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祥
[摘要]班級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基本單元,輔導員完善管理方式并提高溝通效果,對于建設好班級,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班級管理中面臨的溝通問題,進而提出以新自媒體為載體,加強高校學生柔性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柔性管理;新自媒體;班級管理;思政教育
一、柔性管理的內涵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求有漸進共存的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大學生追求寬松、和諧的學習和生活氛圍,看重尊重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強調自我管理、自我改善和自我實現的人性化、個性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而柔性管理注重人性化和個性化,引導、幫助學生實現五個層次的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柔性管理以嚴格、規范的制度管理為基礎,把強制性的剛性管理制度轉化為學生自覺行為與彈性約束結合的機制:把檢查、監督的管理方式轉變成協作、共促的管理方式:把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融合。柔性管理通過研究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規律,重視情感、個性、欲望、能力等因素,注重平等、尊重和感化,從而使學生把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落實到自覺行動中。它依靠心理塑造,依賴學生創造精神、內在潛力和主動性,是依據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性化管理。它的精髓是“愛人”,以愛引導,以愛感化;它的靈魂是“自我改善”,承載著“自我實現”的理念:它的核心是實現“自我管理”,是學生主動參與管理、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形式,是新形勢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體現。
柔性管理可通過傳統的班會、面談等方式進行。但是,基于師生時間沖突、時間的碎片化,以及學生時代特征的演變,此類方式不足以保證高效、持久、深入地鞏固管理效果。
二、新自媒體,情感的紐帶
互聯網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廣泛應用,以手機QQ與微信為代表的新自媒體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媒體力量。新自媒體操作簡易、互動便捷、覆蓋廣泛,具有可匿名化、去權威性、跨時空性,有視頻功能,可圖文并茂、聲情合一,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傳播的信息可長期保留。它像“寵兒”一樣被大學生廣泛接受和應用,在潛移默化中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輔導員需順勢應時地將此工具運用到柔性管理中,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新方向。
面談不足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不足于準確把握學生個性化特征,不足于根據學生的可塑性和可發展性完成管理又育人的重任,不足于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學生的三觀、態度和文化認同。通過新自媒體,輔導員完全可以靈動、隨時、有針對性、柔性地引領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三、柔性管理+新自媒體,理念與工具的珠聯璧合
柔性管理的科學性與新自媒體的優越性有機結合,是理念與工具的珠聯璧合,必然會創新輔導員工作:
(一)積極內驅,深度跟進
柔性管理尊重學生的人格獨立與尊嚴,兼顧制度管理,是平等、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主動服從、心情舒暢地實現自我,因此具有顯著的內在認同感和驅動性。
輔導員通過新自媒體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突破時空限制,避免面談時學生的負壓和戒備心理,從而更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及思想動態,延伸性地、深入、細致地加強思政工作,指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
(二)春風化雨,持續影響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輔導員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同學問利已較多、互助較少;高校的評獎評優、助學政策及其它利益分配,可能沒有完全讓同學理解并接受,沒有全方位促進每個人的發展:班規校紀沒有執行到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各種負面影響,等等。如果剛性制度、傳統的班會和個別面談不能徹底解決之,輔導員可通過新自媒體持續、細致、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政工作。柔性管理利于學生悅納,主動的內驅力、自我約束力產生,遵循規章制度由他律轉化為自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將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影響力必然是持久的。
(三)剛性制約,柔性激勵
輔導員按照制度要求,通過班干約束學生,實現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掌控。這種剛性管理方式導致輔導員傾向于關心如何矯正學生表現出來的各種錯誤行為與利己意識:班干只從事監視、匯報的活動:學生傾向于關心如何表面地維護規章制度。這導致集體和個人對立起來,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情感、態度、興趣等被群體所要求的整齊劃一扭曲,不利于班級目標、團體利益的實現和學生個體的發展。班級的傳統、輿論、風氣、習慣等制度也由于督導不力而形同虛設。這就亟需個性化、人性化的柔性管理來補足。
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是高層次的需求,屬于雙因素理論中的激勵因素。柔性管理順應學生自我管理、自我選擇、自我尊重、自我成長的要求,主要滿足了學生的高層次需求,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果說剛性管理是“骨”,則柔性管理是“血肉”,剛柔相濟,方能鮮活。輔導員除了當面管理,切不可忽略新自媒體的獨特優勢。
(四)開放溝通,迅速適應
西方管理界稱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溝通為“移情能力”,充滿理解、愛心和信任的溝通,是班級管理成功的基石。
高校學生已經成年,知識較為豐富,逐漸有自己的獨立甚至獨到見解。在理解、愛心、信任的基礎上,柔性管理注重人性化、個性化的情感性引導,溝通方式、溝通內容也因人而異、不拘一格。所以,相較于注重“制度約束”的剛性管理,柔性管理容易適應環境和個體的差異,利于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產生共識、共鳴,盡快實現自我管理。
綜上所述,學生身心良好的發展需剛柔相濟、持續跟進,深度介入,潤物無聲。在執行剛性的制度管理時,輔導員需重視持續的、個性化的、柔性的溝通、引導與矯正。
四、總結
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以制度為中心,以“校、系、班”為框架,憑借制度約束、紀律監督、獎懲等手段,對學生采取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指導。在信息化時代,這已不能完全適應學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已無法充分實現學生管理的目標訴求。
高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已發生根本性變化,高校亟需實施柔性學生管理來適應這些變化,高校實施柔性學生管理也具備了可行性。
輔導員的柔性管理不是完全放權、放任,而是關系管理,集中體現在“以人為本”地引領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等方面。高校輔導員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自媒體的優秀特性及其在學生中的普及性,全方位、隨時、密集、延伸性地實施柔性管理,大力提升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