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靜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競技體育的新格局,傳統(tǒng)的周期訓練計劃受到新賽制的沖擊和挑戰(zhàn),難以滿足當今運動訓練的需要。本文通過獻資料、分析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對傳統(tǒng)周期化和板塊周期化的概念、模型、特點以及在現代運動訓練中的應用進行解析和闡述,以更加明晰傳統(tǒng)周期化在當代運動訓練中的狀況,盡可能通過科學合理的周期化安排發(fā)揮運動員的基因極限,以及提出訓練監(jiān)控在運動訓練中應用效果和重要性。
關鍵詞 傳統(tǒng)周期化 板塊周期化 競賽巔峰 訓練監(jiān)控 應用研究
一、周期化概念
周期化(periodization)是運動員訓練計劃的基礎,將訓練分成不同的階段,安排適合的訓練負荷及強度。此概念并非新概念,許多科學家已對其做出相當程度的貢獻,早于古希臘時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有周期化的概念[1]。Matveyev在60年代整合了嚴謹的實務觀察及相關科學證據,提出了他的周期化觀點[2],將周期化從觀念上轉為更具體的系統(tǒng),因此,Matveyev亦被視為傳統(tǒng)周期化訓練的創(chuàng)始人。周期化是一個有時間、有邏輯、有計劃的一個周期。它是運動訓練的基礎,是依據一段時間或者一部分一段目標的階段,是由各個部分而組成的整體,它是運動成績成績的關鍵。
二、傳統(tǒng)周期化特點
傳統(tǒng)周期化理論整合了60年代最新的知識[2],是當時訓練及教練理論的突破性發(fā)展,許多元件如階層分類、一般準備期與專項期的差異、訓練量及強度變化等概念,放在今日依然適用。然而,由于競技體育的不斷發(fā)展和優(yōu)越,所有理論都能理想地應用在今日環(huán)境是不切實際的希望。隨著運動競賽環(huán)境的變化,傳統(tǒng)周期化的應用曝露出了其力不足之處。主要缺點有為兩個:(1)無法在多個賽事中,提供多個競賽能力巔峰;(2)長期持續(xù)的混和訓練計劃衍生的缺點。
長期的多種運動能力混和訓練,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其缺點,準備期過長的大量訓練,疲勞的累積導致能力停滯或下降甚至導致過度訓練。對新手或競技水平不高的選手而言,混和訓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但只在低水平階段,高水平運動選手,研究顯示[3]無法從中獲得足夠刺激。1980年后國際競技運動的趨勢走向頻率增加的同時,區(qū)域性或國家協會主辦的賽事亦同時增加,相較于60年代,選手花上更多時間參與賽事。高頻的出賽導致教練和選手不易應用傳統(tǒng)周期化架構下的訓練規(guī)劃,以替代訓練的方式使用頻率上升,進而影響總訓練量的下降。
三、板塊周期化的特點
賽事增加及訓練減少的趨勢下,勢必不能墨守成規(guī)于傳統(tǒng)的周期化訓練,許多教練開始在實務上使用板塊周期化及高度集中的特殊性訓練,有幾個較為重要的論點:1.高度集中的特殊性不適用于多個目標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因此必須合理的安排針對性極強的發(fā)展目標;2.競技運動中通常需要多重的能力,若以高度集中的特殊性訓練安排,能力必須依序安排發(fā)展而非同時發(fā)展;3.身體型態(tài)、器官和組織改變等需要至少2~6周適應,相當于中周期的長度,因此訓練板塊長度多類似傳統(tǒng)周期的中周期。板塊周期化的應用上,將不同的力量訓練目的,分置在連續(xù)的階段上,進而達到型態(tài)適應(肌肥大階段)和神經適應(力量和功率階段),此種應用稱為力量-功率周期化。此種應用在一段時間上,調整強度和量的分配,進而得到強度的巔峰。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傳統(tǒng)周期化和板塊周期化的分析得出,傳統(tǒng)周期化只有一個單周期,無法在多個賽事中提供多個競賽能力的巔峰;長期持續(xù)的混和訓練計劃對多個目標能力的發(fā)展達不到應有的刺激甚至還會對運動成績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對適應的時間和恢復不能做好具體的科學生理生化反應。
板塊周期化的應用繼承傳統(tǒng)周期化的重點,利用了體能殘存效應,在依序的板塊上建立能力,保有集中的高強度刺激,卻又不失去前一板塊的累積,提供了個更靈活的模式,針對力量、耐力等能力去比較不同周期化的影響,不同高低強度搭配的周期化,在最大有氧動力輸出、最大攝氧量的進步板塊周期化都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周期訓練;不同高低強度的耐力訓練,在同一個周期當中,對于選手的耐力能力增進,是優(yōu)于一般比較固定式的傳統(tǒng)周期化訓練。針對板塊周期化訓練在不同時期強調不同的訓練重點,對于肌力、心肺功能以及耐力都會有增進的效果。
面對當今競技體育的不斷變化改進,要突破原有的格局,敢于創(chuàng)新才是取得進步的關鍵,但也不能忽略原有的有價值的體系。只有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安排具體的訓練周期化計,針對不同的訓練目的安排合適的科學化訓練計劃才能更加發(fā)揮基因極限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Gardiner N E.Athletics of the ancient world[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30.
[2] Matveyev L P.Problem of periodization the sport training[M].Moscow.FiS Publisher.1964.
[3] Platonov V N.General theory of athletes preparation in the Olympic sports[M].Kiev.Olympic Literature.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