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觀華
【摘要】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它是課堂閱讀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只有引領學生全心全意會文本,搭起生本對話的平臺,營造生本對話的空間,才能使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與文本成為知己,感受語言的色彩,傾聽文本的聲音,體驗文本的情感,就能與文本心心相印,最終讓課堂的生成更精彩!
【關鍵詞】學生 文本 對話 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38-01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對話,是新課程改革帶給我們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而在眾多的對話形式中,生本對話是重中之重,它是課堂閱讀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始終貫穿閱讀教學,只有在學生盡情地讀、大膽地說、自由地想、歡快地演中,語文課堂才能涌動生命的靈性,成為學生展示才華和個性的舞臺,成為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主陣地,語文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驛站。那么怎樣才能實現生本對話的有效策略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讀中對話—文本心靈的交流
新課標強調“以讀為本”,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讀是關鍵。只有充分地讀才能讓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才能使學生有深層的感悟,讓他們說得明白,說得充分,說得精彩才能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讓語文課堂大放異彩。由此可見,無論采用何種讀書形式,都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途徑。
課文中所描寫的情境,蘊涵的思想和感情,激發了學生相應的情感,調動了過去的學習、生活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這些感悟必須通過學生自己讀,與文本展開對話,達到與作者心靈的交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創造性地理解教材,促進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我在執教《去年的樹》一文時,緊緊扣住文中的幾組對話,引導學生進行角色對話,在自讀、同桌表演讀、品評讀的過程中,孩子漸漸走進了文本,有的說:“讀了對話,我感覺文中的小鳥很守信,大樹不見了,最終成了燈光,仍動情地唱歌給它聽,真了不起”;有的說:“讀了對話,我感受到了小鳥身上有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盡管幾次撲空,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我要向它學習”;還有的說:“讀了對話,我感覺大樹真可憐,如果大樹不被人們砍伐該多好”。孩子的感悟多么好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讀。讀使學生充分走進了文本,與文本進行心靈的交流,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都被激活了。
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但要注意的是,留給學生“多讀”的時間并不意味著讓學生隨意地讀、濫讀,而是要求教師應在選準“多讀”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多讀。我們主要抓住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重點句段;二是難理解的地方;三是有欣賞和運用價值的片段。
二、問中對話—生本對話的催化劑
閱讀教學過程中,話題的展開,話題的控制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問題設計得如何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有效性的問題能夠促進課堂教學發展,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感悟與體驗,使學生真正獲得思想的啟迪,得到豐富的感悟,心靈受到震撼,與文本產生了共鳴。所以,老師在課堂上應設置一些有效性的問題,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發揮最大的效益。如我在執教《凡卡》一課,當學生讀到“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這一句話時,我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問題:“凡卡在鞋匠那里當學徒,做的就是鞋子,那為什么沒有鞋呢?”這一問,馬上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于是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重新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切的對話,最后他們都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這樣的對話使學生明白:“凡卡的生活非常悲慘,簡直連豬狗都不如,沒得吃,沒得睡,挨老板打,受伙計捉弄,更不要說有鞋子穿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社會制度下人們的冷血無情。”學生就會在這個解疑的過程中,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由此可見有效的問題設置是課堂上生本對話的催化劑。
三、寫中對話—無聲勝有聲
魯迅說得好:“于無聲中聽驚雷”。如果說,把以讀為本促生本對話,是一種有聲的對話形式的話,那么“讀寫結合”促生本對話則是一種無聲的對話形式。有時無聲的對話形式更能有效地架起生本對話的橋梁,更能撥動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琴弦,產生“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效應,這都歸功于它特有的魅力。一旦文本的情與學生的情交融在一起時,便會產生巨大的“情感磁場”。我覺得教師要善于捕捉文章的“動情點”,以波動學生的心靈之弦。如《普羅米修斯》一課,在引導學生體會“最嚴厲的懲罰”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隨文練筆:面對宙斯毫無人性的懲罰,普羅米修斯始終沒有屈服,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最終用正義戰勝了邪惡,此時此刻,你一定思潮洶涌,能不能讓我們用筆來表達一下呢?學生寫得很精彩,如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我抗議,我抗議,你這種霸道的行經,太讓我失望了。你身為眾神之首,本應該是最仁慈,最善良的。你不配當眾神的領袖!”
學生寫完后,我認真地品讀著他們的心靈獨白,不禁讓我感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對話多么讓人賞心悅目,也多么讓人欣慰!可見,適時有效的寫話訓練,無疑能優化生本對話的廣度和效度。
四、演中對話—情境交融產共鳴
表演是兒童的天性,把表演引進課堂更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綜合表演適合于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有個性的對話,大多是課文的一個片斷或整篇課文。例如在《草船借箭》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感受周瑜明知故問,以公務為由逼迫諸葛亮造箭十萬支的奸詐險惡;和諸葛亮胸有成竹,以大局為重不與周瑜斤斤計較的高尚品質和卓越才華,我讓學生抓住周瑜和諸葛亮在借箭時的對話、神態、動作進行活靈活現的表演。通過表演,臺上的學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與性格特點,臺下的學生明顯地對諸葛亮產生敬佩,對周瑜的嫉妒心理產生不屑和反思,于是文章的中心在課堂上就不攻自破了。
所以說,課堂表演是促使學生對本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的有效的手段。在表演中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在表演中學生已經完全進入文本情境。我們能看到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閃耀、靈性在飛揚。
由此可見,這樣的有效策略促進了生本對話,看到學生能自由地暢游于文本的海洋之中,盡情地享受交流的快樂,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心靈的成長,我們感到非常欣慰。所以說,只有引領學生全心全意會文本,搭起生本對話的平臺,營造生本對話的空間,才能使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與文本成為知己,感受語言的色彩,傾聽文本的聲音,體驗文本的情感,就能與文本心心相印,最終使生成更精彩!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思維,只有在對話中才會迸發出火花;認識,只有在對話中才會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對話中才會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對話中才會得到生發。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2]韓雪屏.《閱讀教學中的多重對話》,《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