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忠
課堂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就要落實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成為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高尚人格的主體性的一代新人。
一、對掌握知識的評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評價內容為導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實;.感知材料的選擇是否包羅新知的本質屬性;感知階段的誘導是否便于學生盡快進入新知的最近發現區,展開求知探索;新、舊知識交接點的確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學生認知的正遷移,教師的點撥是否有助于激起學生“短兵相接”的思維交鋒,順利完成認知的“同化”或“順應”;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學生省時優質地發現和理解新知的本質。
2.“抽象、概括新知”的評價內容。思維階梯的鋪設是否有助于學生在揭示新知本質的求知過程中,展開高效的觀察與比較、分析與綜合、判斷與推理、抽象與概括。
學生在歸納總結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經過了一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又將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認知往返歷程。學生對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學生對新知本質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淺出,表述具體嚴謹;是否達到了課時教學規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在探求、獲取新知中個性意識傾向性作用的發揮如何,全員參與的競爭質量與程度怎樣。教師指導學生求知獲取的“投入”與學生學會求知方法,得到收獲的“產出”是否成正比。
二、對發展能力的評價
1.對課堂“半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給出的題目是否屬于緊扣新知要點的基本型題目;是否便于全體學生直接運用新知,起到鞏固理解,強化記憶的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立足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以思維能力的訓練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與“放”適度,不包辦代替學生對新知的再現。學生運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題目的技能和敘述算理,或法則或解題思路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本階段的課堂小結是否切中由學生板演和課堂巡視所反饋問題的要害;“結語”是否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要點的再現和發展。
2.對課堂“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本階段習題設計是否由三類不同要求的題構成;這些題目的編排是否便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類題目的要求如下:
低檔題:比基本型題目稍有變化,其目的是讓學生獨立運用新知解題形成技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
中檔題:以新知為主體的綜合型題目,題目的編排既突出適度的綜合性,又帶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養和訓練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和靈活性。
高檔題:思考性較強,略有難度的題目。這類題目不超越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思維能力的限制,用以解決“吃不飽”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飽”學生競爭意識的激勵,推進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
3.對“獨立練習交流與課堂總結”層次的評價內容。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練習交流中,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寬松、和諧、自信、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對學生的解題交流與評定是否立足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廣闊性、創造性;是否致力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斷進取、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品質。師生合作的課堂總結是否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便于學生回顧求知過程,掌握新知要點,獲得求知啟迪。
三、對“陶冶情操”的評價
人的智力商數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數卻是后天的培養和努力的結果。科學界已提出:一個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決定人類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其核心素質是高尚的人格。通過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去陶冶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科學品質,已是當務之急。為此,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質量與程度,應當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把“陶冶情操”與“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步進行,有機結合;是否做到為此不遺余力,持之以恒。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