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摘要:紅河哈呢族彝族自治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由于山區多、民族多、貧困人口多、邊境線長、歷史社會進程特殊等因素,至今仍有大量貧困人口,脫貧工作還有相當一段道路要走。本文以作者個人從事扶貧攻堅工作經歷,結合單位幫扶點紅河州綠春縣大黑山鄉拉龍村委會的情況,從扶貧攻堅的視角淺析如何推動民族團結示范點的建設。
關鍵詞:扶貧攻堅;貧困山區;民族團結;示范點
一、 幫扶點基本概況
(一)自然情況
拉龍村位于綠春縣大黑山鄉東部,距鄉政府駐地29公里,道路為鄉村柏油路。全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共258戶1265人,其中農業人口1096人,人口構成以哈尼族、拉祜族為主。全村國土面積50.5平方公里,耕地資源總面積為3300畝,其中常用耕地3000畝,臨時性耕地300畝。山高坡陡,溝谷縱橫,平均海拔1130米,年均氣溫21.9攝氏度,年降水量2313毫米,河谷地帶氣候濕潤多雨,屬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熱帶雨林氣候,適于橡膠、胡椒、香蕉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高海拔山區接近溫帶闊葉林氣候,適于茶葉、砂仁、美藤果等溫帶經濟作物種植。
(二) 社會經濟情況
拉龍村位于少數民族邊境山區地區,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加之長期受舊社會落后殘留思想影響,社會發育程度始終不高,經濟形式仍然以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為主。近年來,黨中央不斷加強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建設力度,各級黨委、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幫扶脫貧方案,如:省委、省政府興邊富民方案、“掛包幫、轉走訪”扶貧方案、“63686”行動計劃等。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2013年至2015年三年間,拉龍村經濟總收入從497.4萬元增加到了541.1萬元,農業生產總值從439.5萬元增加到了45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2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0元。
二、 脫貧致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當前加快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十分突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第一,與全國特別是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仍然明顯存在。2009年,民族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2.9%,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2.4%。第二,扶貧開發任務仍然艱巨。2009年,民族地區尚有1955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54.3%,生存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我國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第三,基礎設施條件仍然薄弱。民族地區一些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水、電、路、氣(沼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第四,社會事業仍然亟待加強。第五,生態環保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民族地區水土流失、荒(石)漠化現象比較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第六,人才匱乏問題仍然突出。
特別是我省具有邊境線長、邊境村寨多、邊境少數民族多等特點,沿邊一線村寨成為了我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因此,做好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攻堅工作,就是做好了民族團結工作,也就是做好了邊境穩定工作。自古以來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只有解決好沿邊一線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最直接、最現實和最困難的問題,不斷改善沿邊民生、改善生活環境、增加群眾收入、增強勞動技能,才能促進民族團結、提升國家形象、穩邊固防,也才能實現全省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好中國夢云南篇章。
三、建設拉龍村的主要措施
(一)主要原則
1.引導樹立掛鉤貧困戶的脫貧自主性。扶思想之貧,拔觀念窮根,扭轉貧困戶思想觀念,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擺脫等、靠、要的思想,引導貧困戶珍視外部扶持,用好國家政策,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脫貧致富,同時,抓好下一代的培養教育,防止貧困帽子代際傳遞。
2.鼓勵激發掛鉤貧困戶的致富積極性。通過先后有序、突出重點、宣傳引領、示范帶動等方式充分調動貧困戶的致富積極性。形成“村比村、戶比戶、群眾看干部”的干事創業氛圍,以先富帶后富,通過描點、劃線、成面,最終實現整村脫貧。
3.考量契合黨委政府的計劃統籌性。要以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整體建設發展規劃為基礎,積極協調全力配合,重點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影響日常生活,妨礙生產發展的“急、難、險、重”基礎設施問題,保障后續項目落地發展,增強農戶脫貧希望。
4.自覺擔當幫扶責任的作為主動性。扶貧干部要放下架子、擺正位置、找準路子,以勇于擔當的精神把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記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鼓勵督促貧困戶努力發展生產,早日實現致富。
5.保障聯動各級各部門的力量統一性。掛鉤大黑山鄉拉龍村委會的除本單位外,還有州、縣部分機關單位,要主動向相關部門及領導匯報扶貧攻堅工作情況,爭取關心支持;要積極與其他部門聯系研討,交換數據信息,整合扶貧工作力量;要依靠地方黨委政府和派駐工作隊力量,實時保證新情況、新要求、新問題、新訴求的上傳下達和計劃措施的落實。
(二)具體措施
1.扶持生產發展。結合整村整鄉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各貧困戶的客觀條件、主觀意愿、各村自然條件,有針對性地從橡膠產業提質增效、茶葉種植改造提升、特色品種種植養殖、荒山荒地開荒蓄林等。
2.提升技能素質。積極協調農林牧漁行業主管、業務指導部門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機構,對所要發展的種植養殖項目進行調研評估和技術指導,組織農戶進行種養殖技術培訓。幫助改善拉龍村幼兒園至小學的辦學條件,可以有選擇性地重點幫扶優秀初、高畢業生繼續學業。
3.改善基礎設施。針對走訪中存在的入村道路改善、生產道路硬化、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文體活動設施建設、公共衛生醫療設施建設等需求,根據本單位實際,按照“考量契合黨委政府的計劃統籌性”原則,分年度推進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
4.其他幫扶重點。與縣、鄉兩級黨委政府溝通協調做好引導貧困戶積極參與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機制,避免因病返貧;通過整村乃至整鄉,以項目為依托,協調金融機構惠農助農貸款,幫助解決項目發展啟動資金難題;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共同研究針對貧困戶、針對駐村工作隊、針對掛鉤干部的考核退出激勵約束機制,全面激活扶貧攻堅工作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人心來自何處,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互幫、互助、互敬,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各民族自身也需自建、自強、自立,只有自我強大,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讓各民族在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達到共榮、共贏、共享。因此,扶貧攻堅工作的成功與否,也是各民族能否共榮、共贏、共享的關鍵,也是建設民族團結示范區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2]《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
[3]《紅河州地方稅務局扶貧攻堅工作方案》
[4]紅河州地方稅務局扶貧攻堅摸底調查統計表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