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書穎
摘要:《荀子·王制》中對“復古”一詞這樣解釋到:“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復古的方式即是廢止當今的器物與制度,宗法“舊文”、“舊器”等古之物;《詩·小雅·車攻序》:“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復古,即“能修政事,外攘夷狄……修車馬備器械”,《公羊傳·昭公五年》:“舍中軍者何,復古也”,這兩處的“復古”之意皆是對優秀舊制的模仿。拆解這個詞語來理解,《說文解字》如此解釋,“復,往來也”,“古,故也”,往返于舊有之物便是復古。那么“文學復古”即是對前人文章的學習與效仿,結合歷史上幾大文學復古運動來看,唐代古文運動中,韓愈提出:“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這是對復古對象的提出,又有“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質乎古道者也”這是對復古的形式和復古目的的提出,簡要概括之文學復古是至少包含著目的,復古方式和宗法對象幾要素的一個復雜的模仿運動。而以文學復古之方式為著眼點,又可以引出對“復古”、“模仿”及“創新”幾個因素的討論:復古應是單純的模仿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重塑?
關鍵詞:復古之方式;模仿;創新
文學復古很大的成分便是對古人文章的模仿,效法古人文章遣詞造句之形式,貫通古人為文作詩之情感。如韓愈:“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明代“前后七子”所奉行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李夢陽的“尺寸古法”:模仿是文學復古的一個重要部分,甚至可以稱之為基礎方式,通過模仿進入古人文章的體系中去,再以之為基礎進行文學寫作,是文學復古運動的基本步驟。文學復古是一種文學寫作的特殊樣式,而模仿則是這種寫作樣式的具體步驟,通過對前人文章的研讀,從字句組織的方式入手,從連接文章的線索著眼,從文本鋪展的整體框架把握,或是從貫通文章的情感分析,以其為文學寫作的切入點,開啟自我的文學寫作。
文學復古從模仿起步,進入更深的層次,便為文學創新。正如李攀龍所言。又如韓愈“師其意,不師其辭”,便是在模仿基礎上的創新。創新是文學復古的深層階段,借助分析前人文章所獲寫作模式和經驗,注入自己的思考,有古韻而不一味沿襲,從文學寫作進入文學創作,開辟為文的新風格和新內容。
一、從模仿起
(一)“瑯瑯上口”:相似的語言為模仿的起步提供可能性
對于受己時代語言方式影響而形成特定閱讀習慣的學習者來說,與己時代相距甚遠的作品由于遣詞造句習慣差異甚大,即使是文從字順之佳作,讀來也常有佶屈聱牙之感,難以順利通過文字媒介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模仿也變成不易之嘗試。書寫習慣的差異成為模仿的障礙,進而阻礙文學寫作的發生。而相對于距離較遠的作品,模仿臨近朝代之佳作便有了語言相似性這一優勢,對于理解和把握優秀作品的文本結構,語言組織等都有較大幫助。
(二)“述而不作”:從經典的解讀進入經典
“述而不作”的文學傳統使得對經典的解讀隨著時代的積淀而日益完善豐富。如上文分析道,個人的見解與觀點會因為文本的書寫習慣差異而受到限制,難以擴展;而通過前人對更古之作品的闡釋與總結,后人借助他人的經典解讀,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優秀文本,進入經典的學習體系之中,完成模仿的起步。而對文本的解讀,歷時愈長,所總結的知識就愈系統與完整,那么,相對于較為古早的作品解析,閱讀臨近朝代的“述而不作”之作,所獲的信息量就要更為全面了。
(三)“薪火相傳”:連續的文化觀念助力于模仿之起步
一地的文化觀念受經濟政治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不斷地發展變化:與當代相距甚遠的社會因素使兩者的社會文化心態與習慣也差之甚遠,而與時間臨近的朝代之間差距就無顯著之別。對于受文化心態影響進而反映文化心態的文學作品而言,其中包含的特定時代的文化烙印缺少一定的文化認同是難以解讀的,就像特定的歷史事件要放入特定的歷史語境中言說一般,文學作品中的特定意象、情感也要置于特定的閱讀主體中才能被正確解讀。古早時期的文化雖然一定程度上被傳承,但在假定讀者對其文化背景缺少詳細了解的條件之下,文化復古的主體在研讀該時期文章時,會因缺乏認同感而無法深入解讀,阻礙模仿的發生;而臨近朝代的文辭之中,意象與文化觀點與今差別較小,閱讀時的“在場感”則會助力于模仿之起步。
二、達創新之境
(一)相似的語用習慣與文學創作內容的配合
上文分析到,就文本的閱讀與模仿來說,臨近朝代與己時代的語言和書寫習慣較為相似,使得文本的解讀更為透徹,利于復古之模仿的發生。而就文學創作層面來看,模仿所學習的語言,作為己時代的文學作品的載體,能夠更精準地抒情達意。對比明代前七子李夢陽與唐宋派歸有光的文學復古理論,以宗法對象的不同來分析其得失,前者提出“文必秦漢”之觀點,一尺一寸皆遵循秦漢文章之法度,書寫習慣差異之巨難免使其為文模仿痕跡明顯,易形成襲古之傾向;比較之下,模仿唐宋之文,語言與明代差之不遠,創作之時,以此言抒己情,不因語言的束縛而使情感泥古無以抒發,便自然流暢,熔鑄與古不同的特定時代情感,便是文學作品的創新之處。
(二)把握學科研究動向以避免寫作之重復
就文學復古的模仿方面而言,“述而不作”的文學積累是讀者進入更為廣闊的經典學習體系之中的起步,而對于文學創新而言,充分了解某一學問之最新研究動向,對于避免創作的重復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在閱讀古代經典的基礎之上,掠過中間朝代對其的解讀與分析,直接進行模仿與創作,即使注入個人獨特之情感,往往也會有重復,自我意識中的創新之作可能早已被敘述與重復過。反之,通過對臨近朝代文本的學習與閱讀,了解長期積累后的著述已經達到的程度,再行創新,便可降低寫作重復之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