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芳
摘 要 隨著《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不斷深入實施,課程資源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社區,學生所處的環境成為學習的課堂,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優化提供廣闊的空間。“聚焦常態課堂,追求有效教學”成了語文老師追求的共同目標。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教學實效性呢?本文在此談幾點做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小學 語文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092-02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資源結構單一,教材常被視為課程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學時,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參,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性。隨著《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不斷深入實施,結合本學期市小語科“聚焦常態課堂,追求有效教學”教研展示活動,結合本學科的實際情況,我們農村語文老師在提高教學實效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收獲。
一、利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學習思路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完成教學任務;或者求同存異進行單元學習: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要研究和處理好教材,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借助教材這個例子,主動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開拓學生學習思路,獲得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如第二冊第一組圍繞“美麗的春天”這個主題,把各項內容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這一組的學習,學生的積累不僅僅局限于課本,還可以從課外尋找大量的教育資源,如與春天有關的詩歌、曲賦、歌曲等,學生在讀讀背背中,領略到了春天的美好,激起了對春天濃厚的興趣。課后教師發動他們自己找找有關春天的資料。用學生搜集到春天的圖片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春天”環境。有的學生背誦了有關春天的詩句;還有一位女孩子說自己是在春天出生的,就像是個春姑娘,想為大家唱一支春天的贊歌……學生們的創造欲和對生活的熱情在這一刻被喚醒,創造出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僅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教師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典范,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所以,有人這么說:“一個教師就是一本教科書。”教學中要充分把教師的情感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曾看到一位老師這樣教學《詩經·采薇》:她抓住“楊柳”“大雪”這兩個意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構設情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兩句就可以構設這樣的情景:柳絲在春風中舞動,蝴蝶、蜜蜂飛來飛去,野花姹紫嫣紅地開在路邊,在這樣燦爛的春光里,主人公背著包袱,在路邊亭子里揮淚告別妻子、父母奔赴戰場。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創設這樣的情景,學生也一定會悲從中來,甚至會為主人公的遭遇灑下同情的淚水。學習“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兩句,作者則可構設這樣的情景;冬天寒風凜冽、雪花紛飛,田野中一片蕭索景象,而在這樣凄清的環境中從軍數年歷經沙場艱險的主人公卻帶著勝利的消息榮歸故里。教師能引導學生把這種情景呈現出來,學生一定會為主人公感到由衷的高興、欣慰。如此聲情并茂地講述,學生言義兼得,情感又怎能不爆發出來呢?
二、利用教學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充實學生學習源泉
課本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生活范例”,給我們學習生活語文提供了一種視角,搭起了一座平臺。要想把生活和知識關聯起來,使學生明白知識來自生活,生活是對書本知識學習的一種印證、補充、拓展和超越,必須優化課內外銜接。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習的需要課內外結合,在教學中不斷挖掘出教材中蘊涵的應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讓學生運用知識積累再現生活情景,注重學用生活,滲透生活,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綜合性學習。
1.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課前開放
傳統的語文教學,上課時才告訴學生學習任務和目標要求,學生的學習起點是“零”。語文是社會性、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語文教材所選的文章,是作者知識、生活、能力、思想、觀念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反映。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開放教學內容,把課堂教學目標向課前開放,讓學生在課前就根據開放性目標中的顯性和隱性目標,通過閱讀導讀、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詢問家長、社會調查、網上查詢等方式,提前自主學習課文中的知識,并根據多方面采集到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為課堂參與質疑和反饋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樣,學生通過開放性的自主語文學習,在課堂中的學習起點不但絕對不是“零”了,而且有了質的飛躍。在開放的過程中,學生與信息媒體合作、與家庭成員合作、與社會(社區)合作、與廣博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合作,不斷陶冶自主獲取知識的方法、途徑、能力、情感等,逐步形成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探索、學會求異思維的能力。
2.緊繞教材出發進行課后延伸
小學語文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強的典范性,為課外學習的選題指引了方向。語文學習的著眼點不僅要前延至課前,而且要向課后延伸。要讓學生“帶著許多在社會和生活中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走出教室”,讓學生走出課堂后,積極參與在家庭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驗證、完善、升華。教師要大膽改革教材的編排要求,既要依據教材,又要跳出教材。要加大學生課后社會實踐活動的跟蹤、調研、檢測、考查力度,不斷總結有效的經驗,使課后延伸落到實處。
3.圍繞教材的教學進行課外閱讀
在利用教材重組教學中,語文教材使用中所運用的重組、延伸、提升與整合策略,是一體化的思路。對教材進行重組是按課本——課外選文的思路來選擇文本,這一過程體現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綜合性學習資源由教材文本擴展到課外可利用的所有資源的理念。在擴散性閱讀中,學生的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感知量、積累量也不斷增加,領悟力也不斷增強。閱讀的材料是廣泛的,圖片、音樂、詩歌、散文乃至聽別人說話都是豐富的閱讀,不同的形式還有不同的欣賞方法。在這當中,可以將課外閱讀與寫作、聽說相結合。我校的語文教師利用《鄉村語文報》《現代小學報》《嶺南少年報》這些課程資源,用日記、賞識點評、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另外課外閱讀與學校活動相結合。為發揮課外閱讀活動的綜合效應,可以結合學校活動,如“校園經典誦讀節”“感恩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國旗下的講話”等,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
三、利用拓展的課程資源,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古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語,今有“大語文教育觀”之說,說的都是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它要求語文老師要有極強的資源意識,關心生活,熱愛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構建起個性化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體系,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語文教材是我們學語文的一個憑借,以我們的教材為基點,適當進行拓展訓練,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該由語文課內向課外的適當延伸,擴充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語文學習的核心應該是在學習文本內容的同時,獲得語言素養,實現“言”和“意”的融合與轉換。有位老師在教學中根據文本的表達特點,緊抓文中四個相同句式:說:“荷葉是我的。”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其特點,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這么美的荷塘還有誰會來這里呢?他們會說什么?學生掌握了課文句式表達特點后,在老師提供的語言實踐平臺中勇于創新: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小船。小蝌蚪說:“荷葉是我的雨傘。”小鳥說:“荷葉是我的游樂場。”……這樣的想象拓展訓練既有效達到了教學目標,又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得課堂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總之,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語文課程觀,要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培養發現語文課程資源的敏銳的眼力,培養開發語文學習資源的能力,特別是要調動學生關注身邊可資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使課程資源與語文教學有機相融,進一步拓展學習語文的空間。這樣一來教與學相得益彰,語文的教學便走上了良性循環之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小學新課程語文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廣州: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