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蘭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會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巧設情境,激趣引新;強化感知,突破難點;適當拓展,開闊視野;鞏固新知,精設練習”將是“做鳥巢——認識圖形”數學課教學的幾種有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 演示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43-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盵1]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資源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精包裝”下發揮最大實效呢?結合青島版二年級下冊“做鳥巢——認識圖形”一課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直奔主題,巧設情境,激趣引新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若能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色、動于一體的特點,巧妙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做鳥巢——認識圖形”一課,教材的主題圖是:一棵大榕樹,頂部有太陽和白云,樹上有各色各樣的小鳥和三個鳥巢,樹下還有觀看的小朋友。為此,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地把靜止的畫面轉換成生動有趣的動畫情境,逐層呈現信息資源,如老師:“春天來了,太陽公公張開了笑臉,花兒開了,樹兒綠了,小動物們也出來活動了。瞧,在這棵大榕樹下,誰也飛回來了?”課件顯示一些可愛的小鳥伴隨著清脆的鳥叫聲歡快地飛進了畫面,孩子們一下子興奮不已,一齊回答:“是小鳥!”老師:“鳥兒是我們人類的朋友,為了歡迎他們的回歸,一些富有愛心的人們還為他們做好了鳥巢呢!”此時,課件呈現出三個不同形狀的鳥巢掛到榕樹上,學生又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聲驚嘆:“哇!”老師乘勝追擊 “我們也做一個吧。”“怎樣做呢?”一些發自內心而又緊貼主題的內心想法便油然而生了。至此,老師便順勢利導,揭示課題:“看來要做一個鳥巢,必須先要知道每個面的形狀,掌握每個圖形的特征,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圖形”。這樣的情境創設,不知不覺中為新課的學習鋪設了一條平坦大道。
二、強化感知,適時演示,突破難點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2]。在教學中,教師若能適時地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變色”、“閃爍”等特性,對教學難點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地直觀演示,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同時感知,使利用其它教學手段難以覺察到的關鍵點凸顯出來,可以有效地突破難點。
“做鳥巢——認識圖形”一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經歷操作探索的過程,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讓學生先觀察猜想,再操作驗證。匯報交流時,學生拿著自己的長方形學具向同學們一一作介紹,用直尺量一量四條邊長度和用對折的方法都驗證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驗證了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在學生匯報完畢之后,我又及時地利用多媒體課件一一演示了他們的驗證方法和結果。通過量后的數形結合、折后的邊邊重合,比后的角角重合,強化了對長方形特征的感知,也為下一步探究正方形的特征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有效地突破了一個個教學難點,達到了“動一子全盤皆活”的功效。
三、豐富認識,適當拓展,開闊視野
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運用,無疑是為數學教學內容注入了清泉活水。在教學中,教師若能適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擴充這些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拓寬知識面,豐富認識,開闊視野[3],發散思維。
“做鳥巢一一認識圖形”一課,教學目標要求是知道它的名稱、有幾條邊和幾個角。若這樣按教材編排進行教學,短短的幾分鐘教學就此戛然而止。為此,我在初步認識這兩個圖形之后,就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了一些五邊形和六邊形的生活圖片:足球、蜂窩、草坪、地磚、桌子、餅干、墻上的裝飾柜、包裝盒、亭子……一個個熟悉的物體,一幅幅美麗的圖案,無不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他們跟著畫面的變化,驚奇地喊著:“六邊形的、五邊形的、六邊形的……”這一環節,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數學學習的價值[4]。費時不多,收獲很大,何樂而不為呢?
四、鞏固新知,精設練習,深化認識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教師多層次、多角度地精設練習,有意識地把學生無意注意轉化成有意注意,提高教學效率。
“做鳥巢一一認識圖形”一課的重點內容是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我重點設計了三道練習題:(1)找一找 “你能從下面圖形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課件直觀地呈現了大小、位置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等腰梯形8個平面圖形。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辨析,很快明確了一個圖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需要結合著邊和角的特點來判斷;(2)猜一猜 “我袋子里有一塊紙板”,“它有四條邊”,“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練習的形式是人機對話,隨著信息的增加,屏幕顯示的答案卻越變越少,學生既鞏固了新知,又接受了極限思想的滲透。(3)畫一畫“你能幫小鳥設計一個長方形的門和兩個正方形的窗嗎?”。學生認真地畫,唯恐自己落后。這個用現代信息技術精心為學生創設“樂學樂做”環節,真可謂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呀!
參考文獻:
[1]梁有娟.探究新課標下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J].中華少年.2017(3)25.
[2]錢衛華.優化設計數學實驗 培養學生數學素養[J].中國數學教育.2013(6).5-6.
[3]孫圓圓.淺談新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合理應用[J]好家長.2017(1)25-26.
[4]王麗娜.教學反思.教學與技術的融合[J].教師教學論壇.2017(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