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碧英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相傳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鳴聲悲哀,多用作離愁的寄托。由于其叫聲哀婉,所以多愁善感的中國古代詩人常用它的啼叫來表達豐富的內心情感。
一、以哀啼抒發惜別之意
杜鵑的啼血常被古代詩人當做留客的征兆。因為杜鵑的啼聲有幾分似“行-不-得-也-哥-哥”之音,于是就有了“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辛棄疾《賀新郎·別十二弟弟》)。杜鵑、鷓鴣的叫聲在古人看來都是勸人不要遠行,可見詞人的一片誠心。同時,古代詩詞最常用的方法是借景抒情,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萬壑千山,到處是參天的大樹,到處是杜鵑的啼聲。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讀來使人恍如置身其間。王維此詩雖是贈別之作,但立意不在惜別,而在勸勉。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在楊花落盡,杜鵑聲聲的時節,好友被貶,詩人很是擔憂,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帶給遠方寂寞的朋友。用“楊花落盡子規啼”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辛棄疾《浣溪沙·壬子春,赴閩憲,別瓢泉》:“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 把一聲聲的杜宇啼叫,比喻為是給他唱的“送行詩”,這里說“送行”,其實是囑咐他別忘了歸來的意思,表達了作者還未出行就思歸的心情,這樣,杜鵑的哀啼又被詞人寫出了新的含義。
二、以哀啼挽留春天
宋代詩人王令在《送春》中吟詠道:“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春風喚不回。”杜鵑夜半啼血,想用其至誠的啼聲挽留春天,可是“訴盡春愁春不管”,無情的春天就是要流逝,但杜鵑的真切情感無不讓人為之感慨涕零。再如秦觀《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這幅景色,給人一縷傷感,雖說傷感但不痛心。緊接著,作者又進一步描寫了雨后的景色“杏園憔悴杜鵑啼”,“杏園憔悴”,說明春要去了,“杜鵑啼”,說明連杜鵑都在留春,這也正表現詞人內心深處的纖柔和對春的憐惜之情。再如毛文錫《更漏子》:“春夜闌,春恨切,花外子規啼月。”王安石《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今日笑談還喜共,經年勞逸固難齊。生涯零落歸心懶,多謝殷勤杜宇啼。”都是借杜鵑的啼鳴來表達對春天的憐惜。
三、以哀鳴訴說詩人滿腔的怨情
古人常認為杜鵑是“天地間的愁種子”。那些官場失意、謫居他鄉、飄泊天涯的人兒,無不聽杜鵑啼而生哀情。為什么呢?柳永在《安公子》中寫道:“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漂泊在外,有家不能歸,異地他鄉,心中之情縈懷于胸,纏綿悱惻,的確“不如歸去”!秦觀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寫道:“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一人獨處的孤獨寂,旅館的清寒,斜陽西下的靜謐,再加上杜鵑的悲啼,除了獨居廣寒宮的嫦娥能耐得住如此的凄冷和孤寂外,又有幾個多情而命途多舛的人兒能捱得住呢?
一個人的孤獨,哀怨當然會帶來無以言狀的難眠,“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賀鑄《憶秦娥》)夜半三更,梨花飄落斷人腸,而杜鵑的啼血,更是聲聲寄托詞人的孤寂,傷情切。
沈佺期《夜宿七盤嶺》:“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詩人望著濃綠的銀杏樹,聽見悲啼的杜鵑聲,春夜獨宿異鄉的愁思和惆悵,油然彌漫。
如是情狀的詩詞還很多,“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風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鵑。”(李群玉《黃陵廟》)“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意境的凄涼當然與詩人們很容易產生共鳴。
四、以哀鳴表達思鄉之情
一說,子規的啼鳴似“不如歸去”,所以其鳴叫的聲音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思鄉之情。宋代周邦彥《浣溪沙》:“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筍已長成竹,花都已落盡,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勝惆悵,更何況林外子規還在聲聲喚著“不如歸去!”其聲凄苦,羈旅之人聽了更加引起無限鄉思。辛棄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戲作》:“繞屋人扶行不得,閑窗學得鷓鴣啼,卻有杜鵑能勸道:不如歸!”唐無名氏《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宋賀鑄《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宋王瀾《念奴嬌·避地溢江,書于新亭》:“憑高遠望,見家鄉、只在白云深處。鎮日思歸歸未得,孤負殷勤杜宇。”都是表達思鄉之情的。
五、悲鳴之聲也會產生一種壯美
并非每一聲杜鵑的哀鳴都表現詩人們心中的怨恨,也有富含悲壯之意的詩,文天祥在《過金陵驛》中寫道:“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一位南宋名將即使被敵軍拘囚,仍不忘忠于自己的國家,那片生為南宋人、死為南宋鬼的丹心、赤城,直可驚天地泣鬼神,為后世景仰。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聽杜鵑啼叫的聲音都以為是哀啼。這恰如瘦鵑先生所說的:“杜鵑之聲并不悲哀,而古人聽了卻要心酸,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罷了。”確實,“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杜鵑的啼鳴究竟是哀還是不哀,多半由聽者的情緒而定。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