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方
摘 要 應用小學生現實生活常識詮釋和理解數學概念、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促進數學的教與學,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 現實生活常識 促進 教與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028-01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用于生活,更好的服務于生活。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活知識來詮釋和理解數學概念、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結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將數學教材中枯糙、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來溝通數學現實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運用新教材,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呢?
回顧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歷,感悟到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才能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突顯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更快更好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學與用的有機結合。為此,提幾點見解,僅供參考。
一、利用現實生活中無意儲存的常識理解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理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一年級1、2、3的認識,如果總是從1、2、3的實際意義去傳授,學生很難理解。轉個角度教學如:你家有幾口人,讓學生說一說?!坝邪职?,媽媽和我,共三人。”或者用實物演示。學生通過課堂意識到原來數學就是生活,對數學不自覺地產生了興趣,學而不累。
二、利用動手動腦發現生活中數學,形成知識體系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規律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規律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并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從而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平方米、公頃時,學生對于單位概念很難理解,我們不如帶領學生實地測量邊長1米和100米的正方形算算看,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又如在學習“進一法”和“去尾法”時,12支鉛筆,每個盒子裝5支,共要幾個盒子?用10米彩帶,每3米做一個花環,可以做幾個?用實物分小組做一做,共同小結,學生自然理解其道理,同時加深記憶,數學興趣更濃。
從現實生活感悟數學,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數學。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