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自古中國人的宇宙觀便是一種沖虛中和的系統,十分注重調整天人關系、人際關系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建立起圓融的、安定的、和諧的生活秩序。我國的先民面臨著主體與客體的矛盾,并追求著兩者的和諧,從而產生了一種主客,天人宏觀、混沌合一的“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的哲學背景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和”它不僅是美學理念,更是哲學思維,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天人合一”這個中國傳統古典哲學觀念。古人把天與人、內容與形式、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的觀念開創出來, “中和之美”才是萬事萬物以及藝術發展的自然法則和審美規范。
二、美學觀的對比與滲透
“中和之美”的一般含義是抒發感情而又要有所節制,和諧、適度地處理主體(藝術家的情意)與客體(物境、情境)的各種關系。它追求的是藝術作品中主體與客體契合而成的意境。我國一直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中軸,而西方則是以“天人相爭”的哲學思想為中軸。這種哲學上的不同觀點邊造就了藝術的不同發展方向。
三、中和之美對舞蹈的影響
西方芭蕾舞的巨大發展正是受到西方哲學的巨大影響,芭蕾舞訓練中的開、繃、直、立要求對地面和身體各部分的相互對抗產生的肌肉感覺,就源于他們的哲學精神。而中國古典舞蹈由于中國哲學的影響,無論在形態,韻律和動律各方面都遵循著古典舞“圓”的人體姿態和運動軌跡,圓、曲、擰、傾、收、放、含、仰這八個字,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審美特征,也無時無刻體現出“中和之美”的審美原則。
(一)形態的角度
在中國古典舞的形態角度方面,一直講究動作姿態的圓潤流暢,特別是中國古典舞中所有動作都依循圓的這一規律,由圓的中心外擴出身體的對稱形態,所有體態都左右始終保持著平衡,圓的飽滿,圓的自然,古典舞的任何基本性體態都是“中和之美”的最直接體現,給人以曲態圓潤的感覺,“中和之美”美學觀深刻的體現在其中。
(二)動態的角度
在中國古典舞姿態的運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中和之美”的美學保持,無論是平圓、立圓,還是八字圓都時刻保持著這種動律,圓與圓相疊相襯,大圓套小圓,小圓套大圓,此起彼伏,連綿不斷。中國古典舞蹈認為“圓”在古典舞蹈中有多層的含義,如四肢運動的軌跡,人體在舞臺上運動的軌跡大都要求圓形,或者弧線形,做動作時也要求也要求人體的線條圓潤流暢,這些都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中和之美的再現,也是中國古典舞蹈中 “中和之美”美學觀在基本姿態后的又一個延續。
(三)意念的角度
中國古典舞講究“意守丹田”,所謂“意守丹田”是形容古典舞蹈內斂的表現方式和內聚性的形態特征。先從整個人體來說,丹田位于人體居中的位置,也就是說人體位于腰部的中軸位置,是整個身體運動的核心聚點,我們在古典舞中看似時而如行云流水,時而如龍騰虎躍是身資中,都沒有離開動作的中心點,左右大幅度的動作變化終究都是回歸在圓心之中,我們可以發現古典舞中的“擰、傾、曲、圓”的豐富變化中,我們可以感到一種“收”的力量,它既表現在形態中,又存在于造成形態的運動法則之上。古典舞中的四大動作要素的關系完美的與中和之美結合在了一起,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諧調,構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中國古典舞蹈中“中和之美”的審美要求與高度。
(四)空間的原則
中國古典舞在空間的布局上也十分重視對中和觀的把握,在幾何圖形中,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以及圓等,無不體現出一種均衡流暢的美感,就像圓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它的每一條直徑都是對稱軸,它在各個方向都是對稱的,因此它是最完美的圖形。中國舞蹈在空間的把握上也一直強調和注重對稱協調的空間形式,力圖將與自然和諧的相結合的畫面真實的展現給觀眾。蹈作品不僅講究動作、結構安排的對稱、均衡,而且注重場面的豐富變化與和諧統一的完美結合,好的群舞利用對稱和諧的畫面造就出一首首詩、一幅幅畫,給人以流動的中和之美。
四、結論
目前所呈現的中國古典舞形式流派多種多樣,無論是哪個派別哪種形態都萬變不離其宗,同一種美學都符合“中和之美”的美學原則,實際上他的根都來自中國的哲學土壤。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僅僅是舞蹈,在中國藝術的領域,無論是詩、書、畫、還是中國的建筑,都符合了“中和之美”的美學原則,所以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就必須遵循著這一美學規律來進行藝術的創作和加工,才能將中國的燦爛文化展現給世界,展現給人民。舞蹈也必須不可非議的把握住這一思想,遵循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古代中和思想的本質,通過現代新穎的創作理念與其和諧吸收,創造出既繼承古代悠久燦爛文化底蘊,又符合現時代審美氣息的優秀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