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學
[摘要]語言翻譯是一門藝術,翻譯水平的高低不僅僅取決于譯者的語言運用能力,更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文化素養和悟性。本文從悟性在語言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入手,探討了翻譯中悟性思維的培養方法及運用。
[關鍵詞]悟性思維;語言翻譯;悟性
一、導言
眾所周知,語言翻譯是一項極其繁雜的工作,是由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化的過程,即人腦對語言信息的集中處理及成像過程,譯文是否能準確再現原文的意境,有時候并不取決于翻譯技巧或語言功底,而是取決于譯者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即“悟性”。
所謂悟性,是指我們對事物的感知力和洞察力。而翻譯中的悟性即指譯者能準確把握原文的意境并能恰如其分地將其神韻用目標語言表達出來。每一門語言皆有自己的表意特征,如漢語以成語為美、排比為雅、雙關為妙,英文則多平鋪直敘以求通達。高水準的翻譯作品不僅文字暢達,而且意境高遠,這種悟性多來自于譯者內心,屬于智慧的范疇。
二、語言翻譯中的悟性思維
語言的翻譯是需要極高的悟性的。不難發現,古今中外鼎鼎有名的翻譯大家均是悟性極高之人,如古代的鳩摩羅什、唐玄奘到近現代的嚴復、董樂山、矛盾、傅雷、季羨林、王道乾、沙博理、錢鐘書、王佐良、楊憲益、許淵沖等,均在語言翻譯方面表現出極高的“悟性”,其在語言的把握上亦較精準,完全看不出翻譯過的痕跡,猶讀原作一般,而且,有些譯作的意境與原作相比有過之無不及。這些翻譯界的驚人成就,除了其深厚的語言能力、文化底蘊、轉譯技巧,還有他們驚人的“悟性”,這是很多人窮其一生追求但永遠難以達到的境界。
馮世則在《翻譯匠語》一書中指出:“人文思維貴在發散,貴在個性,貴在感悟及其不可預見性。”也就是說,翻譯是一個人文思維的轉換過程。鑒于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故而行文模式也有較大差異。諸多譯者因缺乏對這種差異的充分認識,其譯文多顯生硬,可讀性較低。“如何以另一種語言再作表達?有時一索即得,有時卻難免糊涂。”,兩者之間自有可迂回與再創造的空間。一索即得者,因通過譯者之再造,讀者即豁然開朗;而難免糊涂者,因其未經譯者徹悟梳理,所以有胡言亂語之嫌。
思考問題時,中國人慣用悟性思維,即靈感與創新,因而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恍然大悟之類,這些是悟性思維最通俗的概括。悟性思維具有跳躍性、無邏輯性及偶然性的特征,多通過對比、相似、聯想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得以實現。因此,翻譯之前要求譯者對原文進行聯想和發散,盡量讓自己身臨其境,走人作者的內心世界。翻譯過程中則不可醉心于斟詞酌句,而是以偶發式思維達到與原作者靈魂的溝通。如昆明《大觀樓長聯》的英譯本眾多,好的譯作也有,但讀起來總是缺少點韻味,難以與作者孫髯翁的心靈世界產生共鳴,多因譯者極少使用悟性思維的緣故。
1971版直譯作品對原作進行了直接轉譯,但總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平淡感,缺乏韻味。相比之下,嚴復先生的譯稿中,我們儼然看到一個飽經風霜的孤獨的老人獨坐窗前,悵然望著窗外,感悟世事變遷、歲月如歌,而提筆寫下他的鴻篇巨著的情景。很顯然,嚴復先生已經走入赫胥黎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其譯作中投入很多情感,并把赫胥黎的思想變成流暢雅致的古文表達出來。這種情感的投入,其實就是悟性思維。
雖然赫胥黎的原作字數眾多,語法結構復雜,但經嚴復先生的寥寥數語,讀者便進入一個荒涼慘淡的場景。從嚴本可以看出,其在翻譯過程中幾乎脫離了原文的脈絡,轉而采用藝術化的表現方式,在譯文中加入了很多活的元素,使讀者根本看不出這是譯作。這種譯法保存了原文的神韻,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時候,譯者需要放下固有的思維模式,深入領會作者的意圖,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轉譯和再創造,這是翻譯中可以廣泛遵循的法則。
筆者曾經試譯過一位美國成功學大師Ralph Marston的勵志短文。開始數篇采用直譯或意譯,但總感覺淡然無味,無法引人以深思。在后期的翻譯中,加入很多悟的因素,效果就不一樣了。
生機者,人之所需也。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踟躕彷徨,若秋蟬之哀鳴,其死不遠。是故棄其哀,絕其糜,堅其志,虛其心,則生機見矣。
雖然譯文的行文以古文體呈現,而且這種譯法已然脫離了原文中的字句,在譯文中幾乎找不到對應的詞,但保存了原文的神韻,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是筆者較常使用的翻譯手法。很多時候,譯者需要放下固有的思維模式,深入領會作者的意圖,然后根據需要進行轉譯和再創造,這是翻譯中可以廣泛遵循的法則。
三、悟性思維的培養
在翻譯中,處處可見悟性的重要性。一篇好的譯作,體現的不僅僅是譯者的語言功底,更體現其對原文意境的領悟能力,并對譯文進行藝術加工而褪去翻譯的痕跡。翻譯中的悟性,常以跳躍性、發散性甚至逆向思維為主要特征,這種思維習慣可以通過長期實踐得以形成。
首先,保持積極樂觀心態。所謂文如其人,譯者的心態樂觀,則譯文順暢優雅,反之,則行文晦澀生硬。筆者曾做過調查,隨機抽取5名能力相當但生活背景不同的英語專業的學生,讓其在限定時間內翻譯同一段短文。調查結果較出人意料。筆者發現,其心態不同對譯作的表現效果影響甚大。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作品的翻譯,應該在輕松的心態中完成。
其次,拓寬視野、博覽群書。“悟性”即“領悟出來的知識、才能、見解”,而這種領悟必然充足的經驗和閱歷。古今中外有名的翻譯大家無不學貫中西、博覽群書的。唐玄奘開始翻譯佛經之前已經過多年參學佛法,已了悟佛理,因此翻譯起來得心應手。此外,翻譯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總結的過程,要善于積累相關知識,增長見識,增強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辨力。博覽群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和文學修養,所以絕大多數翻譯名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譯文所傳達的意境完全看不出轉譯過的痕跡,其所營造的畫面感勝過原創。而這些高水平的譯作往往需要譯者擁有寬廣的視野方能成文。
其三,用心體悟、實現超脫。翻譯中的悟性重在體悟,這與每個人自身的體會、心得有關,而且很多時候需要實現意境的升華與超脫。正如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身養性,是幫助我們尋找智慧的。因此,翻譯之前,我們需要認真閱讀原文,并認真體悟原文的意境并在大腦中呈現一幅完整的畫面,然后才提筆翻譯,這時的譯文所呈現的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文章。特別是文學類翻譯,更是如此。
綜上所述,翻譯悟性思維的培養并非朝夕之事,而是長期翻譯實踐及廣博多聞的結果,這是一個漫長的求索過程,通過量變達到質變,出現那種“頓悟”感,這是翻譯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靈感,也是譯作能使實現質的飛躍的必要條件。
四、結語
翻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門藝術,是一個譯者綜合素質的體現。一部好的譯作,不僅體現了譯者精湛的語言運用技巧,更能看出其悟性的高低。從翻譯本身來看,悟性的高低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也是衡量譯作優劣的衡量標準。而悟性思維是可以后天培養的。只有不斷實踐、分享、拓寬視野,才能提升自己的悟性,用心體悟作品的意境,對譯作進行藝術升華,才能使譯作具有靈魂。這是一個長期的培養和實踐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