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琪
新聞發言人是一個公共關系學領域的概念,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人”,而是一種“制度”,這一制度促進了政府、企業和民眾的溝通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輿論疏導的作用。[1]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于1983年設立。近些年來,隨著傅瑩、華春瑩等發言人的依次亮相,女性新聞發言人逐漸成為一支中堅力量脫穎而出。區別于男性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領域的強勢面貌,女性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和立場闡述的過程中都散發著某種“女人味”,這種“女人味”不僅體現在儀表儀態、服裝服飾和肢體語言等顯而易見的方面,更體現在她們的溝通交流和思維方式中。
一、女性新聞發言人及其發展歷程
1987年,李金華成為外交部建立發言人制度以來的第一位女性新聞發言人。隨后,范慧娟以新聞司副司長的身份出任外交部第二位女性發言人。在這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男性都占據著新聞發言人的主導地位。直到2003年,焦揚代表上海市政府成為我國第一位政府女性新聞發言人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2] 2013年,傅瑩被推選成為人民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這是人民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制度創立30周年以來首次任命女性新聞發言人。此外,她的蒙古族身份也使得這一任命頗具里程碑意義。
盤點過去30年來女性新聞發言人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這個男性占主導地位的領域中,女性越來越發揮出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在外交、政治等領域脫穎而出,并有望成為新聞發言人領域的中堅力量。
二、女性新聞發言人的柔性特征在新聞發布中的優勢
(一)女性新聞發言人的柔性特征
區別于男性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領域的強勢面貌,女性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和立場闡述的過程中都散發著某種“女人味”,這種“女人味”不僅體現在儀表儀態、服裝服飾和肢體語言等顯而易見的方面,更體現在她們的溝通交流和思維方式中。
1.親和的人物形象
親和力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化學領域,專指原子與原子之間的關聯特性。[3]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在公共關系領域,以形容某人親切友好,使人愿意接觸和親近。我國女性繼承了傳統東方女性之精華,端莊優雅、溫婉大氣,可謂親和力的代名詞。
2.感性的溝通方式
生物學和解剖學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兩個半球存在著某種性別分化,女性左右腦聯系溝通的神經通路——也就是“胼胝體”——相對來說較男性更大。[4] 這就造就了女性的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強的特征。因此,女性比男性更具有語言方面的天賦。特別是在語言加工方面,女性傾向于使用委婉客套的話語表達,而男性的話語則常常帶有侵略性。
3.細膩的交際手段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便出現了父系氏族。自那時起,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便開始流行,男人更多的是依靠肌肉和力量去解決問題,而女人則是留在家中和家人、鄰居、親戚進行溝通交流,逐漸演變為男性和女性在交際方面的差異——女性對于生活的接觸深度和包容程度優于男性,因此女性在人際交往方面更加細膩和善于傾聽,較男性更具有同理心。
(二)柔性特征在新聞發布會中的優勢
馬林·菲茨沃特,作為一名美國白宮發言人,他曾在6年任期中先后擔任羅納德·威爾遜·里根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兩位總統的發言人,也是白宮記者十分尊敬的新聞發言人之一。一直以來,他都以反應敏捷著稱,發言風格詼諧幽默。他認為“優秀的新聞發言人可以使政府與記者媒體、公眾之間的緊張關系像水蒸氣一樣被蒸發掉”。而女性新聞發言人的柔性特征就像蒸發過程中的催化劑,在新聞發布會中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5]
1.柔性的發言人形象可以弱化政府和公眾與媒體矛盾
上述已經界定了新聞發言人的定義。既然新聞發言人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種公關制度,是政府、政黨或企業形象的代言人,那么他們的儀態儀表、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組織的態度和立場。因此,選擇一個能夠代表政府和企業正面形象,宣傳積極思想的新聞發言人尤為重要。女性的親和力容易塑造出一種柔和的新聞發言人畫像。一方面,這種柔和的畫像可以打造出平等友好的民主政府形象,不僅能夠在外交領域很好地展現民主、和諧、平等、友好的國家形象,在國內的政治傳播以及突發性事件處理方面,也可以體現出政府關愛民眾、心系民生的形象。另一方面,柔和的新聞發言人形象也是政府與公眾和媒體之間緊張關系的潤滑劑。發生突發事件時,由于信息獲取渠道不暢等原因,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很容易產生誤會和矛盾,女性新聞發言人平易近人而非高高在上的態度可以減少這種矛盾和誤會,進而緩解緊張的情緒。
2.感性的溝通方式更利于信息的接收和傳播
我國的女性新聞發言人在溝通交流方面別具特色,她們大都非常注重語言技巧的運用。區別于男性新聞發言人稍帶侵略性和攻擊性的話語,她們多傾向于感性的、溫情的溝通方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女士就是這當中的一名老將。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日本共同社的記者拋出了尖銳的問題“中國外交是否會更加咄咄逼人?”,傅瑩委婉地回答道“剛才你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注意到中國記者都笑了。”在化解了尷尬之后,傅瑩又從容坦蕩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雖然心平氣和卻堅定地表達了我國對外交往的態度和立場。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喜好拉家常,時不時提及自己的女兒和家人,用這種頗有人情味的小故事講解晦澀生硬的政策條例,不僅容易被公眾理解和接受,也為媒體傳播信息提供了便利。[6]
3.細膩的關懷更容易安撫公眾情緒和輿論疏導
我國歷史上長期的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決定了女性細膩、敏感的天性。因此,女性新聞發言人較男性新聞發言人更善于處理各項人際關系。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她們往往更擅長傾聽他人的聲音,敏銳的洞察媒體記者與公眾的疑問;她們多富有同情心和包容心,更容易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新聞司副司長兼新聞發言人姜瑜女士在參加新聞發布會時,盡可能多的為記者爭取提問的機會以便他們完成工作,也因此深受媒體記者的喜愛。另一方面,當面對突發事件或重大危機時,女性新聞發言人獨有的母性關懷更容易安撫民眾和媒體的不滿情緒,給民眾以信任感和一個可以依靠的“臂膀”,從而進行有效的輿論疏導。傅瑩女士就曾用“母性”化解了一次“外交危機”。英國某一電視選秀節目《X元素》的參賽選手居住在她家附近的街區。英國媒體誤報“中國大使館因選手太過吵鬧而提出抗議”,傅瑩迅速在英國發行量最高的報紙《太陽報》上發表文章,闡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并提到自己的女兒是中國《超級女聲》等選秀節目的忠實粉絲,而她本人對《X元素》也很關注,甚至對比賽中的一些選手做了點評。[7]
三、結語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幾乎都被男性包攬,而男性新聞發言人強硬、冷漠和刻板的形象使得原本親民的政府形象在民眾心中大打折扣,也令不少媒體記者望而卻步。特別是在外交領域,西方國家誤認為我國的迅速發展是要“稱霸世界”。這不僅不利于內部安定團結,更不利于我國開展友好的外交活動。在當今社會,女性新聞發言人越來越發揮出其獨特優勢。在國內的傳播中,女性新聞發言人的親和力、感性的溝通方式和細膩的人際交往手段可以展現出一個親民的政府形象,不僅有利于政策的落實和政府活動的開展,而且能達到增進政府、媒體和民眾關系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外交領域中,女性新聞發言人的親和力等特征可以塑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平等、友好的國家形象。正如傅瑩女士所言,新聞發言人應該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和平常的語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幫助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中國。[8]
參考文獻:
[1] 新聞發言人-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k7jVCKuoxro6j4-eFeVU8oL49slRhYfdfrB6INTihM_K_ RU3V2i9DFc48NQlCbxlcXf4JiBxsF_wqmQeOTACHqIVwro3luge6U-nhbI1JFdkwS5LA96Q4lPTxpbNxR7Ba4Ue5yvAIq-CEl0s-Ca
[2] 喬雪.大眾傳媒時代下的中國女性新聞發言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 親和力-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親和力/16935024#viewPageContent
[4] 高飛,蔡厚德. 胼胝體調節大腦兩半球相互作用的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7):1200-1212.
[5] 喬雪.我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形象塑造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6] 傅瑩回答日本記者:你提問時中國記者都笑了.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3/04/c_124413573.htm
[7] 傅瑩:這個新聞發言人很“女生”.http://news.sohu.com/s2013/7989/s367599680/
[8] 傅瑩新聞發言人首秀:魅力作武器. http://style.sina.com.cn/news/p/2013-04-03/0732119580.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