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紅
【摘要】閱讀教學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是上好英語閱讀課的前提,也是引領學生展開深入對話,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本文在新課標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基于文本解讀閱讀教學作為切入點,探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及其基本過程,以期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英語閱讀水平。
【關鍵詞】新課標 文本解讀 閱讀教學
閱讀的過程實質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而獲得信息的多少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在這一關鍵問題中貫徹新課程理念,基于有效的文本解讀閱讀,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基于文本解讀,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教學是英語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倍喿x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外,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還具有培養學生閱讀技巧和閱讀技能的作用。因此我們廣大英語教師應對教學任務設計進行優化,以期提高閱讀教學實效。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嘗試,并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
二、基于文本解讀,探索閱讀教學階段的實踐
在文本解讀閱讀教學任務時,教師應把課文作為一個整體?;谶@一思路,總得來說,文本閱讀教學可分成三個階段,即閱讀前階段(pre-reading)、閱讀中階段(while-reading)和閱讀后階段(post-reading)。
1.閱讀前階段——有效導入,激發興趣。巧妙而恰當的導入能先聲奪人,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上的必要準備,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興趣和求知欲。
針對中學英語教材課文類型較多的特點,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設計恰當精煉的導入語進行課文的導入。下面試舉幾種常見的導入形式。
(1)直觀導入法。常用的直觀教具大致有圖片、幻燈片、投影片、簡筆畫、實物、多媒體等,教師可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2)情景導入法?!邦}材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是初中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中學生在沒有自然交際環境的條件下學習英語主要靠教師去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這就需要給學生設置一個切實可行的、恰如其分的語境,把學生置于交際或半交際的語言情景之中,為學生的語言交際提供“場所”。
(3)插圖、問答、討論導入法。新編初中英語教材圖文并茂,幾乎每一篇閱讀課文均配有與該材料有密切聯系的插圖,有的是為了印證教材觀點,有的是為教材重點服務。通過對此畫的描述、問答和教師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導語,逐步引入本課的話題,讓學生適度了解話題的內容,易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利用文中的插圖導入新課,能激活學生的認知圖式,并使其產生閱讀課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為以下教學鋪平了道路。
如某教師在講授人教Go for it 教材八年級上 Unit8 Section B (2b) 閱讀課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文章主要想介紹Thanksgiving。教師通過給學生呈現做turkey的步驟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看插圖。插圖是對文字的圖解,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圖解可以起到幫助他們理解的作用。本文的插圖是制作turkey的五個步驟的五幅圖,圖片非常形象。通過學生反饋得出本篇文章應該側重介紹Thanksgiving以及制作turkey的整個過程。
通過以上的文本特征解讀,激活了學生頭腦的相應背景知識。接著,讓學生就如何制作turkey說說自己的想法。為了驗證自己的知識,自然過渡到閱讀教學,在閱讀過程中加以一一檢驗。
2.閱讀中階段——閱讀活動,理解語篇。本階段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取較詳細的文本篇章信息,了解和熟悉課文中生 疏的詞匯、短語、結構等語言現象。在簡短的第一次閱讀以及檢測和討論其答案之后,學生已了解全文的梗概。教師可使用快捷問題和適度的講解、討論來梳理文本的信息和語言。幫助學生構建較詳細的語義圖象,基本理解課文內容。教師也可設置細節性問題或讓學生填表等,讓學生帶任務進行第二次閱讀,然后討論、講解。
(1)淺層閱讀,整體上了解文本大意和輪廓。這一步,采用泛讀或略讀(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通讀全文,了解文本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讓學生“見之森林”,知其概貌。
泛讀或略讀就是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并通過標題和主題句,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形成整體印象。之后,教師可設計練習檢測閱讀效果,幫助學生捕獲信息,練習可采用判斷正誤、排序和選擇填空等形式。
(2)深層閱讀,局部了解文本的情節和要點。這一步,采用精讀或細讀(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抓住情節掌握要點。
在泛讀或略讀之后,學生已知曉文章大意,教師應指導他們運用已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文中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幫助學生掌握文本的段落結構,分析各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人物性格、事實原因、事物發展規律、作者的觀點以及文章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
為達到以上目的,教師還要答疑解難。對文中影響閱讀的語法和語言點,教師要適當講解,但不可游離于文本之外甚遠。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作為閱讀實踐活動的主角。教師應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為學生設計閱讀活動,使所有學生全程參與閱讀過程。教師可嘗試用時間排序法、通篇提要法、深層提問法、圖示法、瞻前顧后法、句式轉變法等等。
(3)重復閱讀,整體把握文本結構和內涵。這一步是引導學生復讀(Re-reading)課文,讓學生再從中心思想出發,高屋建瓴,整體把握文本篇章結構、文章內涵和作者觀點,讓學生重新系統地、深層次地文本解讀。
在上兩步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是幫助學生循文章的脈絡而進,是引導學生完整而順暢地感知全文,并未展開,屬于線性思維。如果停留在這一步,不向立體思維發展,理清全文的內在聯系,學生就很難透過讀物掌握其“言外之意”,更不利于文本解讀培養閱讀能力。
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使其得到強化和鞏固,同時使學生掌握的知識轉化為技能。這一階段的操練要突出知識的綜合性和語言的交際功能,要讓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練習。討論和講解只涉及關鍵點和理解的阻塞點,而不應是逐詞逐句式的。在討論或解釋新的語言現象時,可充分利用課文的語義中心和該語言現象的語境??蛇m當舉例或對比,但是不可離開課文或中斷學生的理解而進行操練和無意義的擴展練習。
3.閱讀后階段——歸納文本,拓展提升。此階段側重于對文本中語言形式的掌握和運用,對文章結構的分析以及文章的第二層次即意圖層次的理解。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做一些語言形式的基本練習,如本課需重點掌握的詞匯、短語、結構等。練習的選擇和設置應注意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聯系。然后教師可根據本階段的目的選擇下列口頭和書面的活動形式:
(1)對文本解讀的進一步歸納,以及對話題中心、寫作意圖、作者觀點、態度等的討論。
(2)對語篇結構的分析和討論。如是線性結構,應注意該文的時空順序、主要情節及其發展等;如是層次結構,則可引導學生尋找主題句、分主題句、用于支撐主題的事實等。
(3)圍繞文本內容的言語交際活動。如縮寫、改寫、續寫課文或其中的一段,改寫后的短文聽寫或完形填空,涉及課文內容的記者采訪,課文情景下的角色扮演,圍繞作者觀點的正、反方辯論等。如復述課文,最好改變原作者的角色,以課文中不同角色的口氣講述,以便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
這些活動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理解文本內容,鞏固所學的語言形式,認識語篇的結構層次和意圖層次,并學會創造性地運用本課所掌握的語言形式。
如某教師在上閱讀課“My Best Friend Dan” 的post-reading時是這樣設計的:
1) Discussion: Why did Dan plan to drop out of school and run away from home?
We think, maybe Dan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ps : argued with his parents
got bad grades in his exam
…
2) Memory challenge:
The story between Dan and me.
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Dan
b. I helped Dan
c. Dan and I lived
d. Dan and I became
e. During high school, Dan
f. In his speech, Dan
I. best friends
II. thanked me for being his friend
III. because I felt sorry for him
IV. didnt know me
V. near each other
VI. became popular
Suppose you are the writer, retell the story to all the teachers sitting here.
3) What have we learnt from our story?
Being a friend is the best gift you can give.
(1) If others dont know how to do the homework, we can help them.
(2) …
(3) …
這位教師在這一環節通過做discussion 和Memory challenge任務,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表達出來。這些與閱讀主題相關的小任務的完成,提示我們閱讀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載體,還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載體,可以通過文本解讀閱讀活動去發展學生的其他英語學習技能。比如在mind-map或圖片和詞語提示下復述故事;聯系閱讀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做一些討論和思考;這位教師在最后If they …, we can … 這部分就與現實生活聯系,升華了文章的主題。Post-reading是文本讀后理解性的檢測環節,教師可以采取講述類似的個人經歷;給媒體畫面配音;畫卡通圖畫,設計書簽,介紹該故事給其他人;組合式講故事——分小組的故事接龍等形式。讓英語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用英語做事,在做事時運用英語,體現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學以致用的理念。
三、立足文本解讀,有效提升閱讀教學
基于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要圍繞英語課程標準,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任務型教學的特點。文本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解語篇信息,我們在把這一理念充分運用到閱讀教學的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各個環節的過程中,也需要廣大教師在基于文本解讀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合作精神,使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實現英語文本閱讀的有效教學。同時優化文本解讀的閱讀教學任務,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楊良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研究[M].中小學外語教學,2007.