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蘭
摘 要: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特別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枯燥無味的漢字,是一件多么煩惱的事情。但是,只有不斷擴大識字量,才能達到二年級末的閱讀要求。因此,圍繞著《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符合孩子心理、能力和認知發展的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的,擴大孩子視野的一個重要途徑。倡導“興趣先導,學會識字”是低年級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中應當遵循的教學方法。它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使孩子在寬松愉悅、主動探究、自主參與的環境中學會識字,掌握識記生字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運用科學的識字方法,引導學生創編、歸納和掌握多種識記生字方法,培養學生主動識字,喜歡學習漢字的情感和愿望。其次,指導學生拓寬識字范圍,可使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擴大了孩子們的視野。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應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的情感和主動識字的愿望,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學生喜歡漢字的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漢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嚴格說來,識字教學應分為識字和記字,識字大致可歸納為隨文識字、字理識字、注音識字猜字識字、查字典識字。記字是在學生識字的基礎上由教師或學生自己研究探索尋找出的記字方法和規律,當然這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隨著識字量的增長二者常常處在“互幫互助”的關系中。這里,以這種互幫互助的關系為目標,將二者合一,以隨文識字、字理識字、注音識字猜字、查字典為基礎探討識字教學。
一、“以人為本”認識識字教學
從一年級的教材來看,每課生字約十七、八個,這些生字的教學要求分為兩類,一類是要求學會寫的,一類是要求學會認的。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漢字是枯燥無味的。如何使他們對識字感興趣則是每一個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努力探討的一個教學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和探究精神要比識字本身更重要。對識字的興趣是識字的內驅力。沒有興趣就沒有內驅力,沒有內驅力則一事無成。內驅力會驅動學生主動識字,愿意探究,并回因克服了識字中的困難而感到高興。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片面的認為識字量約大越好,于是采取各種手段強制性的讓學生識記大量的生字。在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同時,也挫傷了學生對識字的積極性。因此對識字不應以識字量的多少來評價識字教學,更不能以次來評價學生學習活動的優劣。應立足于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及對識字方法的嘗試與探索。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對識字感興趣,教師就必須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通過動作的模仿,學習“提、接、拍、晃、穿、刷”;通過觀察,學習“月亮、太陽、白雪”;通過聽聲音,學習“小鳥,鬧鐘”;等字、詞。通過開展活動,如:開展各種識字競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以識字手段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要認識十幾個字,如果教師一味的讓學生“認,讀,寫”,學生會對識字厭煩。那么,采取多樣化的識字教學手段,則可以使枯燥的教學變為生動的教學,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參與學習。
1.用猜字謎調動學生的識記生字愿望
在每次的語文課中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猜猜字謎。這個字謎可以是學生自己創編的。如:金,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了兩顆糖;卡,上上下下搶以個人;尖,小頭兒子和大頭爸爸;踢,一個人走在太陽下,發現一把香蕉;非,路兩旁種了六棵樹。由于是學生自創的字謎他們的學習興趣格外高漲,思維異常活躍。同時,這個字謎也可以是教師讓學生猜的。通過猜字謎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大限度的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了發揮。課前安排的猜字謎可以說是讓學生深深的喜歡上了語文,也使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
2.創編故事來識記
由寫字孤立的識記有些困難。老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字形特點,編一個小故事來識記。學生在聽故事、編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輕松愉快的識記了生字。如:在教“滾”這個字時,學生就說道:“一天,下著大雨(三點水旁),一位武藝高超,身體強壯的老公公(公)穿上雨衣(衣)要出門了,他剛一出門就滑到了,可是他身輕如燕,就地一滾就站了起來,鄉親們都拍手叫好。”在同學們的歡笑中,大家輕而易舉的記住了“滾”字。
3.編順口溜幫助識記生字
一年級的孩子學習生字非常枯燥,如果教師一味的教,學生一味的學,勢必會造成學生學習生字被動局面。教師如果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教會他們一定的識字方法,孩子們主動識字的興趣非常高。學生給學過的漢字編順口溜則是孩子們喜歡的識字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起到學習漢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可以使孩子們思維得到拓展。如:腳,月亮出來時,小朋友們去洗腳。安,小女孩頭戴一頂帽。坐,兩個小朋友,坐在土堆上講故事。員,媽媽叫我貝貝。裝,一個士兵拿了一把槍,穿著防彈衣等。一句簡短的話就可以記住一個字,降低了學習難度。這樣學生學習有興趣,為學生樂意學習創造了條件。
4.拆拆合合學生字
教學中把一些難記的字按部件拆成幾部分,然后組合,化難為易,幫助記憶。如:滾,它的右邊可以讓學生把“衣”拆開,放進“公”。傲,可把中間部分拆為“方”“土”。剛開始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制作卡片,進行拆分組合認字,隨著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拼一拼,拆一拆,組一組。通過學生一邊找,一邊想,一邊記。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對學習合體字提高了效率。
5.綜合運用,事半功倍
用學過的生字說一段話,例如,學了“肉、凍、保、藏、晚炎、”后,學生就說到“爸爸做的紅燒肉好吃極了,今天晚上我還要吃。”“我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我要保護好我的妹妹。”開始可要求學生字用一、兩個字說一句話,再逐步提高要求,在一段話里使用好幾個學過的字。如:媽媽買回來許多肉,一部分冷凍,一部分冷藏。媽媽說:“在炎熱的夏天里這樣做可以起到保鮮的作用。”這樣既鞏固了識字,有練習了說話,同時也進行了習作。
6.換偏旁識記生字更加多
在漢字中,有許許多多的形近字。如:“他、她、它”“根、恨、懇、墾”利用換偏旁去識記,找出字形之間的聯系,由一個字拓展為十幾個字,即擴大了識字量又使識字容易了許多,同時也可以對學過的字進行鞏固復習。
7.借助電教片、掛圖手段識字
有些抽象的生字可以利用教學媒體來識字或利用直觀的事物幫助識字。如:“尖”可以利用本課《小小的船》中小船的插圖讓學生識記生字。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實物紅領巾的一角去認識生字。學生通過直觀很清楚的感知到“下大上小”字形結構。在如:“閃”,利用電教媒體制作課件,“一個小女孩在大門里閃了一下”,從而幫助學生記住了門里有個人便是閃。利用這樣很直觀的教學手段,能給學生的大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永遠記憶牢固。
8.開展游戲活動使學生愉快識字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游戲中識字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識字的積極性。充分相信學生自身的主動精神和創造力,把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激勵學生滿懷信心,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1)添加筆畫游戲:學習漢字的過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對一個漢字加一筆,減一筆都會出現不一樣的字。做這種游戲,能增強學生分析生字、拆分生字的能力。如:“十”加一筆可以變成“千、土”,“日”加一筆變成“目、電、舊、田、白”。
(2)據畫猜字:讓學生根據畫面猜字,或根據字畫畫。繪畫與識字結合起來,學生在自己的繪畫中認識了生字,即激發了他們的識字愿望又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繪畫、想象能力。
(3)制作識字卡:師生共同設計“識字卡”,以便于學收集、整理、鞏固識字的成果。識字卡如下:
我的識字卡
新認識的字: 同學的評價:
老師的評價: 年月日:
學生把認識的新字填寫在“新認識的字”后面,同學老師們的評價和老師的評價可用一個生動的圖案如:笑臉、小紅花、貼畫等代替。填上“年月日”以便于日后的統計、查看。識字在同學老師相互間的評價中識字充滿了樂趣,這種交流也讓孩子們相互間學會了更多的字。學生即動腦又動手,強化了記憶。
(4)圖帖詞語:把詞貼到圖中相應的事物上,做到了字不離詞,拓寬了認知空間。
三、拓寬識字的空間
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保證一定的識字數量,從而使學生在二年級學期末實現獨立閱讀成為可能。因而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既要挖掘校內識字資源,又要努力開發、利用課外識字資源,課內外結合,校內外聯系。漢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隨機學習生字的習慣。
1.調動一切識字資源,與實際相結合,創設識字環境
一學期有四個半月的教學時間,可每月制定一個識字主題,如:第一個月認識同學、老師、父母親戚的姓名和街道名稱,開展爭當“小小調查員”活動;第二個月將孩子的美術作品、圖片、照片配以文字詩歌出示,并與拼音結合,開展“、爭當小作家”活動;第三個月將生字組成詞語,開展“識字大王比賽”;第四個月進行識字大比拼,將課內外識字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識字量變化的統計。同時鼓勵他們多進圖書館,帶領學生閱讀學校的評比欄、展示欄和名人名言,充分利用各種語文資源。
2.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形成識字意識
每天的早讀課由一名學生把當晚學會的生字卡拿出來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每日一首古詩”誦讀活動,讓學生鞏固學過的生字,認識新字,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天的語文課留有一定的時間讓若干名學生把自己新學會的生字教給同學們。這樣就提高了識字教學的興趣性,會使學生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必然會產生主動探求識字的方法,這樣就會逐漸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3.利用學生的興趣傾向,引導識字方法
在識字教學中,有一些孩子對一些常規的識字方法不是很感興趣,對剪剪貼貼、折折畫畫卻很感興趣。針對與此,可以引導他們運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識字。如:可以制作“剪貼報”。剪剪貼貼可以避免因某些字字形復雜給低年級小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抗拒,在有意與無意間方便了他們識字,調動了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或鼓勵他們收集名人名言,并將其粘貼在筆記本上,制作《名言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孩子們用漢字組成了一個多彩的世界。
4.識字與教育結合
在我們學校有一個規定,每星期一的下午都有一節班會課,每期班會都有一個教育主題。我每次組織上班會課時,都準備與班會主題內容相關的字卡、詞卡。經過統計,僅在學期第二個月結束時,孩子們通過四次班會,認識了“教師節”“禮物”“保護環境”“生態”“節約用水”“自理章”“寫字章”等四十多個字。而且現在同學之間還會在上下樓梯,上下學時探討學校設立的一些警示牌內容如:“輕聲慢步靠右行”“不要打擾休息的小草”等,并以此來教育周圍的小朋友。達到了識字與教育的有效結合。
總之,通過多方渠道進行識字教學,置學生與輕松寬裕的學習環境中,使他們能用心思考,有所發現。就會使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將枯燥的文字變成一幅幅具有具體形象的圖畫,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記字形,理解字義。通過創造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形成興趣先導,學習識記生字的良性循環,讓孩子們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錚.語文新課程百問[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