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凱+王世元+趙鐵燕+王建寧+陳麗+趙龍+付冠忠+安紅偉+馮玉娜
【摘要】目的:觀察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療法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偏癱患者肌電F波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15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在必要的康復治療基礎上,治療組75例采用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療法;對照組75例采用常規西藥治療。于治療前后觀察肌電F波的變化,同時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中文版)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結果:兩組患者于治療后波幅、時限及閾值均有不同程度變化。治療前后自身比較,治療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除閾值有顯著性差異外(P<0.05),其余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波幅、時限及閾值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結論:經筋排刺法通過降低脊髓前角細胞的興奮性,減弱牽張反射以緩解痙攣。同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經筋排刺法;皮膚針;腦卒中后上肢痙攣;肌電;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上肢痙攣性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偏癱上肢屈肌處于痙攣狀態,而伸肌肌群則處于弛緩性癱瘓狀態,這種異常的運動模式妨礙肢體功能的進一步恢復。因此,盡早解決痙攣問題,打破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分離運動,已成為現代康復醫學的一個熱點問題。筆者采用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療法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狀態,能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觀察了病人肌電F波的變化,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望都縣中醫院針灸科收治的患者,均在腦血管意外病情穩定之后,接受相應治療。共150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75例,男46例,女29例;年齡47~75歲,平均(52.4±2.3)歲;病程5天~2.1月,平均(13.59±5.66)天;其中腦梗死41例,腦出血34例。對照組75例,男49例,女26例;年齡47~79歲,平均(53.1±1.7)歲;病程6天~2.3月,平均(14.47±4.76)天;其中腦梗死47例,腦出血28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腦卒中診斷標準依據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1]中腦梗死和腦出血的診斷標準,結合頭顱CT或MRI檢查結果確診。上肢痙攣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的《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2]中痙攣診斷要點。①上肢被動運動時阻力增大,嚴重肌痙攣時可表現為關節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②局部關節和肌肉的疼痛,長時間的痙攣可能會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攣縮。③痙攣上肢的腱反射亢進。④由此影響上肢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47~80歲之間,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者;③痙攣程度(按MAS分級)在1~3級且Brunnstrom分級在Ⅱ~Ⅴ級者;④病程在3月內者;⑤受試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排除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穩定,伴有意識障礙或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糖尿病,或嚴重出血傾向者;③近期持續服用鎮靜藥物及肌肉松弛劑者。
2.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依十二經脈表里關系,將其分為3組,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先用皮膚針叩刺手三陰經,然后應用經筋排刺法針刺與之表里的手三陽經。取穴:患側上肢五腧穴,即井、滎、輸、經、合穴。針刺方法:①皮膚針療法:選用七星針,用75%酒精常規消毒后,分別予手三陰經五腧穴以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紅,但不出血);②經筋排刺法:取手三陽經五腧穴,選用0.35mm×13mm毫針,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淺層即止,施以雀啄捻轉手法,行針1min,每次留針30min,在兩穴的連線上每隔1~2寸左右刺1針,一般每線3~5針。上述兩種刺法每天選用2組,每天治療1次,7次為1療程,治療3療程后評定療效。
2.2 對照組
給予腦復康注射液4g、腦蛋白水解物20mL,加入0.9%鹽水25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療程同治療組。
2組同時進行抗痙攣康復運動訓練,如良上肢位的擺放、關節活動度的保持、緩解身體運動控制點周圍痙攣、靜態牽拉肌肉、被動運動與按摩等。
3.檢測方法
入選病人分別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時,在我院肌電室做肌電F波測定。肌電室環境安靜,病人于隔音的雙層銅網屏蔽室內,室溫在18~25℃之間,病人平臥位,選擇患肢腕部正中神經為刺激點,用酒精擦凈腕部皮膚,丹麥產Keypoint肌電/誘發電位儀,地線置于刺激電極與記錄電極之間,配有計算機處理系統,該程序系統自動將M波與F波分別放置在前后段顯示。F波振幅取峰—峰垂直高度,F波潛伏期由計算機自動顯示。肌電圖增益設置為1MV/D,時程為5MS/D,刺激頻率為1Hz,刺激強度由小到大,當M波穩定,F波最大振幅時,描記F波圖形,記錄各參數。觀測參數包括波幅、時限、閾值。
4.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的測評:①研究工具: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中文版)[3]對2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它全面概括了生理心理功能和主觀感受等內容,共有36條目,分8個維度和1個健康變化自評,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基本公式:換算得分=(實際得分-該方面可能的最低得分)/(該方面的可能的最高得分-最低得分)×100。②研究方法:一對一地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填表前與受試者進行面談,說明此研究的目的,消除其顧慮,然后采用統一指導語,并請他們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獨立填寫,而對于文化程度較低者,則由護士以中性的、不帶任何偏向和暗示的方式,逐個項目讀給患者聽,然后由患者做出回答。
5.結果
5.1 中風上肢痙攣狀態病人的肌電F波分析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從表1可以看出,兩組患者于治療后波幅、時限及閾值均有不同程度變化。治療前后自身比較,治療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除閾值有顯著性差異外(P<0.05),其余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波幅、時限及閾值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治療組對上肢痙攣患者肌電F波參數的影響較大。
5.2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P<0.01)。
6.討論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中風、痙證等范疇,多由外邪首先侵犯經絡而后傳入臟腑,或情緒內傷,引起經絡運行不暢,氣血阻滯,筋脈失養,陰陽失調而引起,常表現為上肢疼痛、麻木、沉重、腫脹、拘攣、乏力、顫振、抽搐、汗出異常等癥狀。據其臨床表現,筆者將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病機辨為風痰阻絡、氣血失調、筋失濡潤、陰陽失衡,其基本特點為“陽緩而陰急”。手三陽經屬腑絡臟,手三陰經屬臟絡腑,兩者互為表里、陰陽相對,《素聞·陰陽應象大論》曰:“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故針刺立法為補虛瀉實,調整陰陽。其中經筋排刺法補陽經,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治療其本;皮膚針療法瀉陰經,疏風化痰,祛邪止痙治其標。兩者陰陽相配,剛柔相濟,補瀉結合、相互制約,從而調整機體表里、臟腑、陰陽之關系,使之趨于平衡。臨床觀察表明,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療法對改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性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中風上肢痙攣狀態病人肌電圖表現為巨大F波,即波幅增高、時限增寬、閾值變小;治療后兩組病人F波的波幅降低、時限縮短、閾值變大,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三項指標均有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的波幅、時限及閾值變化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中風上肢痙攣狀態病人存在有脊髓前角細胞的興奮性增高,病理性牽張反射亢進,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能抑制脊髓前角細胞的興奮性,對病理性神經活動有良好的調整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2]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14.
[3]許綿綿,駱翠娥,林美華.中文版SF-36量表對冠心病患者康復治療的評定[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5):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