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隋 成
(1.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重癥醫學科,遼寧大連116012;2.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麻醉科,遼寧大連116012)
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
孫麗華1,隋 成2
(1.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重癥醫學科,遼寧大連116012;2.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麻醉科,遼寧大連116012)
目的研究在ICU科室中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對象均來自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50例重癥轉入ICU接受治療與護理的患者,隨機分成普通組25例與人文組25例,普通組患者接受科室常規疾病治療與護理流程,人文組接受全面照顧護理過程中應用人文關懷理念,觀察患者對護理服務及心理干預措施的滿意度與心理不良情緒評分。結果普通組滿意度為60%,人文組明顯較高88%(P<0.05);入科時,兩組患者心理焦慮、治療積極性、睡眠情況與溝通等指標評分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人文組上述指標評分均較低(P<0.05)。結論在ICU科室內,護理人員將人文關懷理念實際應用至常規治療與護理流程中,針對性進行心理干預措施,大部分患者對于臨床服務感到滿意且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
持續性人文關懷;ICU;護理;影響
ICU是醫院內針對重癥疾病、各類大手術后需要接受全面護理、由意外事件導致的顱腦損傷等患者進行搶救與全面監護護理的重要場所,此科室護理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預后與生命健康[1]。在傳統ICU護理過程中,主要以治療護理為主,沒有特別針對患者心理情緒變化提供干預措施,患者往往在治療過程中持續性出現心理焦慮抑郁等狀態,此種情況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在ICU科室內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概念,人文關懷強調以患者內心活動為護理重點,改變傳統護理模式,以滿足患者身心需求、保持其心理健康等作為護理目標,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2-3]。本文研究在ICU科室中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對象均來自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50例重癥轉入ICU接受治療與護理的患者,隨機分成普通組25例與人文組25例,普通組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齡(38.2±4.1)歲,患者疾病類型包括肝臟移植手術5例、急性腦出血16例、農藥中毒4例。人文組包括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20例與5例,年齡(40.3± 3.2)歲,上述疾病類型為7例、15例、3例。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家屬同意,并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本次研究應排除有意識障礙與昏迷的患者,兩組患者入科時APACHE II危重病評分均在10~20分之間。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普通組患者接受科室常規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重點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及時記錄,掌握其病情現狀,熟悉治療流程,每個時間段進行各項基礎治療與護理操作,預防并發癥出現。對于有侵入性操作患者及時做好傷口護理,堅持無菌操作,對留置各類管道進行護理,及時更換引流袋,做好導管清潔護理,及時遵醫囑進行沖洗,遵醫囑為患者提供用藥。人文組:(1)ICU護士長應定期帶領科室醫務人員學習人文關懷理念相關知識,培養其面對不同性格患者保持良好溝通的技巧,護士長應做到表率作用,采取實際行動關心患者,為科室營造和諧有愛的工作環境,讓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服務。(2)患者入科時積極做好基礎救治措施如氣管插管、導尿、心電監護、呼吸機使用、吸氧等,密切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及時記錄各項指標,進行用藥與輸液。在住院期間將人文關懷理念貫穿于護理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安靜治療環境,保持室內噪音較低,操作時保持動作輕柔,不要發出較大聲響,為患者遮蓋裸露身體,尊重患者隱私,護理人員應穿著干凈舒適的工作服,給患者良好印象。(3)對于清醒患者保持溝通,鼓勵其傾訴,交談時注意保持微笑,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專業性解答,保持態度親和,讓患者無拘束感,及時評估其心理狀態,對患者存在不良心理時積極進行干預,給予患者支持性鼓勵,運用適當肢體語言如輕拍患者肩部,握手等[4]。(4)與家屬積極溝通,告知其患者治療進展,科室應規定具體探視時間,讓家屬與患者保持一定的交流,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患者出科室后及時安全將其轉運至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進行健康指導工作,囑咐家屬患者日常護理要點。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心理狀況評分,采用自制患者心理焦慮狀況調查表,觀察指標包括心理焦慮、治療積極性、睡眠情況與溝通等,總分在0~7分表示沒有焦慮情緒出現;總分在8~10分表示可能出現焦慮;11~20分代表出現明顯焦慮或抑郁。觀察患者滿意度。APACHE II危重病評分標準為:分數<10分代表患者病情較輕,死亡威脅性較小;10~15分代表患者病情惡化,死亡率較高;16~20分代表患者病情加重,存活性較低;21~25分代表患者病情危重,死亡威脅較大;26~30分為病情極度危險。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滿意度普通組滿意度為60%,人文組明顯較高88%(χ2=5.09,P<0.05)。見表1。
2.2 觀察患者心理狀況入科時,兩組患者心理狀況相關指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人文組上述指標評分均較低(P<0.05)。見表2。

表1 滿意度對比
表2 患者內心焦慮情況對比(s,分)

表2 患者內心焦慮情況對比(s,分)
?
ICU內患者往往病情危急、且隨時可能出現變化,需要接受系統全面的看護及用藥管理措施,而ICU傳統護理模式偏向治療,忽略了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措施,患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此種情況對患者預后情況產生一定不良影響,造成臨床治療積極性較低等局面。針對此種情況,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措施,將患者疾病健康與心理情緒等作為臨床護理的中心,讓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保持身心舒適。關懷護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運用于臨床病房中則代表患者,此種護理概念實施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實施者與患者雙方配合情況。臨床為患者提供良好治療環境,注重實施操作時的心理護理,讓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積極接受臨床治療。強調在患者入科時直至出科后的一段時間內,護理人員保持友善服務態度,尊重患者,讓其感受到人文關懷,可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5]。
有研究得出結論稱[6],在ICU內護理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理念,對患者加強心理干預,大部分患者表示滿意且患者內心焦慮情況有所改善。本文發現,普通組接受常規護理措施,患者滿意度不高且心理狀況不良,在ICU護理服務過程中加強人文關懷,對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干預,做好基礎治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評估其內心情緒變化,積極與清醒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向其介紹疾病知識,普及治療基本過程,實施相應干預措施,大部分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感到滿意且心理不良狀況有所改善。兩組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ICU內患者大多病情較重,需要接受全面治療與護理措施,由護理人員24小時為其提供看護照顧措施,患者清醒后,對陌生環境產生不適感、對自身機體病情不了解、擔憂家屬情況、經濟壓力較大等因素均會導致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焦慮情緒。針對此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全面實施人文關懷干預措施,對患者早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分析造成心理不良情緒的原因,及時解決,告知其疾病治療現狀,緩解其擔憂心理,定期讓家屬進科室探視,促進雙方之間交流,護理人員及時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做好出院指導,大部分患者對于臨床服務感到滿意且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
[1]王小芳,陳卉,蘭星,等.ICU護士關懷行為及患者關懷感知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4,29(13):49-51.
[2]何薇.關于ICU護理中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實施效果評價[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5):153-154.
[3]蘇芬菊,趙東梅,馬穎,等.ICU護理人員關懷能力的調查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19):2371-2373.
[4]羅躍全,王慶梅,郭繼衛,等.ICU護理風險管理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4):442-444.
[5]李漓,劉要偉.ICU護士對危重患者疼痛護理相關知識與實踐現狀的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22-324.
[6]成守珍,汪牡丹,陳利芬,等.ICU護理安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270-27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85
隋成,E-mail:7365457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