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莉
一、認真鉆研和深入挖掘數學教材資源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無論是編排內容,還是編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教材的靈活性強,留給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如果不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資源,就有無從下手之感。老師們不去鉆研教材就根本不知道我們數學書上的主題圖有什么作用,試一試、練一練的幾道題的設計意圖是什么,要達到什么目標。一節課下來自己都沒底,也不知道學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們數學老師要抓好學生的“雙基”,就要抓好課堂教學中的“坐、聽、記、說、練、評、糾、導”。在課堂教學、安排練習、選題編題時,始終把握課標要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1.加強學生坐姿習慣的培養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然而,學生的坐姿往往被家長和老師忽視。所以,老師在上課前,要與學生約定學生的坐姿。如果一個學生的坐姿都做不好,他怎么能夠集中精力去聽課呢?可以這么說,一個班級有了良好的坐姿,是提高課堂教學的前提。
2.加強學生聽課習慣的養成訓練
學生要邊聽邊想邊記憶,抓住要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并能聽出別人發言中的問題。為了考查和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可以組織如下練習:(1)教師口述題目,學生直接寫出得數;(2)教師說一句話,讓學生復述,或者,好一點的學生回答問題時,也讓其他學生復述,并說一說不好的地方,邊聽邊想邊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有意識記憶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
做題時,首先學生應讀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明確題目中究竟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進行計算。其次是教會學生觀察題型,正確運用定律、性質,使計算簡便。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正確的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的解題,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4.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比較聰明,但又比較懶,怕動腦。教師一不小心,學生就會偷看,甚至照抄。所以,課堂上練習時,千萬不要讓一個或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學生在下面做。這樣,自己做作業學生的不多。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做在草稿本上給老師看。如果學生較多,老師就培養小助手,把做得又快又對學生去看一部分學生的作業。課后作業最好是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監督,讓學生獨立完成,會有很好的效果。
5.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習慣
首先要給學生觀察權,不要以教師好心的“講”取代學生的“看”。凡學生通過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不講或少講。會看,首先是注意看,教學中要提供充分的觀察材料吸引學生看。教師的板書、演示等要準確,鮮明,能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由教師帶領觀察到只給“觀察提示”的半獨立觀察,到完全獨立觀察,使學生逐步掌握通過觀察比較,做出判斷,發現規律的觀察方法。在課堂練習中要多設計一些能引起觀察興趣和訓練觀察能力的題目。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掌握的概念進行觀察比較,作出判斷,在觀察中發展智力,逐步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6.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字跡清楚,格式正確完整
要求學生書寫規范首先我們數學老師平時的板書要規范。比如脫式計算、解方程等我們老師要講清要點、要寫規范,比如作圖要用工具我們老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其次,還要做得好的與做得差的對比,分出好和差。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趕上。
7.培養學生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和自覺檢查的習慣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不僅是體現在對問題分析與解答,還體現在對解答過程的反思和檢驗。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檢驗習慣,經常事后后悔,我們習慣把種現象稱為馬虎,其實是學生能力素養培養缺失的體現。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與培養。讓學生掌握的檢驗方法是使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習慣的首要條件。所以,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能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縝密的思維品質。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