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摘 要 歷史情景教學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運用各種生動直觀的教學手段,借助歷史文物古跡、實物展示、現代化教學媒體等方式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感和氛圍,引發學生情感上的體驗,使師生雙方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情景教學法中學歷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012-01
一、生動講述,以情激情
中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對曲折的故事情節、鮮活的人物形象、多彩的歷史現象、幻化的歷史場景往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對這樣的歷史課堂會全神貫注、聚精會神、趣味盎然,而對一些概念理論分析論述則索然無味、無精打彩。介于此,教師要把歷史課上得學生如沐春風、樂而忘歸。教師首先要深刻領會課標,深度鉆研教材,精心準備內容,然后在課堂上用飽滿的感情、生動的語言、精準的表達、優雅的教態,把要教授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以期實現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喚醒學生。講中國近代史,對帝國主義瓜分豆剖、蠶食鯨吞祖國河山,蹂躪中華同胞,教師應表現出語調激昂,怒火滿腔,義憤填膺的感情;講清政府的腐敗賣國,國家積貧積弱,民眾麻木不仁,教師應表現出憂心忡忡,心系蒼生,鐵肩擔道義的沉重情感;講我軍民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勝利,教師應體現出強烈的民族自信自豪之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教師只要用“心”去備課,用“情”去講課,師生就能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以情激情的目的。
二、古跡影像,觸景生情
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具體性特點,由于歷史是一個不斷演進且不可逆的過程,它不可能象自然科學那樣,可以通過實驗重復再現這個過程。要讓歷史人物“活”起來,歷史場景“動”起來,歷史事件“真”起來,一方面,我們可以借助歷史文物古跡、圖像資料等來“修復”和再現歷史原貌,盡可能讓學生有一種置身歷史場景之中,成為歷史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觸景生情,從而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產生強烈情感。用文物來證明桑田變化、天地輪回,比之于教師在課堂上費盡唇舌去講述一個個問題有效得多。講關天培的抗英事跡,或參觀虎門炮臺的遺址或觀看鴉片戰爭的影視片斷,讓學生從虎門炮臺上留下的壘壘彈痕中去體會抗英斗爭的英勇悲壯。講國民黨特務對革命者的兇殘,只要去感受重慶渣子洞中留下的刑具,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愛憎感情。另一方面,當不具備文物古跡現場教學的場景時,隨著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日臻成熟,我們可以利用電腦制作逼真的歷史場景,還原歷史大事發生的宏闊場面,讓學生視聽等感官受到強烈沖擊。把自己擺進虛擬的歷史畫面之中,體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與必然結果。這種借助高科技手段創設的歷史場景,富有新奇和趣味的特點,歷史人物事件鮮活飽滿,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巧設懸疑,置問入情
教育心理學認為,要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創設學生產生疑問,并渴望得到答案的“問題情景”。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教師巧妙創設問題,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種預設的情景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通過新課前的提問,給學生設置層層懸念和疑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為以問入情作好鋪設。教師通過課中的提問來推動課堂教學的高潮。如,講岳飛遇害風波亭后,馬上提問:誰能分析岳飛悲劇的原因?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皇帝的私念、統治階級的利益、忠君思想”等幾方面是造成岳飛悲劇的主要原因。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為英雄扼腕的悲憫之情,與痛恨奸臣殘害忠良的正義之情。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的入情教學效果。教師通過課后提問,給學生留下課外思考復習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師通過對下節課的提問,埋下學習伏筆,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創設問題應盡在“新”“活”“巧”“效”四個字上下功夫,用問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實現“置問入情”的情景教學。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