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輝
摘要:在教學改革的影響下,小學語文的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小學語文不僅要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還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建立各項基本的素養,對語文產生持久的熱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情感;審美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在小學各學科的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新課改要求從小學階段培就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對文字和課文等具有感受力,也就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用心體會文字的能力,這既需要教師開展閱讀課,也需要開展相應的作文課,對此,我們如何將各種教學融合起來,實現學生整體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呢?
首先,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對于語文學習興趣的建立。眾所周知,興趣是指引學生學習的一位良師,學生對語文有了興趣之后自然會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和改變,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雖然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重視,但是因為從小就接觸語文學習,所以學生對于語文只是一種習慣,而并沒有很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只是每天按照教師的安排預習、背誦、寫作等,并沒有積極地進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語文成績總是不高不低,沒有提高,這主要就是因為學生對語文缺乏興趣。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培養學生的興趣呢?
第一,教師要挖掘語文課本中的有趣因素,學生對于一些新鮮的和自身有關的事情比較在意,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會表現出不耐煩來,這是因為學生并沒有用心去感悟,這篇課文的內容也就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發言,談論自己喜歡的秋天景色,然后再引出課文內容,讓學生有比較地去學習這篇課文,如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此階段的學習狀態,那就是必須建立在學與玩相結合的基礎上,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性和針對性比較差,他們對于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貫穿玩的因素,在玩中進行有效學習。例如在寫語文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裝飾語文作業本,在旁邊畫一些漂亮的圖案和花草,從而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有效完成作業,一舉兩得。
第三,興趣教學還需要教師充分關注學的目的性,玩只是作為一種手段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在開展興趣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好教學設計,選擇合適的內容來搭配學習,從而實現教學效率和目的的快速實現。
其次,教好小學語文還需要教師關注學生情感的培養與發展。語文本身就是借助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小學語文課文還是學生自己寫作,都需要情感的參加,但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難免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情感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情感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親密的師生關系,語文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不少語文教師還擔任班級的班主任,因此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和學生實現有效的溝通,這種充滿情感的教學可以有效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率。
第二,還有一種情感就是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情感,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充滿情感的學科,學習也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自我情感的培養和挖掘,我認為教師應該多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我的情感。例如在學習完《春曉》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于春天的感受和喜愛,或者說一下自己喜歡的季節以及喜歡的原因等,這樣讓學生把關注的視角轉移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實現學生情感的豐富。總之,情感與小學語文教學密不可分,教師要充分關注這方面因素的挖掘。
再者,小學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教會學生如何用充滿美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世界和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其道德和人文情感產生美的導向,從而為學生今后形成美的人格做好鋪墊。但是,現在很多教師忽略了審美教學,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下降,語文成績并不能說明一切,而是要注重學生美感的提升。但是,審美教學并不是復雜的教學方法,而是通過簡單的一些教學手段來實現的。
第一,教師要挖掘課本教材中的美的因素,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學生不容易理解那個時代戰士的犧牲精神,無法完全把握這種審美,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情境的塑造,通過逼真的圖片和故事表演吸引學生,帶領他們投入到這個文學世界中來,用心體會這種審美感受,從而鍛煉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第二,教師要實現審美的外化,也就是要求學生按照審美規范來糾正自己的日常行為和學習表現等,幫助學生有意識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這是審美教學的重要內容。
第三,審美教學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且定期進行交流溝通,讓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好,這是語文教學從小規范學生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教師要對學生的審美教學給予高度重視。
最后,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實踐是幫助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來,進行知識和情感的內化的重要途徑,只有借助于實踐,小學語文教學才算是完整的和有意義的。但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復雜,課時緊張,很多學校也考慮到安全問題就放棄實踐教學,導致學生一個學期都沒有進行社會實踐,學生只知道沉浸在課本中,對于身邊的生活沒有特殊的感悟。教師應該定期組織學生一起感悟生活、觀察生活,從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
第一,教師和學校應該每個學期都組織一些與課本教學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了《游子吟》之后,我們可以開展一次母子游戲大賽,在實踐活動中穿插母子之間的互動環節,從而讓學生與母親的情感得以溝通和深化,同時也加強了課本教材對學生生活的影響。
第二,實踐教學還需要學校初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其實學生對于校園外面的世界是充滿好奇的,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讓他們走入社會。例如為一些公益活動做助手,或者到敬老院、孤兒院等與他們建立友誼,互幫互助等,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因此,實踐教學是完善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簡要論述,可以看出小學語文的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和現實需求,開展多樣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