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袁瀟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中撰文,對中德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在培養機構與入學資格差異、培養層次及畢業差異、大學階段專業和課程設置差異、實習實踐差異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了德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對我國的啟示。
中德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機構與入學資格:德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的培養機構主要是理工類大學和綜合型大學的職業教育院系,綜合實力較高,而我國的培養機構則是8所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和一些普通高校,層次和綜合實力一般不太高。此外,德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的入學資格是取得普通大學入學資格或者與之等值的入學資格,我國職教師范專業入學資格通常是普通高中畢業生通過高考并達到相應高校和專業錄取分數。2.培養層次和畢業差異:德國確定了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由大學學習階段和見習階段組成,只有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的職教師范生才具有成為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資格;我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只有大學學習一個階段,培養時間較短,學歷層次上也較德國低一級。3.大學階段專業和課程設置:德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學士和碩士兩個階段均需要選取兩門專業學習,我國職教師范生在大學只需要完成一門專業的學習。在課程設置上,德國更加重視職教師范生教育學知識的教育,特別是在碩士階段。而我國公共通識課課時占據的比例較大。4.實習實踐:德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大學期間實踐主要包括企業實踐和學校實踐兩大類,在畢業后還要完成一個一年半到兩年的見習;我國職教師范生的企業實習沒有嚴格的要求和特別的規定,很多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總結了德國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培養中值得我國學習的經驗:1.重視職教師范生生源質量,提高培養機構層次,增加職教師范專業吸引力;2.延長培養年限,提高學歷層次要求;3.改革課程結構,提高教育學課程比例;4.提高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實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