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玥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變得越來越富裕,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然而,快速發展的經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較為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我國一直在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環保型社會。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嚴重導致了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這給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不利于環保型社會的建設。人們急需宣揚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低碳生活,以此來幫助人們節約能源、減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本文以私家車盛行、過度砍伐和塑料袋使用的現狀為出發點淺談生態文明視角下如何建設環保型社會。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保;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中心的,三方只有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才能夠真正實現生態文明。而環保型社會的建設更多的是依賴人的行動來保護環境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低碳生活就是環保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低碳生活也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F如今,開車、扔垃圾甚至是吃快餐等等都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有通過國家行政強制、法律規定、技術改善和人們思想認識提高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夠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建設環保型社會。
一、限制私家車的使用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享受私家車帶來的滿足感。然而,汽車數量的增加帶來了許多問題,如空氣污染、噪聲、交通擁堵和汽油短缺等等。也有許多人反對過多的私家車,在他們看來,限制汽車數量有如下理由:首先,雖然不可否認汽車是文明、進步和發展的標志,但汽車也帶來大氣污染的嚴重問題。環境科學家警告世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污染問題最終將無法控制。其次,私家車對于城市已經擁擠的交通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假如允許越來越多的車開上熱鬧的街道,交通將更加擁堵,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確實是危害。而且,私家車產生了很多噪音和交通事故,每年造成許多人員傷亡。最后,汽車要消耗大量的汽油,雖然我國的石油資源相對來說是比較豐富的,但他們很快會被耗盡。因此,節約能源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政府與公民必須共同努力。政府應該改善道路交通狀況以減少交通堵塞,還應該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鼓勵使用無鉛汽油和發展現代公共交通系統。與此同時,公民要保持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有強烈的責任感來讓低碳生活戰勝私家車盛行的局面。
二、禁止過度砍伐
由于盲目地追求GDP的增長,我們的生活環境和一些自然資源正在遭到嚴重的破壞。地球的生態幾乎難以承受這種持續增長的嚴重污染、高消費與低收益的生產模式。過度地砍伐森林正是這一問題的具體體現。森林是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將其轉化為氧氣的,但是如果森林被過度地亂砍濫伐,就無法與空氣中已經顯然過剩的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將其吸收。筆者認為,禁止過度砍伐的理由如下:首先,過度地砍伐森林非常容易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大自然本身是具有自我恢復的能力的,但是砍伐過度的話就會使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減弱。其次,過度砍伐森林會導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多,從而破壞臭氧層引發溫室效應。為了能夠在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建設環保型社會,政府必須強力禁止過度砍伐,國家立法機關也要完善相關的林業法律法規。公民個人要有集體意識,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責任感,將地球的大環境當作自己的家一樣愛護。相關砍伐的單位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要求合理采伐,不能為了貪圖眼前利益而影響地球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
三、減少塑料的使用
在前幾年,當我們去超市或者市場購物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商品都附贈一個塑料袋,這個塑料袋的作用就是將購買的物品運回家中。然而,到家之后這些塑料袋就被丟進了垃圾桶里面。這樣的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是很方便的,但是其無法回收、不能降解,處理起來相當麻煩。進行燒毀的話會產生有毒的氣體更加劇了空氣的污染,隨意埋藏的話就等于是把這些垃圾留給了地球,當地球某一天負載的垃圾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最好的解決辦法要從公民的使用入手,政府要倡導公民盡量使用布袋來代替這種一次性的塑料袋。以前的社會沒有發明塑料袋的時候人們也是使用布袋來進行購物的,一次性塑料袋的產生初衷只是為了更加方便人們的生活,卻不料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因此,政府和公民必須齊心協力,共同減少塑料袋的使用,用布袋將綠色購物進行到底。
四、結語
在去年的G20杭州峰會期間,中美共同簽署了《巴黎協定》,為全球氣候治理明確了方向,也為其他國家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協議,更牽涉到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自身實際利益。我國很早就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一直以來都在為地球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近年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落實到建設環保型社會的建設上,提出綠色出行、綠色購物、保護森林資源、保護野生動物等主要的舉措并且已經逐漸落實。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越來越強,政府也從原來只追求GDP轉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態度。地球是我們共同的生態環境,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并且有義務共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環保型社會。
參考文獻:
[1]賓揚帆,王紅春,王晶晶.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的環保費改稅政策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7(04):39.
[2]李娜.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環保類社會組織發展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