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年度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16-JG1806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29-01
廣義上講,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特定教學情景下,相應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某一教學目的而進行的對話。本文所探討的是對話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普遍策略,這些策略可以應用于所有適合對話教學的課堂。
一、大學對話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很多學者在大學對話教學的實踐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以構建主義理論為指導,探討大學對話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1.對話教學的設計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話教學應以師生平等對話為主。但對話教學不應該是問答,而應是師生之間的平等探討。對話設計應該有啟發性,指導性。對話設計要避免結論式,灌輸式或預設結論式對話。比如,“那位同學來說一下這篇文章好在哪里”就屬于預設結論式,而“那位同學來發表一下自己對這篇文章的見解,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就是尊重學生見解,尊重學生表達權利的設計。
2.對話教學的設計應體現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對話教學應該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為主,這是新時期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對話的內容應該以開放性問題為主,問題的答案也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對錯性質的。對話內容應能夠觸發聯想,加深學生思考為宜。對話應鼓勵學生發表求新,求異觀點。對話過程中教師不應做結論式點評,而應就學生的思考深度,思考角度做鼓勵性評價。“你這么想是不對的”就不適合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思考與表達。“你思考的角度很新穎”或者“你所給出的答案與眾不同”則有助于學生正視自己的思辨能力,進而更加積極參與對話,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3.對話教學的設計應體現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
中國的學生從小到大一直長于知識點的記憶,樂于參加各種考試,競賽并通過分數與排名來體現或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但進入工作崗位后,創造力,動手實踐能力卻不盡如人意。教育質量與社會期望之間的落差使得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成為迫切需要。對話教學的設計要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所舉例子要貼近生活,符合工作實踐要求。對話教學過程中注重發現并培養學生的個性專長,鼓勵學生主動構建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4.對話教學的設計應體現遷移能力的培養
大學教育的目標不應停留在培養出多少合格畢業生,而應該是教會學生適應未來競爭社會的知識遷移能力。對話教學的內容既要有相同領域知識的類比,又要有不同領域知識的跨學科結合。相同領域的知識遷移可設計為引導學生利用文學批評理論來分析小說或批評影視劇。不同領域知識的遷移可設計為用心理學理論分析某一文學作品中人物行為動機或情結等。
二、學生參與度是大學對話教學實施成敗的關鍵
對話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參與度高,其接受新知識,新理念的意愿就強烈,就會積極配合思考,課堂學習過程就會比較順利,教學質量就會有所保證。教師應當從以下三方面關注學生的參與度:
1.行為參與的廣度
開展對話教學時,教師要觀察參與發言學生的比例,鼓勵主動發言,也可適當指定發言次數較少同學參討論。作為對話教學課堂的組織者與管理者,教師還要引導,提醒學生及時記錄整理討論的話題,對于學習過程中碰撞出的思想閃光點要鼓勵學生繼續加強思考深度,爭取形成論文。學生行為參與的廣度是良好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
2.思維參與的深度
行為參與的廣度能夠說明對話教學氛圍的寬松,民主,能夠創設有利于學習的課堂情境。但對話教學的質量更在于學生思維參與的深度。對話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優質發言,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對于泛泛而論的發言不要批評,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思考或反向思考,由淺入深的分析,探討問題。學生思維參與的深度是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
3.情感參與的真實度
情感參與的真實度是學生對自己學習內容的認可,是其內化學習目標的外在體現,是對群組學習環境與作為學習協作者的同學的認可,更是對作為自主學習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的認可。情感參與的真實度會對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鑒別學生情感參與的真實度。教師要通過精心備課或與學生真誠溝通,以學識打動學生,以愛心感動學生,進而與學生達成共同學習的默契,提高學生情感參與的真實度。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話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既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又需要師生雙方情感的投入,才能營造出適合學習的良好課堂氛圍。對話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目的是更好的啟迪心智,激發創造性思維,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對于對話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策略的探討必將會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而拓展,新的理念,方法也會不斷的得以補充進來,進而推動對話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論教育交往中的“偽對話”[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
[2]孫毅兵,師慶剛.會話分析中的“話題”面面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09)
[3]張增田,靳玉樂.論對話教學的課堂實踐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04(08)
[4]程亮,劉耀明,楊海燕編.對話教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李斌輝.論師生“平等對話”的阻力及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5(04)
作者簡介:
劉清明,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澳大利亞研究,翻譯學,教育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