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就是互聯網技術在各行業中的深化發展。互聯網+課堂教學是教育領域在創新2.0下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以會計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會計課堂的互聯網+優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4;F230-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引言
“互聯網+”行動計劃推行至今已經走過了兩年的歷程,其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教育中推進互聯網+計劃將為我國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助力。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技能要求極高的學科,會計課堂教學深化互聯網+計劃是必然的。
一、傳統會計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內容陳舊,模式單一
當前的會計課堂教學都是基于教材進行的。與當今知識形態與日變化的現狀難以適應。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于會計專業應當掌握的知識技能產生了極大的觸動。而會計專業的課堂教學內容大多數還集中在憑證、登記賬簿等的學習上[1]。對于包括P2P,營改增等新興的內容涉獵較少,教學資源飽和度低。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通常以教師的直接講述為主,學生直接操作或者練習的時間安排的比較少。學生在學習時被滿堂灌的理論知識束縛,無法進行多元化的思考。
2.課堂教學目標設置與實際需求不符
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才向社會的輸出。課堂教學是培養現代企業的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基礎。然而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沒有充分掌握當今企業的人才需要,忽略了學習能力和計算機系統的操作培養,使得學生難以掌握充足的實戰技能,降低了企業對于學生的滿意度。造成大量的學生在畢業后難以有效擇業的困境。
3.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體現
課堂教學學生應占主體地位。但是當前的會計課堂教學卻呈現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程序性的記憶,完全忽略了個體差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體現,從而造成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能力變弱,難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效果堪憂。
二、互聯網+環境下優化會計課堂教學的策略
1.學校明確“互聯網+”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布局
互聯網+的實現,需要學校創新教學布局觀念,從課堂課時的安排,實踐計劃的安排,教學設備的更新以及教師隊伍的培養上面下功夫。為其提供充足的環境基礎。知識經濟時代下,會計的職能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其在公司決策、數據分析上面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因而學校需要優化教學方案,合理分配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時間。并且在學校中建立起網絡教室等全新的互聯網實踐場所。同時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養,促使其在正確理解互聯網+思維的前提下進行教學。
2.利用互聯網,提高教學資源飽和度
在教學資源的運用上,教師應該能夠跳脫教材的限制,在海量的大數據資源中,為學生形成有技術含量、有層次的會計知識資源庫。通過資源庫將知識形象立體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實現資源最大化的整合和共享。
資源庫的建立應按照會計知識的模塊進行有效的劃分和編輯,形成一套主線明晰的資源布局。在資源庫中開辟學生實踐操作平臺,讓學生能夠在進行知識學習后,直接進入到實踐練習之中,通過云端數據存儲,記錄每一次實操中存在的問題,和知識技能點學習上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整理。例如就貨幣資金核算中銀行支票、本票、匯票的賬務處理方法、原始憑證的填制、審核等就可以讓學生在資源庫中進行自我模擬練習,從而掌握票據的取得、填寫、應用和登賬這一系列流程,并與知識點之間建立起有效聯系,形成完整的框架體系。
同時,資源庫將可為學生提供實時學習、訓練的機會,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外,使教學形成“自主學習-重復-記憶-練習-自我考察”的良性循環。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保持實時聯系,使教師可以及時就學生的困惑進行答疑和引導,提升教學效果。
3.搭建校企遠程實訓平臺,促進知識的有效轉化
上文指出,會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適合現代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而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使促使這一目標實現的根本。在基于信息數據安全的基礎上,與當地的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平臺。使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接觸上真實的企業財務信息,讓學生可以真實的參與到會計處理的全過程,發現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的處理,實現知識理論向實踐技能的有效轉化。例如學生可以就企業的季度稅收進行實務體驗,在講解利潤表編制的時候,報表中所得稅一欄《財務會計》教材中闡述的是按利潤總額的25%計算,但當學生按照真實的企業財務數據操作后往往會發現其計算結果與企業報表中實際的應交所得稅金額不符,究其原因是由于應稅所得和利潤總額的計算基礎不同,他們是分別按照稅法準則和會計準則這兩個不同的依據計算得出[2]。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面對教學內容與實務差異的處置能力,以及問題的分析和應變能力。同時企業在學生進行實務實踐時,實現了人才的有效儲備和甄選,縮短了學生與企業磨合的時間。企業也降低了培養人才的成本輸出,是一種雙贏的方法。
4.實現課堂教學反饋與評價的優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與學生是直接面對面的。但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不能在課堂中真實的反映出來,而集中體現在期末的考試評價中。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能被及時的予以解決,那么就會形成知識轉化斷層。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對學生的賬務處理過程進行實時跟蹤,對他們的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和分析,從而更加準確的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教學評價實現了線上與線下雙結合的動態評價方式,[3]從而促使教師依據評價動態進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調整。
三、結語
互聯網+課堂教學是互聯網思維在教學上的有效延伸與發展。通過構建資源庫和校企共享學習平臺等,會計教學充分實現了對企業需求的實時掌握,同時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有層次、有體系的會計知識和技能,實現理論向實踐技能的轉。為培養素質全面的應用型會計人才提供了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夢婕.“互聯網+”背景下優化成教會計課堂教學的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8(5):117-119.
[2]畢方喆,林少娟,余向群,等.“互聯網+”背景下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6(18):121-122.
[3]周蕊,吳杰.“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5,28(24):61-62.
作者簡介:王玲琳(1989-),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