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敏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湖南常德415000)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
蘇 敏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湖南常德415000)
目的探討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方法本次試驗對象為2014年2月~2016年1月我院就診的50例急診科危重患者,按照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管理組和安全管理組。常規管理組給予常規轉運和護理;安全管理組給予安全轉運和護理。評價:(1)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2)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3)護理糾紛發生率。結果(1)安全管理組患者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顯著比常規管理組高(P<0.05);(2)安全管理組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顯著比常規管理組短(P<0.05);(3)安全管理組護理糾紛發生率顯著比常規管理組低(P<0.05)。結論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和護理效果確切,可縮短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為更好診斷病情和進行下一步治療提供基礎,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患者家屬滿意,可有效規避護理糾紛,值得推廣。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護理
急診科危重患者在經急診科積極搶救和復蘇,并給予早期處理后,因診斷、治療等需要,需轉運至檢查室或手術室等,轉運過程時間不一,雖然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卻可影響患者預后,對其生命安全起決定性作用,因而,需做好轉運護理,以保障患者安全,而搶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基礎[1]。本研究就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試驗對象為2014年2月~2016年1月本院就診的50例急診科危重患者,按照密封信封不透光法將患者分為常規管理組和安全管理組。所有患者均為急診入院,需行院內轉運。其中常規管理組共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16~75歲,平均年齡(44.73±5.63)歲。體質量35~82 kg,平均體質量(53.63±10.38)kg。其中,腦卒中9例、心肌梗死8例,嚴重創傷性休克有5例、腦外傷2例,骨折1例。安全管理組共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44.15±5.92)歲。體質量35~81 kg,平均體質量(53.52±10.37)kg。其中,腦卒中9例、心肌梗死7例,嚴重創傷性休克有6例、腦外傷2例,骨折1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常規管理組給予常規轉運和護理;安全管理組給予安全轉運和護理。(1)風險評估。轉運前由急診醫護人員對轉運風險進行評估,做好充分轉運準備和急救準備,尊重患者和家屬知情權,告知患者和家屬轉運風險,征得其理解和配合,簽字同意后轉運。在轉運前需跟手術室、電梯房等部門做好良好溝通,確保各個部門密切配合,以縮短轉運時間,降低轉運風險。(2)轉運準備。轉運過程急診科醫護人員共同陪護,備好氧氣瓶、除顫儀、起搏器、微量注射泵、呼吸機、利多卡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急救器械和物品,確保氣源和電源充足,以供途中正常使用。(3)轉運監護。轉運途中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其血壓、心跳、脈搏、瞳孔等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維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將其頭偏向一側,避免因嘔吐而出現窒息;及時將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凈,保持管道和靜脈通路通暢,對管道進行妥善固定,避免因體位變化而出現管道脫落、扭曲、堵塞等,必要時給予約束帶固定。(4)轉運注意事項。轉運過程可對意識障礙者用約束帶進行固定,或遵醫囑用鎮靜劑,預防墜落;注意保暖,減少肢體暴露;動作輕柔,對脊柱損傷者應順著軀干軸線或脊柱進行搬運;醫護人員應充分配合。(5)心理護理。對意識清醒者需做好心理護理,以消除患者恐慌、煩躁和不安情緒,給予患者鼓勵和安慰,盡量滿足其需求,減輕其心理壓力和負擔,指導患者積極配合各項診療措施。(6)其他護理。醫護人員應確保通訊暢通,做好各科室溝通工作;交代接收科室預先做好工作準備;確保應急電梯運行良好,減少患者等待時間;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由接受者、護送者共同照看患者,完善登記接收患者的時間、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等,并雙方簽名,避免出現責任推卸現象[2]。
1.3 觀察指標、評價標準(1)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2)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3)護理糾紛發生率。
滿意度調查問卷由患者家屬填寫,調查其對護理服務質量的滿意水平,滿分為10分,得分≥9分:滿意;7~8分:一般;<7分:不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3]。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軟件采用SPSS21.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比較安全管理組患者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顯著比常規管理組高(P<0.05)。見表1。
2.2 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比較安全管理組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顯著比常規管理組短(P<0.05)。見表2。
2.3 護理糾紛發生率比較安全管理組護理糾紛發生率0%(0例)顯著比常規管理組低16.00%(4例)(χ2=11.423,P<0.05)。

表1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比較
表2 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比較(s)

表2 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比較(s)
?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過程存在較多風險,表現在轉運過程可出現呼吸驟停、呼吸道梗阻、氣管插管等管道脫出、供氧不足和臟器二次出血等;轉運前準備不足,導致準運途中所需物品欠缺延誤搶救時機,引發醫療糾紛;醫護人員責任心不足或經驗不足,搶救時無法密切配合,導致突發事件風險增加;運輸工具等硬件條件問題[4-5]。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是危重患者搶救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需加強轉運安全管理,以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在轉運過程中,需做好轉運前相關準備、轉運中密切監測、積極處理突發事件,并進行轉運風險評估,加強相關科室的寫作,制定合理轉運程序,熟悉相關法律程度等,有效規避轉運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預防意外發生,提高轉運安全性[6-7]。另外,在轉運過程中,還需做到快速轉運,縮短轉運時間,以爭取搶救時機;轉運應穩當,避免在患者病情不平穩時轉運,以確保轉運過程無意外發生;應制定靈活的預防和急救措施,從人員、藥品和器材方面做好充分準備,確保途中密切監護和及時搶救,對各種意外做好防范準備[8]。
本研究中,常規管理組給予常規轉運和護理;安全管理組給予安全轉運和護理。結果顯示,安全管理組患者家屬滿意率、搶救成功率顯著比常規管理組高,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顯著比常規管理組短,護理糾紛發生率顯著比常規管理組低,說明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和護理效果確切,可縮短轉運時間、檢查等候時間,為更好診斷病情和進行下一步治療提供基礎,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患者家屬滿意,可有效規避護理糾紛,值得推廣。
[1]施芹.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3,24(12):42-43.
[2]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轉運及前瞻性護理干預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13):1219-1220.
[3]陳艷.“APACHE II”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護理應用[J].當代醫學,2011,17(20):117-118.
[4]英艷.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23-25.
[5]蘇意寒.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探討[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13(6):92-93.
[6]王小嵐,李雪鴿,李曉培,等.ICU患者院內轉運的安全隱患和預防措施[J].當代醫學,2012,18(4):124-125.
[7]鐘璐.急診患者轉運中標準化護理模式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5,13(25):131-132.
[8]朱玉珍.護理干預在危急重癥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29):113-1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