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提升居民消費傾向與財政支出政策供給問題探析

2017-08-01 00:05:44盧萍
關鍵詞:財政支出

盧萍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經濟理論與實踐

提升居民消費傾向與財政支出政策供給問題探析

盧萍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財政政策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導引作用。我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三十多年中,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情況下,居民消費行為仍相對理性謹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不及投資明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后,我國財政政策的調整將決定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幅度,進而決定經濟增長的引擎拉力??茖W的財政支出政策,應當保持適當的經濟支出比例,保證經濟支出的消費效益最大化;應當適度增加民生保障支出,強化居民未來保障預期;應當合理分配民生資源,保證民生財政資源被公平使用,發揮財政支出政策調節收入分配的功效。

居民消費;財政支出效益;公平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居民消費是消費需求的主要內容,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的強弱不僅關系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我國經濟建立新常態和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國經濟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但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遠不及投資明顯。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的變動,直接決定于其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未來保障預期;而財政支出政策是調節居民收入、影響居民消費的制度保障。

一、我國居民消費傾向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

依據凱恩斯理論,一個正常的經濟社會,經濟不景氣可能源于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流動偏好陷阱和預期收益不足。消費傾向指消費群體在不同時期對商品需求的變動趨向,是消費開支占收入的比例。消費傾向能夠表明消費者消費行為和消費意愿的變化,其變動取決于許多因素,最根本的在于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在貨幣供給既定的條件下,流動偏好陷阱將導致利息率升高,而資本的邊際效率又因為預期收益不足而偏低,當資本的邊際效率低于利息率時,必然導致投資不足。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將直接導致總需求不足,從而導致經濟不景氣問題的出現。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有其特殊性,無論是高速增長階段還是增速放緩階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過于倚重出口和投資、消費群體弱于消費的問題。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盡管在近幾年步入新常態,但也可謂增長迅速,我國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消費行為卻依然呈現謹慎狀態。201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520元,2016年為23 821元,2011—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1 301元,扣除物價水平,累計實際增長62.6%[1]。與此相反,我國居民消費傾向呈現下降的總態勢并未根本改變;同時居民的儲蓄熱度也始終未減。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26萬億元,人均儲蓄接近2萬元;2013年末44.8萬億元,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2014年末48.5萬億元,人均儲蓄超過3.5萬元;至2016年則突破4萬元[2]。2011—2015年,我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54.5%,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但與歐美國家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致使出口壓力加大,產業轉型升級投資乏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無疑成為最令人期待的環節。但就目前形勢而言,我國居民消費傾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盡管近年來我國不斷調整財政政策,以期提高居民有效需求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制約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我國的財政支出政策。

二、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與我國財政支出政策

我國的財政支出政策之所以沒有發揮出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最大功效,主要原因在于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

2007年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突襲各國,使我國的出口貿易嚴重受挫,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和就業的增長。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國內經濟增長與就業需求的壓力,2008年末至2010年末,我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制定并實施了“4萬億投資”的一攬子計劃。“4萬億投資”盡管在當時起到了遏止經濟下跌的作用,但也確實留下了“過度投資消化不良的后遺癥”。就后危機時代和4萬億投資構成看,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缺乏合理性,不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及其負效應正逐漸凸顯出來。

(一)經濟事務支出比例較高,抑制民生財政資源數量的增加

在我國財政支出中,經濟事務的支出比例一直較高。2008—2014年,我國財政經濟事務的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22%左右的水平,遠遠高于其他財政支出項目,長期以來穩居財政支出之首,比發達國家中該項比例較高的國家高出10多個百分點。如此高占比的財政經濟事務支出,不乏投向了低效項目和重置項目,由此造成了產能過剩與投資浪費現象。經濟學家成思危在2009年召開的中國第九屆經濟論壇上表示,當時我國鋼鐵產能過剩2億噸,由此造成的投資浪費萬億元。2012—2014年,我國粗鋼的產能利用率比發達國家共識的合理區域的下限年均低近5個百分點;產能閑置年均2.71億噸[3]。高鐵大投入的問題也陸續顯現。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8萬億元、新線投產3.05萬公里,其中高鐵建設成果顯著,至2015年末,全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2016年,全國鐵路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 015億元,投產新線3 281公里,新增投資規模5 500億元,到2016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4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2萬公里以上。高速鐵路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公路和航空客運產生了替代效應。在有些地區,由于高鐵的開通,直接導致客運和航運量大幅度減少,給公路和航空客運帶來了壓力和沖擊。在房地產領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除去隱性庫存,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68 632萬平方米。在城市建設方面,一些地區建后改、建后拆的問題并不少見。較高比例的經濟事務支出,一方面不利于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另一方面,對民生支出也形成“擠出效應”,反映出我國財政資源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給錯位。

(二)民生支出總量不足,制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財政民生支出是財政支出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是將改革成果惠及全體公民的體現,是間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能力的有效方式。所以,從全球金融危機到后危機時代,我國政府始終將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作為發展的目標之一,不斷強化民生建設,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2007—2014年,國家政府社會保障與就業公共支出年均增長17.7%,教育支出年均增長14.4%,醫療衛生年均增長29.8%。

盡管上述用于民生的支出連年增加,但相對經濟事務支出而言,總體占比并不高。

表1 2007—2014年我國主要財政支出項目比重(按功能性質分類)

2007—2014年,我國經濟事務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除個別年份外,其余均保持在22%左右,遠遠高于社會保障與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項目的配比。從占公共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社會保障與就業的支出呈現出下降的總態勢,從2007年的10.9%下降至2014年的10.5%,其占GDP的比重與國外發達國家、轉型國家同一指標相比更是相形見絀。教育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雖然有所增加,但在GDP中的比重2012年首次達到4%的國際標準,盡管2014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但仍然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在“4萬億投資”計劃中雖然用于保障性住房、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總額為9 200億元,占整個投資計劃的23%,但并沒有體現出用于整合城鄉間、體制間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所需的支出項目。由此可見,民生建設的資金需求與供給之間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三)民生財政支出分配不公,加大了貧富差距

相對于GDP總量、經濟事務支出比例和發達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我國財政民生支出的配比遠不能滿足民生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與此同時,還存在著財政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比如在醫療領域,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并沒有平等地使用在每個公民身上,那些離休干部和具有較高職位的人員一直享受著高水平的醫療補貼,他們能夠公費或以極低的費用長期占用優質的醫療資源,且其中還不乏存在家屬“搭便車”的情況。而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實行醫療保險,在相同層次的醫療單位,無論門診還是住院診療,不僅個人要承擔相對較高的醫療費用,優質的醫療資源更是難以企及。教育領域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在每年給高等院校的撥款中,各級政府均是將更多的財政資源配置給了少數院校。財政部2012年預算安排顯示,2012年國家財政投入支持高校發展資金1 352.5億元,占整個教育支出近36%,但主要用于推進“985”和“211”工程之內高校的發展。2009年至2013年的公開數據顯示,“211”高校拿走了19.3%的政府科研經費,“985”高校拿走了52.7%的政府科研經費,兩者共占政府科研經費70%,而“211”和“985”高校只占全國高校總量的14.3%[4]。財政撥款多寡的區分,實際上是將不同的高校進行了等級劃分,拉大了不同高校職工間的收入差距。而且,高校等級的劃分,對眾多的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產生的影響則更大。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用人單位直接或間接將“985”或“211”以上層次的院校畢業生作為招聘員工的條件,這實際上增高了非“985”“211”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門檻,增加了他們的就業難度,使許多困難家庭的大學生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難以實現。

在我國,有限的財政資源被更多地用于經濟事務,一方面出現了“握錢找項目”,亦即重復建設、低效投資的浪費現象;另一方面,惠及全體居民的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福利投入不足,進而制約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可持續經濟發展方式的形成,而財政資源分配不公,則會擴大收入分配的不公。

三、提升居民消費傾向與我國財政支出政策的導向性調整

財政支出的不同內容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的關聯各有表現。按經濟性質進行分類和分析,購買支出是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它是政府的市場性再分配活動。政府購買支出直接關涉社會生產和一部分人就業。所以,政府購買支出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解決一部分人的收入和消費問題。而轉移支付一般是指政府的財政撥款。其中政府的轉移支付主要用于社會保障和財政補貼等福利方面支出。政府間的轉移支付主要用于政府承擔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服務。一方面,轉移支付可以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減少居民的家庭成員發展等必須支出內容和預期保障支出內容,從而間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數量。因此,財政支出的內容和方向不僅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導引作用,對收入分配也具有有力的調節功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強社會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建立消費主導型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科學合理的財政支出體系作保障。

(一)調整支出結構,創造消費增長點

1.適當降低經濟事務支出比例。在我國財政支出中,經濟事務支出占比一直較高,占用的財政資源較多,對民生等社會事務的支出具有擠出效應,抑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阻礙了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國不斷出現重復投資、某些行業生產能力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必須適當降低經濟事務財政支出的比例,財政資源應根據我國各項事務發展的需要科學配置、恰當使用,避免出現重復投資等財政資源浪費的現象,把有限的財政支出用在切實需要、最亟需解決的、能提高居民可隨意支配收入、能增加居民保障預期的事務發展上,保證財政資源的調節功效最大化。

2.提高財政經濟支出效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除了適當降低經濟事務支出的比例外,還必須用好經濟建設費用。財政支出應圍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而向高科技項目傾斜,發展中國“智造”,大力支持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促進高科技成果產生、轉化與運用;資助企業開發、生產出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生產用品和生活用品,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開發升級的消費市場,不斷以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吸引消費者,留住消費者。另外,增加對教育文化、休閑旅游等產品開發及其配套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結構和需求層次發生變化,對精神文化、休閑旅游等活動需求日益增多,但至目前,國內各省對此類產品及其設施的供給存在短缺,有的雖有所供給但在層次或環境上不能達到消費者的滿意。因此,各地政府應根據本地區自然及人文資源優勢,以適當比例的財政支出,引導、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開發或提升居民有消費意愿的精神文化、休閑旅游產品及其配套設施,滿足居民不斷提高的精神和享受消費需求。

3.有選擇性地支持老齡產業發展。我國已進入快速老齡化社會,這就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消費者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老齡人口。老齡人口的需求結構參差不齊,需求層次高低有別,但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相同的。從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角度,老齡人口基本生存需求的社會福利事業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從挖掘老齡人口消費潛力的角度,發展老齡產業勢在必行。那么,如果把發展老齡福利事業與發展老齡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將會達到雙贏效果。對此,應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運用利潤規律吸引民營資本發展老齡產業,開發老齡產品和服務。政府要在政策上積極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老齡產業,并加大對從事老齡人口福利性產品和服務類企業的財政支持力度;與此同時,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激勵其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服務的層次,以服務質量和差別化吸引消費者,使受服務對象滿意,進而激發老齡人口的消費熱情。

(二)強化民生保障支出,增強居民未來保障預期

民生支出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是最基本的民生,財政在此兩項的支出將直接影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近些年,我國的民生支出雖不斷有所增加,但用于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支出,還遠不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也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據部分城區調查,相當多城鄉居民除基本生活花銷外,最大的消費負擔就是子女教育;在擴大消費的顧慮上,基本因素是收入少或怕失業、怕養老沒保障、怕得病留錢醫治和擔心影響子女上學。由此可見,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相對不高是居民擴大消費的主要制約因素。所以,促進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必須強化民生保障支出。

1.增加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種福利事業,增加教育投入,必然會減輕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負擔,減少居民的教育儲蓄,提高居民消費信心,從而促進其即期消費。提高教育福利水平,首先應加強基礎教育,尤其是加大對偏遠、薄弱地區的經費投入,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基本求知需求能夠在學校里、課堂中一次得到解決,杜絕產生課堂外教育的經濟負擔;其次要擴大實施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措施,在現有資助的基礎上,應對家庭確實貧困的學生,特別是職業院校的貧困大學生,根據其貧困狀況,程度不同地給予學費減免和生活補貼,補貼標準應考慮就讀學校所在地的物價水平而浮動,充分發揮教育的福利作用,杜絕因學致貧現象產生。

2.增加社會保障的支出。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意愿緊密相關。從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的變動事實以及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缺乏對未來生活保障的信心。因此,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是拉動居民消費的根本所在。首先,加強社會保障,必須建立健全系統全面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以法律約束全民參保,特別是農村居民、失地農民和城鎮靈活就業居民的參保,明確參保主體的責任和權利。在合理確定參保主體繳費比例的前提下,各級政府要適度增加財政補貼額度,用參保補貼的方式把全民納入社會保險體系之中。其次,提高保險給付標準。除子女教育外,居民主要的消費顧慮還有養老和醫療保障。在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居民不得不壓縮當前消費,而為未來養老和醫療進行儲蓄。在全民參保的基礎上,如果擴大醫療保險的給付范圍,提高醫保報銷的比例,會減輕居民醫療保健的經濟負擔。與此同時,應增強國家對公民的養老責任,提高公民的養老金替代率,建立養老金與經濟發展聯動機制,使居民不斷感受和享受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國家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能增加居民的隱性收入;養老保障水平提高,會直接提高退休公民的名義工資,增強退休居民的消費能力;而且,此舉將提振居民未來保障信心,從而減少即期儲蓄,增加當期消費。最后,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基礎、最初始的內容。在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的我國,必須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明確規定各項救助條件,救助標準和水平應與經濟發展程度和物價上漲幅度相協調。社會救助主要針對收入弱勢群體,提高社會救助水平,有助于低收入群體購買力的提升。

3.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是幾乎所有中國人的生存思維定式。為了能購買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普通工薪階層省吃儉用,削減其他開支,壓制消費欲望。工薪階層是社會消費的主力,工薪階層節制消費,必然導致社會購買力不強。減輕工薪階層購房之累的最有力措施,就是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加多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在保障房建設方面,政府可與社會資本、與房地產企業合作,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將空置的商品房激活,將其打造成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必須交通便利,管理到位,就醫、入學等配套設施齊全。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可為初入職者解燃眉之急,可減輕年輕職業者的家庭負擔,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購房壓力。保障性住房主要針對的是中低收入群體,中低收入群體購房壓力的稀釋,能夠增加他們可隨意支配的收入,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釋放消費的欲望。

4.增加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購買服務是政府從市場主體手中購買相應的服務,其實質是政府借助和利用市場資源提供部分服務并藉此履行相關職責的行為。民以食為天,就業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礎。現階段,就業崗位亦成為稀缺資源之一,通過政府增加購買服務,能夠增加并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或幫助一部分人就業,從而保障部分群體能夠獲得基本生存或促進消費所需的經濟收入。因此,增加政府購買服務對于促進就業和居民消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合理分配民生資源,促進資源使用公平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轉型發展時期,因眾多因素形成的貧富差距懸殊,導致我國社會消費需求增長不旺。縮小貧富差距的唯一路徑就是財政政策調節,如果財政民生資源使用不合理,則會加劇貧富差距。因此,體現民生資源使用的普惠性,讓普通工薪階層享用更多的民生資源,財政支出適當傾向于中低收入群體,是提高社會消費力的最有效的措施。

1.公平分配醫療資源,促進醫療資源使用的均等化。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的少數醫院,是造成普通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根源。消除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及所產生的矛盾,就必須加強對城鎮薄弱醫院特別是農村醫療機構的扶持,各級財政應設專項資金,一方面要有計劃、分步驟地支持城鄉薄弱醫療機構(主要是農村醫療機構)更新醫療設備;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聯手,促使醫療技術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把優質醫療機構醫療技術人員的扶弱工作經歷和薄弱醫療機構醫療技術人員的學習工作經歷作為評職晉級的必備條件,促使薄弱醫療機構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技術快速提高。醫療費用的使用要逐漸扶正,要適當向農民、城市無固定職業者等中低收入群體傾斜。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基本覆蓋的醫療保險制度,但是像農民、城鎮無固定職業者以及一些非公有制企業退休的職工等此類中低收入群體,他們的醫療保障的水平并不高,除住院報銷一定比例外,其他的醫藥費用基本自主解決。與此相反,具有較高職位、較高收入的群體,醫療保障水平也很高,有些人長期進行醫療,卻無需負擔任何費用或負擔微少費用。醫療費用的這種“倒掛”使用,拉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只有均衡地分配醫療費用,適度擴大中低收入群體醫療費用的配有量,才能減輕他們的醫療負擔,相對提高他們的收入;才能縮小貧富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從而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增強社會消費能力。

2.消除高等教育資源的“特惠制”,創造公平的發展起點。我國公立高等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近些年,我國各級財政高等教育經費不斷增加,但更多的是提供給重點大學使用。原“985”和“211”工程之列的重點院校以及未來“雙一流”建設所涉及的高校,在正常財政撥款之外,還會獲得多種不同名目的專項經費,僅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這些重點院校就會源源不斷地獲得。財政高教經費對重點院校的“特惠制”,使重點院校在經費來源、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的取得和高層次發展平臺的獲取上形成了“馬太效應”,這不僅減小了非重點院校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也拉開了不同高校教師間收入的差距[5]。應當廢止高等學校的等級制,消除高教財政資源的“特惠制”,讓財政資源普惠到所有高校,為每一個高校提供公平的發展與提升機會。要用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在各高校統一設立專項資助金、助學金和各種各類的獎學金,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完成學業;獎勵刻苦學習、勤奮鉆研、品行兼優的優秀學生,使學生置身于公正人性的學習環境之中,健康、快樂、全面地成長、成才。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和競爭起點,才能確實減輕一部分普通工薪家庭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從而挖掘其消費潛力,促進其放心消費。這也是財政高教支出調節作用的體現。

3.轉移支付適度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轉移支付是調解收入再分配的有力措施之一[6]。但是,由于以往我國轉移支付制度欠合理,導致轉移支付再分配調節的實效并不理想。例如,在工資調整中,職級、薪資越高的人,工資漲幅越大;而職級、薪資越低的人,也就是最應該增薪的人,反而工資漲幅越小。如此等等,欠合理的轉移支付制度,實際上拉大了收入差距。所以,發揮轉移支付再分配調節的功能,就必須把轉移支付更多地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使用。首先,應當理順工資結構與增長機制??茖W的工資制度必須體現出職級、職稱、學歷、知識與技術含量、勞動復雜程度、工作履歷等區別;在此基礎上,工資的增長則應強化公平,避免出現工資增長的等級制而產生的轉移支付逆向調節的矛盾。其次,增加對農民、城市無固定職業者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保險補貼。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多種原因,低收入者無力加入平均水平的社會基本保險,這意味著他們無權享受平均水平的社會基本保障。長此以往,低收入者永遠不能擺脫貧困的窘境。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保險補貼,不僅能減輕其現今經濟壓力,也能增加他們未來生活的保障,進而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因此,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改善民生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不斷提升低保、醫療標準,逐步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使惠農補貼陸續發放到位,必須使轉移支付向中低收入者有更大的傾斜[7]。

(四)匯聚社會力量,發揮第三次分配的補充調節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指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由政府倡導或批準的、由民間團體和個人自愿捐贈和自主籌資,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的過程。在轉型發展時期,我國用于社會保障的財力有限,第三次分配無論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均具有重要意義[8]。因此,應當積極推動第三次分配發展,拓寬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

1.推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慈善是民間自愿的捐助行為,這種捐助行為能夠彌補政府力所不及的社會救助的不足。中華民族有著扶貧濟弱的優秀傳統,政府應依靠民眾的慈善力量,促進慈善事業發展。要健全相關政策、法規,規范慈善活動,加強慈善工作的監督與管理,慈善財物的分配與使用必須公開、透明,建造誠信慈善的社會機制和社會影響。要繼續用政策優惠的手段鼓勵慈善行為,對進行扶貧濟困的團體和個人視捐助數額給予不同稅費的減免,以此引導更多的人參與慈善活動,營造全社會支持慈善的社會氛圍。

2.充分運用彩票公益資金。彩票公益資金是指以資助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通過發行彩票方式從社會民眾手中籌集的資金。在我國,國家發行的彩票主要有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兩種。發行彩票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彩票公益金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由于彩票有中獎的激勵,所以,有相當多的人積極主動購買彩票,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會,盡量多地籌集社會閑散資金,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補充資金。鑒于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資金缺口巨大,政府應該發行養老福利彩票,養老福利彩票籌集的資金專門用于收入弱勢群體的養老保險補貼和低水平養老發放金的補給。養老福利彩票是拓寬養老保險資金的渠道,若開通這條渠道,則必須嚴明養老福利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提高社會誠信度,只有這樣,才能使養老福彩持久助力,推動我國養老保障邁向更高層次。

總之,第三次分配是以公民的社會責任感為前提的,它是社會文明的結果和象征。在我國物質文明已有很大發展的現階段,可以說第三次分配能夠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資金源泉。大力促進第三次分配的發展,就是舉全國之力辦全民之事,這不僅能彌補社會保障中政府轉移支付供給的不足,也能為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注入資金動力。第三次分配正在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助推劑、社會文明與和諧以及民心凝聚的膨化劑。

[1]林暉,陳煒偉.2016年全國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跡B/OL].(2017-01-20)[2017-02-2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1/20/c_1120353289.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7-02-28)[2017-03-10].http://www.cnstock.con/v.news/sns.bwkk/201601/3684867.htm.

[3]苗長興.化解產能過剩的途徑和措施[J].新金融評論,2015(1):25-30.

[4]王維懿.公共財政該不該向名校傾斜[EB/OL].(2013-07-26)[2016-11-08].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 0726/c78779-22335018.html.

[5]曾建中,李夢.211和985高校20年存廢之爭:財政撥款相差23倍[EB/OL].(2014-12-05)[2016-12-08].http:// 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1205/224421010203.shtml.

[6]李實.中國收入格局的變化與改革[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5.

[7]李實.中國財產分配差距與再分配政策選擇[M]//遲福林.讀懂中國經濟新常態.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79-81.

[8]梁達.居民消費能力增強對中國與世界意義重大[N].上海證券報,2008-01-11(9).

Research on Stimulat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Propensity and Government’s Fiscal Policy Supply in China

Lu Ping
(College ofMarxism,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Government’s fiscal polic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conomical society.Over China’s more than thirty years of sus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the households’disposable income keeps rising.But the households’consuming behaviors are still rather cautious and rational,household consumption contributes less than investment to economic growth.With the gearing dow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 adjustment ofgovernment’s fiscal policywill determine the improvement ofhouseholds’consumingcapability,and this may further fuel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In a scientific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economic outlay should be kept at a reasonable level,which maylead tothe maximum ofconsumption benefit;the expenditure on the guarantee of households’livelihood should also be raised,which may improve the households’expectation about future;more public resources should be allocated to and fairly used in people’s livelihood,government’s fiscal expenditure policy thus function toadjust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households’consumption;fiscal expenditure efficiency;fairness

F224

A

1674-5450(2017)04-0073-07

【責任編輯:李 菁 責任校對:趙 穎】

2017-04-26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L15BJY022)

盧萍,女,遼寧丹東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財政支出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嚴格落實2020年省級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的通知
眉山市財政支出與公共服務供給實證研究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2020年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的通知
2017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
各級政府財政支出凈額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氣象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初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蜜桃| 天堂成人av| 国产色婷婷|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社|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67194亚洲无码|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亚洲天天更新|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成人播放|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95在线 | 毛片基地视频|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9热亚洲精品6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成年人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黄色视频影|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国产拍爱|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高清视频一区| 国产美女91视频| 色婷婷久久| 国产久操视频| 久草热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91|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在线97|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色|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97在线碰|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