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果
摘要:新課改的實施對于教師的能力、志向、才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對此我們做了相關調查,處在一線工作崗位的眾多教師也給了我們相應的解答與啟示。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更多扮演的是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是幫助學生學習、成長的人。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角色
一、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修訂稿)》中提到“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我們的調查中,65%的教師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有一致的認識,即語文既是一種基礎性知識,一種交流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工具。有35%的教師認為語文課程是中小學設置的對學生進行言語教育的基礎課程。我們看到他們大多忽視了語文課程的基礎性性質——言語教育。言語教育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師必須對此有相對深刻的認識,進而更好地定位語文課程性質,探索屬于自己語文課程的教學方式與特點。
二、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新型教學觀
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參與者、踐行者,新課改首先應該體現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上。在我們的調查中有52.33%的學生都喜歡老師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語文課堂,與學生互動很多,有時候會把整個課堂交給學生,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請同學幫忙解答或討論,但很少提醒學生哪些會作為考試內容。這是學生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標準》所體現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與學生建立起一種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改革是隨著時代變化應運而生的,所以在其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將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結合起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人,而且是幫助學生疏通思想、健全學生思想體系的人,能夠幫助學生將知識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
三、知識文化修養的提升
學生的全面發展,前提就是老師要有全面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于漪老師說過:“語文教育的質量歸根到底還是語文教師的質量。”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運用好這個角色的職能,并非易事。通過調查我們得出: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僅有本專業的學習,還有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綜合知識的學習,兼容并蓄、滲透整合。所以,語文教師要能屈能伸,屈能關注知識的培養,領悟教材的內涵,伸能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博古通今,貫通中外,將課堂、教學放到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去觀視。在此基礎上,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與文化修養。在我們的調查中,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建議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教學技能、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耐心、毅力也不可或缺,要用行動影響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四、提升教學技能,保證課堂質量
扎實過硬的教學能力是教師教授好一門課的必要保證,尤其是語文教學,教師更應注重自身教學技能的提高。
1.流利準確的語言表達
語言作為教學過程中必不缺少的工具,理應承擔起自身的重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吐字清晰、抑揚頓挫,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在當今時代,網絡語言已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去。教師在對待網絡語言上要理智、理性對待,不能盲目抵制和排斥。網絡語言存在肯定有其合理性和價值,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這樣思想才不會落后,語言才不會匱乏。
2.規范的書寫技能
漢字作為語文教育與學習的重要載體,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修訂稿)》規定學生能夠“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些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速度”,并且“臨摹名家書法”。如果教師沒有規范的書寫技能,要說服學生正確熟練地練習書法是相當難的。這就要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執筆到書寫姿勢,從筆畫到字形變化,都要符合規范的書寫要求,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其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多媒體教學能力
新課改的進行中,很多教師都傾向于多媒體的使用,甚至有人以為新課改就是從黑板到白板的變化。所以,對于多媒體的運用也受到了眾多教師的關注與思考。孫紹振老師認為“多媒體為‘豪華包裝”,是“假語文”。的確,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很多教師只追求形式上的華麗、復雜,卻忽視了知識的傳遞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語文課堂需要將語言、文學與人生進行完美的融合,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杰出的應變能力、大方自信的展示等都是語文教師需要具備的能力。教師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身技能,同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學生需要怎樣的課堂,需要怎樣的教學方式,需要怎樣的知識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課堂的質量。
新課改在逐漸步入正軌,而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豐富自己,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怎樣將知識轉化為思想?如何在信息技術作為知識載體的社會中提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如何在信息作為知識形態的情況下幫助學生選擇有利于自身成長的知識資源?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理念與實踐經驗,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準與教學水平。這需要一個過程,教學本來就是一個過程的積累,所以對于語文教學的研究,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進一步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