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龍,劉 煒
(1.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骨科,江西吉安343700;2.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藥學部,江西吉安343700)
改良前側入路與內側入路手術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臨床對比研究
彭友龍1,劉 煒2
(1.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骨科,江西吉安343700;2.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藥學部,江西吉安343700)
目的對比改良前側入路與內側入路手術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內側入路手術方式,觀察組采用改良前側入路手術方式,對比兩組手術情況、肘關節功能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治療前肘關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對照組肘關節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86%,高于觀察組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兩種手術方式均能使骨折端復位,與內側入路相比,改良前側入路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神經及尺骨冠狀突周圍血管造成的損傷較小,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恢復,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前側入路;內側入路;尺骨冠狀突骨折;臨床療效
尺骨冠狀突骨折在外科骨折中較為少見,患者骨折的同時多伴有肘關節脫位,且尺骨冠狀突是肱尺關節穩定性的重要結構,對肘關節的應力具有關鍵性的作用[1]。由于冠狀突高聳結節屬內側副韌帶前束的止點,自身具有重要的抗內翻的作用,當肘關節過伸時,前臂軸向所傳到的非直接力量將作用于冠狀突,繼而導致骨折的發生,若患者不及時糾正骨折,極易誘發并發癥,如肘關節不穩定、脫位等[2-3]。目前,臨床上對于尺骨冠狀突骨折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通過手術將骨折端復位,且手術可探查并修復尺側副韌帶,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恢復[4]。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選擇經肱動靜脈及正中神經間隙入路可更好的暴露骨折端,并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本研究對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單側尺骨冠狀突骨折,受傷前肘關節活動正常。排除曾經存在陳舊性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同時排除肘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43.26±2.54)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5周,平均時間(2.42±0.37)周;根據Reganmorrey分型,Ⅱ型14例,Ⅲ型21例。對照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4.02±2.27)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5周,平均時間(2.38±0.29)周;根據Reganmorrey分型,Ⅱ型12例,Ⅲ型2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內側入路使對照組患者保持仰臥位,給予全身麻醉,于肱骨內上踝后方做8 cm縱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組織,待充分暴露游離的尺神經后,順著尺神經的走向于尺側取腕肌兩頭進行分離,將冠狀突處的骨折端暴露,保持肘關節屈曲45°,同時將肱肌及內側副韌帶保持松弛狀態,對骨折塊復位后固定。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48 h后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肘、腕、指功能屈伸練習,14 d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對傷口進行拆線。
1.2.2 改良前側入路體位及麻醉方式與對照組一致,保持觀察組患者患肢外展的狀態,并綁上止血帶。于肘前側做“S”形切口,順著肱二頭肌內側經肘窩皮膚橫紋延伸直至前臂肱橈肌內側緣將肱二頭肌腱膜及筋膜切開,充分顯露肘關節結構,隨后將旋前圓肌向尺側牽拉,待完全確定肱靜脈、動脈及正中神經間隙后進行分離,暴露肱肌,同時將肱肌縱向劈開后向內外側剝離,暴露關節囊及冠狀突骨折端,復位骨折塊。根據患者骨折具體情況,選擇合適內固定物進行固定,選用外側入路方式對骨折端進行固定或修復,所有手術操作完成后對肘關節進行檢查。術后治療及鍛煉方式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肘關節功能評分,采用Mayo評分表分別于手術前后對患者肘關節功能進行評估[5],分數越高,表明肘關節功能恢復越好,反之,越差。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肘關節不穩、嚴重疼痛、肘關節僵硬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
2.2 肘關節評分治療前,兩組患者肘關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對照組肘關節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肘關節功能評分(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肘關節功能評分(s,分)
?
2.3 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86%,高于觀察組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尺骨冠狀突對維持肘關節內翻與旋轉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在冠狀突周圍附著較多的軟組織,因此,肘關節的穩定性顯得更加重要。醫學研究顯示[6],若患者尺骨冠狀突骨折≥40%則需進行手術治療,才可較好的維持冠狀突的穩定性。目前,對于尺骨冠狀突骨折的手術治療方法較多,其中前側入路是最常用的方式,但在手術過程中為更好的觀察骨折端情況,需擴大手術操作范圍,導致手術創口較大,不利于患者預后的恢復。近年來,改良前側入路手術通過將肱動靜脈及正中神經間隙直達關節囊及肱肌,可將骨折端的情況完全呈現,具有操作簡單、損傷小、肘關節穩定性強等特點,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恢復[7]。
本研究對比改良前側入路與內側入路手術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臨床效果,結果顯示,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切口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與內側入路手術方式相比,改良前側入路手術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手術時間較短,對肘關節造成的損傷較小;對比兩組肘關節評分,對照組肘關節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分析其原因在于改良前側入路采用縱向劈開肱肌,并將劈開的肱肌向兩側牽拉,大大避免了血管及神經的損傷[8]。此外,修復關節囊時將關節處于伸直位,避免了縫合過緊的情況發生,較好的預防術后關節囊出現攣縮或瘢痕增生造成的伸肘困難,有助于術后肘關節的恢復;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表明采用改良前側入路方式治療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優勢。
綜上所述,兩種手術方式均能使骨折端復位,與內側入路相比,改良前側入路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神經及尺骨冠狀突周圍血管造成的損傷較小,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恢復,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1]陳紅衛,匡紅,張世民.前內側入路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J].中華創傷雜志,2016,32(5):417-422.
[2]文宏為,劉芬.不同內固定術入路方式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臨床效果比較[J].海南醫學,2016,27(11):1802-1805.
[3]陳紅衛,李軍,王子陽,等.前內側入路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5,31(4):276-279.
[4]王鵬,劉良玉,李艷紅.尺骨冠狀突骨折的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14,20(28):35-36.
[5]陳輝東,馬軍,謝飛彬,等.肘關節內側入路Herbert釘內固定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 (7):774-775.
[6]宋哲,王謙,馬騰,等.涉及尺骨冠狀突的復雜肘關節骨折脫位的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4):290-294.
[7]楊偉清.手術治療肘關節后脫位合并尺骨冠狀突骨折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13):60-61.
[8]趙國紅,謝振軍,孫華偉,等.經肘前路內固定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5):93-9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