念模糊問題、宗旨觀念淡薄問題、精神不振問題和道德行為不端問題之外,還特別提出了“黨員的黨的意識淡化問題”。
黨中央提出要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強化四種意識,分別是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強化政治意識,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強化大局意識,就是善于從全局高度、用長遠眼光觀察形勢、分析問題,自覺地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職工作。強化核心意識,就是要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維護黨中央作為全黨的領導決策核心。強化看齊意識,就是要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4]。
由此可知,合格黨員在生活與工作中,要具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1.4 實踐指向性
為改變而實踐的黨性要求決定了黨員的實踐指向性。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黨的成立是為了通過革命的力量,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舊社會固疾難返,弊病重重,需要疾風掃落葉的革命力量加以改變。改革開放以后,黨勵精圖治,以實字當頭。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求實創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到當前的“基礎在學,關鍵在做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都體現了黨中央以現實問題為導向、注重改變現實問題的實踐力量。
追溯黨員實踐指向性的根源,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和現實問題決定了黨員要走向實踐。馬克思直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因此,馬克思提出了以實踐為導向的哲學理論,而黨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必然重視實踐。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建設與改革的過程中,會面臨種種現實問題,現實問題會“倒逼”改革,而改革就是一種實踐力量。
因此,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合格黨員,必然重視實踐,走向實踐,解決現實問題。
綜上所述,合格黨員具有的特性清晰可見:
(1)合格黨員,具有問題意識,善于查擺自身在工作與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嚴守黨紀黨規。
(2)合格黨員,具有信念認同感,把追求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的理想信念,做到“四個自信”,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始終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3)合格黨員,具有“四個意識”,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4)合格黨員,具有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力量。
以上對合格黨員的規定性分析,符合黨中央提出的合格黨員“四講四有”標準。即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
世界的存在是共性與特性并存的存在。共性寓于特性之中,特性是共性的外現。合格黨員的內涵與標準,是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群體所有黨員所具有的共性。那么,合格大學生黨員作為共性的外現,其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如何?下文將從知、情、意、行四個層面進行考察。
2.1 知:具備黨的基本知識
大學生黨員應該學習什么知識才能形成理想信念、黨員意識、黨員宗旨觀念、黨員精神、黨員的道德行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據黨中央2016年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的要求,將“基礎在學”要“學”的知識內容歸類為表2:

表2 “兩學一做”學習要點表
大學生黨員學習黨章,以“章程”為行動綱領;學習黨規,以“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為行動約束;學習黨史,了解黨的發展歷史、性質和宗旨;學習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可以了解黨中央現階段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在不斷學習上述黨的基本知識的過程中,認同黨的宗旨,認同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路,不斷強化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
2.2 情:關懷民生的懷民之德
心懷民眾是共產黨員的真摯情感和道德修養。無獨有偶,培養公民的關懷意識亦是當代西方教育研究的熱點。美國著名教育家、美國國家教育學會前主席、杜威研究協會前主席內爾?諾丁斯(Nel Noddings),從兩個層面理解“關懷”,一個層面是關系層面,另一個層面是美德層面。把關懷作為美德不言而喻,在此不加贅述。重點考察諾丁斯如何從關系層面解析關懷的本質。諾丁斯認為:“我們可以這樣描述關懷的情境:
(A、B)形成了關懷關系(或相遇),當且僅當
1.A關懷B——即A的意識特征是關注與動機移置,而且
2.A作出與B相符的行為,而且
3.B承認A關懷B”[6]
從諾丁斯給出的定義來看,要形成一種關懷關系,需要滿足以下條件:首先是相遇,例如A與B相遇;其次,A關注B,并且做出符合B意愿的行為;最后,B承認A給予的關注。通俗點說是A給予B的好意,B接受了。A關懷B形成的關懷關系是美德形成的重要原因,“學會關懷是道德教育的第一步”[6]22。諾丁斯的關懷形成美德論,符合羅爾斯提出的人類道德發展規律。羅爾斯指出,人類道德發展的“第一法則:假如家庭教育是正當的,假如父母愛那個孩子,并且明顯地表現出他們關心他的善;那么,那個孩子一旦認識到他們對于他的明顯的愛,就會逐漸地愛他們”[6]22。第二和第三法則聲稱:“如果使一個人培養起了對他人的友好情感,他或她(在一個正義的社會里)將發展出對于他人的友好情感與信任之間的紐帶,還將相應地支持惠及其所愛者的正義的安排。”[6]22誠如我國教育領域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合格的大學生黨員應秉持關懷意識,關心身邊的老師和同學,關心社會的民眾,通過關心,增進美德。
2.3 意:嚴守紀律的紀律意識
?呂氏春秋?直言:“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古今中外,治國皆是如此綱舉目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上提出,要“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據統計,習總書記在公開講話和文章中提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近100次,可見其重要性。
一種身份對應一種紀律約束,黨員對應的是黨紀黨規。要達到合格黨員的標準,大學生黨員需要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明確準則要求,嚴以修身,守住底線。這個底線既是做人的底線,也是做事的底線。更進一步說,大學生黨員要具有底線思維,凡事盡心盡力還不夠,還要選擇正確的政治立場,做出符合黨章黨紀規定的行為。
2.4 行:崇尚實踐的篤行品質
行文到此,可以看到,一個黨員在走向“合格”的過程中,已歷經了認知階段、情懷階段和意志階段。不論是根據古代宋明理學提出的“知行合一”、辯證唯物主義提出的“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杜威提出的“從做中學”,還是道德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發展階段論”,都指向了理論向實踐的回歸,實踐是認識的源頭。這意味著,黨員在走向合格的過程中,需要經歷實踐階段。
大學生黨員具有篤行品質,崇尚實踐,其根源是專業理論學習的實踐要求和內在的黨性要求。大學生黨員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也是黨員。學生學習專業理論,需要專業實踐訓練,將專業理論轉化為接地氣的“認知”或者專業技能。黨性要求,需要大學生黨員回歸實踐,服務社會,改良社會。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學生黨員在成為合格黨員的過程中,需要歷經四個階段,分別是認知階段、情懷階段、意志階段和實踐階段。認知階段是大學生黨員成長過程的初始階段,在此階段形成的認知影響著其余階段。正確認知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才能在情懷階段與自我保持自洽關系,與他人保持融洽關系。正確認識黨紀黨規,才能保持一種嚴于律己、清風正氣的風格。正確認識理論與現實,才能將理論外化為實踐。情懷階段和意志階段是連接認知階段和實踐階段的橋梁,實踐階段是其余三種階段的回歸。因此,什么樣的社會實踐能夠成為“范式”培育合格大學生黨員是下文要解決的問題。
3.1 “范式”的內涵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撰寫了一本具有世界里程碑意義的學術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在這本名著里,庫恩利用“概念圖示”的思維方法,概要提出科學發展的核心概念“范式”。根據庫恩的定義,范式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是由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構成的整體”[7]。范式作為“思維圖示”強有力解釋科學發展模式的同時,其概念的模糊不清也遭到科學哲學家的批評。查閱關于庫恩“范式”概念的研究,發現絕大部分學者都會引用英國科學哲學家馬斯特曼對“范式”含義的數量統計,說明“范式”內涵的多樣性。據馬斯特曼統計,“范式”內涵共有21種意思,并且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形而上學的“觀念范式”,指“根據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標準所形成的關于外部世界形而上的信念”[8],是一種行為價值規范;第二類是“社會學范式”,指“科學家普遍認可的科學成就和學術傳統,包括學術研究基礎的概念系統、基石范疇和核心理論在內的理論框架”[9];第三類是“人工范式”,也就是“范例”。將范式作為一種示范的工具、解決問題的方法。關于“范式”概念的研究論述頗豐,但可以從“范式”研究中尋找“共性因子”。在馬斯特曼研究的基礎上,可將“范式”作為一個系統,把共性因子作為系統中的子系統。經過分析,“范式”具有以下三種共性因子:形而上學的信念價值系統、社會學理論系統和范例系統。綜上所述,“范式”作為一個系統,其子系統包括信念價值系統、社會學理論系統和范例系統。
3.2 培育合格大學生黨員的四個維度
“范式”提出以后,廣泛被運用于科學和人文領域,被當作頗具解釋力的思維工具加以運用。透過范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體內部所共有的信念、價值、理論和技術等東西。那么,在實踐層面,什么樣的社會實踐能作為社會實踐范式培育合格的大學生黨員呢?對于由大學生黨員構成的實踐共同體,要加強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理想信念引導,加強大學生黨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修養,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約束,加強對大學生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四個維度是從理想信念、概念體系、行為規范和行為導向構成培養合格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范式。
(1)合格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需要理想信念的引領。如前文所述,合格大學生黨員本質區別于普通群眾的地方在于擁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也就是說,合格大學生黨員的實踐活動具有共同的價值體系,具有政治信念的引領,信仰共產主義,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然而,理想信念并非一勞永固,需要在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強化。
(2)合格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修養。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10]。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既要有理想信念的引領,也要有理論知識的支撐。在實踐的歷練中,合格的大學生黨員學做結合,吸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華,掌握基本的政治觀點,明確基本的政治立場,善于判斷大是大非,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3)合格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需要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約束。不論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還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都是剛柔并濟,即剛性的紀律教育和柔性的黨性教育并舉。在社會實踐中,合格的大學生黨員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服務社會,改良社會,另一方面,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社會民眾對黨員身份的理解。符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約束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倘若遇到難處和誘惑,便能跨越過去。因此,合格大學生黨員在實踐中需要學習中國共產黨“處分條例”、“自律準則”和“問責條例”,明確處事的紀律準則要求。
(4)合格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需要有問題意識與實踐能力。解決問題是社會實踐的回歸。合格大學生黨員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重點解決社會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問題催生實踐意識和實踐動力。解決問題,優化社會,既體現了黨員的服務意識,也彰顯了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1] 吳晶晶,孫鐵翔.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N].中國青年報,2015-01-01(2).
[2] 南方日報評論員.以“四個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N].人民日報,2016-07-05(2).
[3] 張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N].學習時報,2016-07-25(3).
[4] 王炳林.在“兩學一做”中增強四種意識[N].光明日報,2015-03-13(6).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7] 陳向明.范式探索:實踐-反思的教育質性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4):44.
[8] 孫啟貴.庫恩“范式”的文化涵義[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0(1):29.
[9] 何菊玲,栗洪武.教師教育范式:結構與內涵[J].教育研究,2008(4):83.
[10] 列寧.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張曉輝
Analysis on Social Practice Paradigm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Universities
SU G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China)
By summing up the evolution routes of the ruling theme by Party Central Committee,we find that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have four characters such as explicit problem,explicit belief,explicit con-sciousness and explicit practice,and furthermore,they also have features of cognition,emotion,meaning and ac-tion.In the process of being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 Partymembers,they will go through stages of cognition,feel-ing,will and practice.In social practice,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Partymembers are required to strengthen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the theoretical cultiv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onstraint by po-litical discipline and political rul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qualified Partymember;characteristic;social practice;paradigm
G641
A
1009-3907(2017)06-0059-05
2016-03-2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5YJA880113)
蘇貴(1987-),男,廣東湛江人,助教,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