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
摘要:“文言文”在高中語文的日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難點。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相關教師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其多加誦讀、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基礎知識拓展,從趣味教學以及鼓勵自主學習的角度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文章的情感氛圍。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有效教學
關于“文言文”版塊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學科的重點和難點。作為古人思想文化的結晶,文言文往往蘊涵豐富哲理,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都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高考中與文言文相關的題目總分值也在20分以上,由此可見文言文板塊在高中語文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相關的文言文章還呈現數量大、篇幅長、題材豐富的特點,這便給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帶來了考驗。因此,筆者本次論述將從注重文章誦讀、注重基礎知識的拓展、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以及營造情感氛圍這四個層面出發,簡要探討關于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多加誦讀
文言文向來以韻律著稱,引導學生對其多加朗誦,可以呈現出文言文的精髓,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
在高中語文的文言文中,相關的辭賦駢文諸如《滕王閣序》《離騷》《赤壁賦》《將進酒》等,適用于學生誦讀。以《將進酒》為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人李白悲憤抗爭、自信狂放的情感雖已在字符中呈現,但想要使得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作者情感,還在于教師引導其進行正確誦讀,通過自己的口舌,去感知詩人內心的情感。
當然,僅僅停留在口頭的“誦讀”,并非真正的誦讀。所謂“學而不思則罔”,真正意義的文言文誦讀,還建立在對文章的理解與思考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之前,不能忽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是可以為其設置任務。比如,學生在誦讀文言文《陳情表》之前,教師提出問題:文中作者所陳何“情”?為何要學陳情?陳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此,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誦讀,而非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生讀硬背。
二、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拓展
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把握能力,是教師實現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拓展和文言文常識的總結。
這類知識拓展不僅僅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徑,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比如,向學生推介《說文解字》《中華成語典故》等相關書籍,使其對古文詞句有更全面而系統的了解;而對于文言文中的部分文學常識,教師也應該對學生加以介紹,典型如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較高“左遷”和“右遷”,前者表示官職降級,后者表示官職升遷;此外還有“拜”“除”“擢”“牽”等字,皆有不同的含義,教師可以對其加以系統的歸納和介紹,以減少學生文言文閱讀過程中的障礙。
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通常扮演著“翻譯官”與“記錄員”的角色。這種單向講授模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拓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相關語文老師應該轉變以往以自我為主體的教育觀念,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適度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一)精彩的故事導入,調動學生興趣
文言文本身就具備較強的文學性和故事性,相關文章背后更是充斥著大量的背景故事和典故,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其加以介紹,可以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比如關于王勃的《滕王閣序》,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勃作完序后隨即離去,閣中眾人發現“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X自留”一句中少了一個字。于是眾人紛紛揣測,有人說該填“水”字,有人道該填‘獨字,卻都覺得不夠到位,于是當地都督遣人快馬追上王勃,討要該字,王勃的隨從向來者說道:“主人一字千金,不能多寫了”。當地都督果真攜帶千金,親率一眾文人前往,請王勃補全該字,王勃故作驚訝:“我不是把字寫全了嗎?”眾人詫異:“那不是個‘空字嗎?”,王勃說道:“對,就是‘空字,檻外長江‘空自流嘛!”,眾人恍然大悟,遂有了“一字千金”之典故。如此故事雖然戲劇,但對調動學生興趣大有裨益,也能使學生認識到文中“空”字的妙處,進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
(二)鼓勵自主學習,教師適當點撥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心智,鼓勵其在文言文板塊進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學習,具備較大的可行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由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一定的教輔資料和發達的網絡技術,對相關文言文的基本含義和文章脈絡進行自我學習和梳理,當然,在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對其加以必要的總結和點撥,針對文章的重難點詞句、思路章法以及作者情感進行剖析,解決學生疑難,以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營造文章的情感氛圍
在傳統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都選擇將基礎詞句的翻譯和解讀作為絕對的教學重點,把文章背后的人文情感放在了次要位置。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理解文章所要傳遞出的人文情感。
多數的文言文章,都寄托了濃郁的作者個人情懷和歷史情懷,教師應當營造出相應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深度的感知。比如,在對《滕王閣序》進行閱讀指導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放映“滕王閣”與贛江之水的視頻,佐以相關的經典朗誦與配樂,使學生在整體的課堂氛圍中體味作者心境,進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板塊,“文言文”既有同常規語文知識相近的要素,也有著自身的獨特內涵。關于實現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諸多語文知識板塊的共通之處,而引導學生多加誦讀、拓展基礎知識的積累渠道以及課堂情感氛圍的構建,則是文言文教學的“不二策略”。當然,想要實現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學模式的深度建構,相關教師還需要對其加以不懈的探索和創新,不為傳統的“應試”目的所束縛,從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拓展能力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知能力進行全面的關注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