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蕾
摘 要:思政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面向未來教育的重要過程。能否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政教育,不僅僅關系到高校課程教育成效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也是為了滿足現今企業對人才綜合素質的高要求和高標準。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結合大學生的現實,來針對性的開展思政教育。本文筆者以當前高校志愿組織和公益組織的發展情況,結合思政教育的過程和模式,談談如何有效的利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公益組織等活動為高校思政教育服務。
關鍵詞:志愿者;公益組織;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
一、引言
志愿者服務和公益組織,區別于其他商業性質的服務模式,往往是參與人員在不獲取相關的物質報酬的基礎上,基于對社會的風險、對價值觀的追求、對自身思想的實踐、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等現實情況,參與到集體組織的活動中,去幫助、改進社會或者他人,貢獻自身的時間和盡力,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實踐活動,并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不斷加強青年志愿者的活動,在活動中確實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
二、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其問題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思政政治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然而,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未來企業對用人的要求變化,大學思政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認識不夠
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都作為重要的學科內容,納入了對學生考核和評價的體系中。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二本以下的學校,對于思政學習的考核體制相對不完善,導致了很多學生以最后老師劃重點的模式,來完成本學期的思政學習。這些情況的發生,都嚴重的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思政課程的照本宣科,教條主義等都傳達給學生一種枯燥、無味的學習體驗。
2.理論與實踐結合性不強
大學生參與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思政課程的學習,豐富自身的視野、拓展自身的認識,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素養。而在很多高校中,對于思政教育往往是課堂中“紙上談兵”,課后“了無生趣”,課堂與課后的銜接性不足,導致了很多學生課堂知識的學習,到了課后無法進一步“消化、吸收”,思政課程實踐性不強的問題,制約了高校思政教與學成效的提高。
三、志愿活動和公益組織對于思政教育的影響
1.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視野和空間
鼓勵大學生積極的參與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等,為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成長經驗,開辟了新的途徑,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模式和過程。在參與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走出了校園,走進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時間中,可以通過志愿者、公益組織等活動與社會進行廣泛而又深入的接觸,體會到現代社會發展,深刻體會社會生活的不易。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從思政課堂的學習中跳出來,更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實踐證明,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契合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封閉的校園”走向“開放的社會”,從“單一的學校教育”走向“多樣化的社會教育”,從“課堂理論教育的單向傳導”走向“實踐教育的雙向互動”。
此外,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把教育的范圍局限在校園之內、課堂之上,僅有的一些校內志愿活動往往無法達到思政教育的主導性,其實踐性較弱,無法真正有效的激活思政教育、落實素質教育的原則。通過大學生志愿活動和公益活動的開展,可以廣泛的提高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思政教育空間中去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課程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和實效性。
2.有力的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思政教育是對社會或者群體,運用一些思維觀念、政治認識、道德規范或者制度,達到一定的影響,從而有利于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引導過程。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的學習,其最主要的是通過對人思想和認識的引導和教育過程,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告訴人們:“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能修養德性。”很多大學生在思政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存在片面的認識,認為思政教育無味就是背誦理論,應付考試,對于自身的發展沒有多大的作用,還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個專業課程的學習。這樣的思想認識,極大的制約了思政課程的發展,也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因素。很多學生在進行思政課程的學習中,重視理論的記憶和機械的模仿,不能有效的把思政課程的學習有效的運用到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解決自身所處的現實境遇,并在這樣的基礎上升華到提高自身道德與思想的范疇內。通過大學生參與志愿者、社會公益組織活動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無疑成為了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條新的思路與模式,并且為大學生提供一條能給切實體驗和感受的“心路”。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從根本上來說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過程,能給幫助教師把課堂教育的過程,轉化到實踐活動中去,并且能給有利于大學生吸收和消化,從而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教育的過程越來越重視實踐教育,讓學生能給在實踐中學習到知識,在實踐中印證課堂知識、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來源和發展,這其實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列寧說過:“學習、教育和訓練如果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任的。”實踐證明,課堂上的理論教育難以內化為自我教育時,通過志愿者活動,通過親眼目睹,親身經歷,親身感受,往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被幫助對象,影響和感染周圍的群眾,進而影響和改善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3.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感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而多元化的價值發展對于人才自身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社會公益組織等形式的實踐教育過程,正是為學生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社會屬性鋪平了道路,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么學?”“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是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時必須回答的幾個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僅是聽大學生所言,而更為重要的是觀大學生所行。在當代中國,責任品德的培養依然非常重要,社會需要有責任心的年輕一代,沒有責任感,任何社會都不會保持長期繁榮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重大的社會責任。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點點滴滴看得見的助人為樂行為,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4.彰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
在過去,我們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都是學生被動式,教師灌輸式的教與學模式。教師往往是課堂教育的主體,而學生往往是“觀眾”式的參與,導致了課堂教與學的過程體驗度差,學習氛圍不濃,學習過程枯燥。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來資源教師自身的教育思維與模式的片面理解,沒有充分的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在高校的思政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了封閉式的教學環境,教學視野被局限、學習環境被束縛。說到底,過去的思政教育模式,就是解放了教師,束縛了學生。我們片面的重視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整個思政教育的主體和核心內容。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長足發展,關注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強調實踐教育與理論學習的融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和教育的導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體的大學生,長期以來一直是被動的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規范的“接受器”,這種忽視了大學生個體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和消解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薄弱,造成他們“主體性迷失”。通過積極有效的參與到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彰顯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體性原則,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與學的成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南麒.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 胡凱,楊欣.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3]張志華,趙波.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12):63.
[4]史穎.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及對我國開展德育工作的啟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