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洋
[摘要]本文是以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基本評價為主題,以近二十年來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對國內外按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概念界定、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就業質量評價方法和模型論證等三個階段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研究成果進行簡單梳理,并結合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目標闡述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內涵,提出各研究階段的優勢和局限。其目的是希望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從而為高職畢業生就業創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基本評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長期以來以就業為導向,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畢業生的就業率普遍較高,但就業質量卻讓人堪憂。根據麥可思調查報告顯示,2011屆高職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僅為63%;且多數屬于低水平就業,平均月收入為2749元;值得關注的是,轉崗率較高,半年內離職率達到42%。由此可見,目前的高職院校在推動和解決就業問題上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影響到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值得各界關注和重視。
筆者在中國知網期刊論文數據庫中搜索“高職畢業生就業”論文有2242篇(1997-2016),其中,期刊論文2143篇,會議論文22篇,學位論文77篇。由此可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甚至數學建模等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研究。總體來說,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就業質量概念界定階段
在國家面臨經濟轉型的新形勢下,國內外學者從就業質量概念界定開始對就業問題就行研究和探討。從美國的“工作生活質量”(QWL)到國際勞工組織(ILO)的“體面勞動”(DecentWork)和歐盟的“工作質量”(Quality in Job),再到近期的“高質量就業”(High-qualityEmployment)和就業質量指數(EQI),都是對就業質量概念的探索。弗雷德里克指出個人在其認為具有挑戰性和滿意感的工作的綜合環境中獲得謀生所需工資的能力的過程就應該是高質量就業。我國大多數學者都秉承了“體面勞動”的理念,并將工作的穩定性、收入水平、社會保障、勞動關系和就業滿意度等納入就業質量的范疇。劉素華則認為,就業質量是反映整個就業活動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并取得報酬或收入的具體狀況之優劣程度的綜合性范疇。綜上所述,從高職畢業生個人角度看,就業質量包括了一切與其個人工作狀況相關的要素;從宏觀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它一般用反映高職院校范圍內畢業生工作狀況的各要素的統計數據,如就業率、平均工資等來表示。
二、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階段
從理論學術價值來看,研究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檢視傳統就業質量評價指標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成果提供檢驗標準,為有關高職院校的就業質量研究提供依據和基礎。從實際應用價值來看,可以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狀況及其提升機制做出較為精確、全面的描述與分析,從而為專業發展、課程改革、就業政策調整、校企合作等提供有實證基礎的參考意見。然而,國內外學者在對就業質量進行研究只是提出了應該從哪些方面對高職院校就業質量進行評價的設想,并沒有設計出具體的可執行的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的選擇評價要素和合理的設計評價指標是準確評價就業質量的基本前提。國內眾多學者主要根據高校需求來構建就業質量指標體系,其目的是更好地推動高校就業管理。柯羽獨辟蹊徑運用主成分分析法來對大學生就業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選擇了就業地區流向、就業單位性質、薪金水平3個客觀性指標和人職匹配度、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前景3個主觀性指標,對浙江省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抽樣結果進行綜合評價。李翠輕等將高職就業質量指標體系分為個體和群體兩層:學生個體就業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就業機會、就業去向、待遇水平、個人發展、滿意度五個主指標和15個子指標;群體就業質量評價指標主要針對專業、學校、社會而言。馮慶媛在研究就業質量指標體系過程中以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他認為評價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高低,不僅要考慮畢業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業結構、社會滿意度等各方面的指標,更需要關注和考量客觀的就業率統計數據。由此可見,許多學者將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指標體系具體操作化定義為: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工作穩定性、社會保護、晉升機會、人職匹配性、工作挑戰性、工作決策空間、利益表達機制、對上述工作特性的滿意度等。如個人特性、院校特征、單位特性、政府政策、行業介入和社會因素等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都會制約質量評價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目前,大多數學者偏向于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擬在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操作化定義就業質量評價的指標,從而驗證每一項指標對就業質量評價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可見,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研究已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總體來說,已有的研究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得出的結論缺乏普適性的推廣應用價值。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已有的研究很少有運用定量與定性真實結合的研究方法的。因此,開展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仍然是一個具有開拓價值的學術領域。
三、就業質量評價方法和模型論證階段
評價通常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或公式模型對某事物進行判斷、分析后得出結論。對于就業質量評價方法和模型研究是除指標體系外,對其現象和本質研究的又一重要方向。甚至可以說,系統檢驗、論證高職院校就業質量評價指標,對學生就業、擇業情況進行科學、客觀的數學描述,為高職院校評價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發展改革,也可為政府、行業就業政策調整提供佐證材料。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從重視數量的粗放型評判到關注質量的全面客觀評估,實現對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狀況評價的理性回歸。因此,目前許多學者對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深入。柯羽在其研究中運用了層次分析法來確定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權重。在此基礎上,王秋玉和宋兆沛更深層次地運用了指標綜合得分法來對就業質量的高低進行評價。王邦田在定性研究上對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進行了歸類,隨后運用德爾菲法引入專家調查與咨詢對指標進行了篩選和歸一,最終得出了就業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這種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得到了社會的認同。王旭明和郭立彬運用數學中的模糊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模糊綜合評價模型,通過大量實證研究和實驗,實現了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公正評價,并運用個案研究、跟蹤調查等多種實證研究方法,對上百例實例驗證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準確性,驗證了就業質量評價的公正度。張海波在對寧波15所高校經管類畢業生進行網絡問卷和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對其就業質量評價模型和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描述性分析和線性比較,實現了對就業質量的評價,這類純量化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就業質量研究中運用較為普遍,可操作性較強。值得提出的是,何紹彬、陳韶和嘗試構建高效就業管理評價系統,將信息化、智能化的“系統操作”替代“人工操作”,這樣一來,減少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出,評價的科學化、公正化程度提升。何仙珠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構建一個系統的評價體系及評價指標的權重。實證結果表明,薪酬福利指標和個人發展指標在該評價體系中占較大的權重。筆者也在相關就業質量研究中通過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將有可能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因素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實證研究了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各個因素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影響高職院校高質量就業的個人特性、院校特性、單位特性、政府政策、行業介入、社會因素等與高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的各項評價指標存在正相關,但是通過具體的問題分析,得出的結論和傳統分析有所不同。由此可見,就業質量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通過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相關系數構權法等實現,而就業質量的評價則主要通過電子系統操作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綜合得分計算法進行實現,也越來越多的學者運用因子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多項logistic回歸等統計方法驗證每一項指標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對高職院校就業質量的基本評價和研究是推動實現高職院校辦學水平提升的核心內容,其成果為政府有關部門完善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政策體系與職業服務體系以及高職院校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放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